- 高校融資總量、結構及績效評價研究
- 劉欣 杜莉
- 611字
- 2022-07-28 20:28:22
1.4 研究方法、技術路線與數據來源
1.4.1 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通過梳理國內外有關高校辦學經費融資的相關文獻資料,形成本書研究的文獻綜述材料基礎,并結合文獻梳理為本書研究提供可行的方向和切入點。其主要應用在第1章導論、第2章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2)定量分析法與定性分析法相結合。這一方法主要是通過數據圖表分析來對某一現象進行分析闡述,主要應用于第3章、第4章有關高校辦學經費融資總量、結構及模式的演進分析、空間比較等方面。
(3)熵值法、變異系數法及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通過這些方法對全國及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高校辦學經費融資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包括內源性融資水平、外源性融資水平以及綜合融資水平。其應用于第5章高校辦學經費融資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
(4)回歸分析方法。這一方法分別從全國和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層面出發,對高校辦學經費融資結構和融資績效表現進行了回歸分析,得出融資結構對高校融資績效的客觀影響,包括影響方向及影響顯著程度,進而分析造成這種影響的原因,從而促進高校辦學經費融資渠道的選擇及方案優化。其應用于第6章高校辦學經費融資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
1.4.2 技術路線
本書的技術路線如圖1.1所示。

圖1.1 本書的技術路線
1.4.3 數據來源
本書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1997—2018年《教育經費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年鑒》、76所教育部直屬高校門戶網站對外公開的2014—2018年決算數據、教育部門戶網站資料整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