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研究
- 王利曉
- 3322字
- 2022-07-27 16:59:29
前言
隨著世界貿易格局的深刻變革和對外投資布局有序演變的逐步推進,我國先后提出了“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the Road)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Capacity Cooperation,IPCC)的構想。陜西作為“一帶一路”的起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目前,正值陜西外向型經濟、流動經濟、門戶經濟、樞紐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陜西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近年來,陜西不斷加快“走出去”步伐,陜西省屬企業對外開放合作力度明顯加大,國際化經營方式發生積極轉變,國際化經營規模迅速擴大,國際化經營風險管控能力進一步提升,并且培養了一批國際化經營人才。在陜西省國資委出臺的《關于推進省屬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意見》的推動下,陜西省屬企業在陜西加快國際產能合作進程中發揮了“主力軍”和“領頭羊”的作用,10多家省屬企業在境外(含港澳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業務分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3月,陜西省政府發布《陜西省“一帶一路”建設2019年行動計劃》,提出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國際產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國際文化旅游中心、絲綢之路金融中心五大中心,同時,優化發展環境,強化組織協調,著力發展陜西門戶經濟、樞紐經濟和流動經濟。目前,陜西依然存在對外貿易依存度較低、經濟開放度不夠的問題,如何更好地挖掘陜西經濟發展潛力,促使陜西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是必然選擇。本書正是基于此現狀,嘗試性地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的路徑問題,以期為陜西發展門戶經濟、樞紐經濟和流動經濟提供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參考。
本書基于“一帶一路”倡議,以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為研究對象,遵循文獻分析(提出研究思路與方向)—理論分析(構建理論分析模型)—戰略背景分析(論證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現狀與合作風險分析(提出存在的問題和規避思路)—目標分析(提出合作原則、機制、目標、模式)—路徑分析(設計合作方向與路徑)—政策分析(提出政策建議)的思路,研究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的相關問題。本書重點探析以下五個主要問題:第一,梳理國內外關于國際產能合作的相關研究,確定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理論依據,并在此基礎上設計提出理論分析模型;第二,分析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的現狀,提出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面臨的困難、風險和存在的問題;第三,確定陜西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基本原則和選擇的標準,基于共生理論,構建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共生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總體戰略目標、區域布局目標和產業布局目標,構建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目標模式的保障機制;第四,分析陜西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理念,確定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的方向,并設計產能合作的模式;第五,提出陜西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政策建議。
本書的主要結論:第一,確定了陜西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六個基本原則:以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指導的原則,遵循與沿線國家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遵循綜合、有序的系統化協作原則,堅持統籌協調、內外兼顧的合作原則,堅持與國際制度融合的原則,堅持包容并進的開放式合作原則。第二,基于比較優勢理論、資源稟賦理論、共生理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提出陜西對外貿易的理論選擇,在此基礎上提出研究的目標體系和內容體系,構建了由四條橫向理論主線和四個縱向研究體系構成的理論分析模型?;诠采岢龉采哪繕藶闃嫿ㄒ援a能合作為核心的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一體化組織,并構建陜西國際產能合作共生機制圖,提出建立合理的共生利益分配機制、高效的共生關系協調機制、高效的共生環境優化機制。第三,提出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總體戰略目標為:基于“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打造陜西制造強省總體戰略目標;基于“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促進沿線國家可持續發展;基于“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出區域布局目標為:基于“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將陜西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核心區,打造陜西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提出產業布局目標為:基于“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輸出推動陜西優勢產業結構持續升級,打造具備完整價值鏈的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產業園區。第四,確定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七個方向:一是以對外直接投資為載體,加強陜西與相關地區的產業交流與合作;二是以貿易發展為依托,深挖“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市場潛能;三是以金融配套為契機,提升金融發展對產能合作的服務功效;四是以(陜西)自由貿易實驗區建設為核心,全面提升陜西省營商環境;五是踐行“淘汰—優化—升級”的國際產能合作產業布局方略;六是以陜西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為補充,有效促進互聯互通;七是建立創新型保障機制,助推國際產能合作目標模式的實現。第五,設計提出陜西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四大路徑:一是陜西省內三大區域協同發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二是打造交叉立體的“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區域布局;三是形成以高端制造業為主的國際產能合作產業布局;四是構建陜西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模式的保障機制體系。第六,提出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九大建議:一是實現優勢互補,加大與沿線國家的產業交流與合作;二是搭建產能合作平臺,提升陜西企業“走出去”水平;三是優化管理機制,加強陜西自貿試驗區建設合力;四是推動設立三大組織,加大金融支持國際產能合作力度;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六是積極防控投資風險,提升國際產能合作的風險規避能力;七是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營造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的良好形象;八是利用區塊鏈技術拓寬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跨境支付領域;九是聚焦口岸法制建設及智慧平安口岸建設,優化陜西省營商環境,促進貿易便利化。
本書的主要創新之處:第一,本書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競爭優勢理論、資源稟賦理論、共生理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結合陜西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和陜西打造內陸開放高地,追趕超越及大力發展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樞紐經濟的戰略目標,總結設計出陜西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理論分析模型,確立研究的理論基礎。第二,基于共生理論,構筑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共生機制,確定目標模式,并構建保障機制。通過分析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存在的問題、困難與所面臨的風險,確立提出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七個原則和標準。然后,基于共生理論,從共生目標、共生利益分配機制、共生關系協調機制和共生環境優化機制等四個方面構筑陜西國際產能合作的共生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戰略目標、區域布局目標和產業布局目標,并構建相應的保障機制。第三,基于“一帶一路”倡議,提出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四個理念、七個方向,并設計四大合作路徑。設計提出陜西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四大路徑:一是陜西省內三大區域協同發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二是打造交叉立體的“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區域布局;三是形成以高端制造業為主的國際產能合作產業布局;四是構建陜西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模式的保障機制體系。本書的研究為陜西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大力發展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樞紐經濟,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在建設國際產能合作中心這一重要戰略部署上提供了相應的方向、思路、路徑和政策引導。
本書基于國際貿易相關理論,整合融入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系統理論、共生理論、協同理論、管理理論及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學科的相關理論方法,全面分析了“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理論基礎、現狀、存在的問題、優劣勢、風險、遵循的選擇、選擇標準、機制、目標模式、合作方向、合作路徑及政策建議等問題,采用文獻研究與理論歸納相結合,定性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系統分析與跨學科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綜合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相關問題。本書屬于“‘一帶一路’背景下服務貿易與區域經濟發展叢書”之一,適合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和相關專業人員研究國際產能合作問題時使用,也可作為企業管理、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研究國際產能合作問題時的在職學習用書。
王利曉
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