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進程中的貧困治理
- 何春
- 11059字
- 2022-07-27 17:02:19
第三節 相關概念和理論
理論基礎是文章的基石,不僅能夠增加文章邏輯的緊密性,也能夠為文章提供扎實的理論依據。在經濟新常態時期,城鎮化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會影響和改變著農村貧困狀況。當前城鎮化影響農村貧困還沒有被完整地闡述為單一完整的理論,而一些可能解釋城鎮化與農村貧困的理論被單獨提出:大推進理論、低水平均衡陷進論、二元結構理論、非均衡發展理論、城市最優規模理論。下面對這些理論進行詳細的介紹。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貧困的內涵
貧困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研究貧困的視角不同或者研究貧困的內容不同,貧困的內涵也會有所差異。雖然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貧困進行了各種解釋,但迄今為止還沒有統一的能夠讓大家信服的關于貧困的定義。
亞當·斯密、馬爾薩斯等人是最早開始研究貧困問題的學者,但是他們并沒有對貧困給出確切的定義。直到19世紀末,Rowntree(1899)提出了貧困的概念,他認為貧困是指不能夠維持生理效能最低需要的狀態。Townsend(1979)認為貧困是缺乏獲得基本食物和參加社會基本活動能力的居民。Amartya Sen(1989)從社會學角度對貧困進行了闡述,即貧困不僅僅是人的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而且基本的社會福利機會也得不到滿足,貧困是人無法獲得最低限度需求的能力問題。對貧困進行分析時,最重要的是確定衡量最低限度物質能力的絕對標準,如果社會居民達不到這個標準,就屬于貧困者。Oppenheim(1993)在他出版的《貧困的真相》一書中闡述貧困是指人的物質需求、情感需求和社會認同感低于平均水平。Strobel(1996)指出貧困群體就是被社會排斥,無法享受應有基本權利的群體,具體包括工作不穩定、收入水平低、沒有公民權利和政治平等。
此外,國際組織對貧困也進行過多種定義。1981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當某些群體或個人沒有能力去獲得社會公認的能夠享受到的基本生活權利機會,就被認定為貧困(6)。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中對貧困的定義增加了新的內涵,報告指出,判定一個人的生活水平,不僅要考慮個人經濟情況,還要考慮社會福利狀況(7)。歐共體(1898)對貧困的定義是,居民因資源限制導致他們生活在社會最低生活標準之外(8)。關于貧困的認識并不是簡單的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人類經濟發展水平、文明水平以及社會的進步發生相應的變化。如2000年《全球貧困問題報告》中指出,貧困是指缺乏如健康、自由、社會地位等基本的機會和選擇,導致人類不能夠發展(9)。該定義強調了貧困的多元化特征,包括收入、教育以及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等。
中國學者將西方學者的觀點與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提出了對貧困的見解。唐鈞(1993)在出版的《中國城市居民貧困線研究》一書中指出,貧困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理解:①貧困是客觀生活狀況的反映;②貧困是社會公認的一種評價;③貧困是社會環境產生的后果。童星、林閩鋼(1994)認為貧困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生活基本物質和服務的缺乏,是經濟社會文化落后的綜合表現。董輔礽(1996)從生理需求、精神需求和社會需求將貧困分為三個層次:即第一層次是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第二層次是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第三層次是社會需求得不到滿足。田飛(2010)則從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角度對貧困進行定義,認為絕對貧困是從個人視角而言的,即個人缺乏維持基本生活的物質條件,而相對貧困是從整體視角而言的,即相對于一定的生活水平而處于的貧困。梁樹廣、黃繼忠(2011)從收入、能力和權利三個視角定義貧困,收入貧困是指收入水平滿足不了基本生活需求,能力貧困是指缺少獲得基本的生活需求的能力,權利貧困是指基本的政治和文化權利的喪失。
由上可知,貧困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可用經濟學中的收入水平界定,也可從政治學中權利被剝奪來理解,還可以從社會學社會排斥角度去分析。本書立足于經濟學范疇,僅從收入視角定義貧困,并不涉及權利、社會排斥等領域。
(二)貧困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貧困可以劃分為多種類型,最常見的就是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英國社會學家Rowntree(1899)最早提出了絕對貧困的概念,他認為絕對貧困是由于物質資料的缺乏使身體不能夠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因此,絕對貧困又稱之為生存貧困。在計算絕對貧困時,根據最大限度地節儉原則,即除了維持基本生存的必需品,其他物品一概不能包含在內。但在如何確定身體有效活動的最低指標時,學術界一直存在著分歧,因為無法確定一個固定的標準表明個人每日所需的營養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滿足維持個人生存的必需品的范圍會有所擴大。通常情況下,絕對貧困一般有三個限定:①處于貧困線水平的收入僅能夠滿足人的生存需求,而人的智力發展、醫療服務、生活享受等都不包含在內;②計算絕對貧困線時,對貧困居民的消費支出具有嚴格的規定;③絕對貧困線是一種客觀衡量貧困的標準,不受外界生活水平的變化,因此,絕對貧困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無關。絕對貧困是維持居民生存的最低收入水準,通常只包括狹義的收入概念。
相對貧困是指個人和家庭的生活狀況低于社會平均生活水平。相對貧困是由于各社會階層間的收入差異而產生的,或者是因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整體的收入水平提高,社會貧困線也不斷提高而產生的。相對貧困是一個動態概念,隨著社會發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因此,即使是在社會富裕程度很高的發達國家,相對貧困也依然存在。此外,相對貧困還會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如果一個經濟收入中等的人總是和經濟收入較高的社會精英比較,那么他就處于相對貧困狀態。不過通常情況下,相對貧困是根據社會的一般水平認定的,因此,它也是對社會上處于較低生活水平人的確認。相對貧困通常包含以下要素:①相對貧困是由經濟發展不均衡造成的;②相對貧困是一個動態概念,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變化;③相對貧困反映了社會成員之間的不平等關系;④相對貧困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并非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在某些情況下,兩者是相互交叉、相互統一的。而本書中涉及的農村貧困是以國家統計局制定的農民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為貧困標準,是絕對貧困的概念。
(三)貧困的測度
對貧困進行定性分析后,就需要對其進行定量描述,即貧困的測度,貧困的測度包括貧困線的確定和貧困程度測定兩方面內容。
1.貧困線
貧困線是指個人或家庭在一定經濟發展水平下,為維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費用支出。而農村貧困線則指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僅僅能夠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貧困線可以劃分為絕對貧困線和相對貧困線。相對貧困線的測量需要與社會其他成員的生活水平進行比較,量化起來比較復雜。因而,在具體操作中,通常采用一些易測量又易比較的經濟指標對貧困進行衡量。世界發展報告(1990)指出,“家庭的人均收入和支出是衡量生活水平的合適尺度”(10)。因而實際中通常采用人均收入或人均支出指標衡量貧困程度。由于本書主要研究城鎮化消除農村絕對貧困問題,因而采用的是絕對貧困指標,是以2011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確定的農民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為貧困標準。
2.貧困的測算
確定貧困線以后,就可進行貧困測量,常見貧困測量指標有貧困發生率、貧困缺口、森指數、FGT指數等。
(1)貧困發生率反映貧困規模的相對數,是處于貧困線以下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其中,H為貧困發生率,q為貧困人口,n為總人數。貧困發生率是最簡單的貧困指數,能夠直接反映貧困狀況。但這個指標也存在缺陷,不能反映貧困人口的平均收入距離貧困線的程度,以及貧困人口內部的收入不均等狀況。當貧困人口的貧困程度出現惡化時,貧困發生率是不發生變化的。為彌補此缺陷,引入貧困缺口指標。
(2)貧困缺口是用來衡量貧困人口收入低于貧困線程度的指標,是“貧困赤字”的度量,換句話說,貧困缺口是貧困人口為擺脫貧困所需要的社會財力。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PG為貧困缺口,n為總人數,z為貧困線,yi為第i個貧困者的收入,Q為貧困人口數。貧困缺口是貧困深度的反映,貧困缺口值越大,表明社會貧困程度越嚴重,反之,貧困程度越低。
貧困缺口也寫成收入缺口率與貧困人口數的乘積形式,即:
PG=I×H
其中,I=(z-μq)/z,表示收入缺口率,μq為貧困人口的平均收入。I值越小,貧困程度越輕,I值越大,社會貧困越嚴重。兩種極端的情況是,當I接近于0時,說明貧困人口的平均收入已基本達到脫貧的臨界點;當I趨向于1時,表示貧困人口基本沒有收入來源,必須依靠政府救濟維持生存,因而貧困程度較深。
(3)森貧困指數鑒于貧困發生率側重于貧困面的測量,貧困缺口側重于貧困程度的測量,森貧困指數將兩者的優點結合起來,以綜合反映貧困狀態。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S表示森貧困指數,G表示基尼系數,當q很大時,q/q+1→1,這時森指數就可以整理為:
S=H×[PG+(1-PG)×G]
可見,森指數是綜合貧困指數,包含了貧困發生率、貧困缺口和基尼系數。森指數還能反映收入分配對貧困的影響,收入分配不公平會導致森指數增加,貧困程度加深。
(4)FGT指數是1984年由Foster,Greer和Thorbecke提出的測量貧困指數,FGT指數直接使用貧困缺口作為權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n為總人數,yi為第i個貧困者的收入,z為貧困線,Q為貧困人口數,gi=z-yi,a為參數。當a=0,FGT=H,為貧困發生率,當a=1,FGT是等比例貧困距;當a=2,FGT是加權貧困距??梢钥闯?,加權貧困距關注收入更低的窮人,對其賦予較大的權重,較好地反映貧困的嚴重性。
FGT指數并不是一個指數,而是一族指數,當a=0,1,2時,分別代表不同的貧困指數,反映貧困廣度、貧困深度和貧困強度;FGT指數還可進行分解,進一步發現貧困在不同群組之間的分布狀況,提出更具有針對性的減貧建議。
本書貧困線是國家統計局根據馬丁法計算出來的農民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涉及的貧困計算使用的是FGT指數,測算出農村貧困發生率、貧困深度和貧困強度。
二、相關理論
貧困作為長期困擾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使得反貧困成為各領域學者和政策制定者關注的焦點,形成了經典的貧困理論。而伴隨著工業革命產生的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向城鎮地區不斷轉移的過程,同時也是資源配置、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由農村向城鎮轉變的過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由此也形成了城鎮化的相關理論。雖然當前城鎮化影響農村貧困還沒有被完整地闡述為單一完整的理論,但一些可能解釋城鎮化與農村貧困的理論被單獨提出:主要有大推進理論、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二元結構理論、非均衡發展理論、最優城鎮規模理論等。
(一)大推進理論
大推進理論是由英國經濟學家保羅·羅森斯坦·羅丹于1943年提出的。羅丹認為,落后的生產方式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主要原因,實現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向以工業為主的生產方式轉變是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的必然選擇。由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也較低,因此要想實現工業化,需要對工業各部門進行大規模的投入,促進其生產效率的提高,進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大推進理論是建立在生產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和投資儲蓄的不可分性的前提下的。生產的不可分性能夠提高資金的投入產出比,增加投資的收益。需求的不可分性是指不同的產業部門都能作為對方要素的投入者或者產品的需求者。投資儲蓄的不可分性是指充分的儲蓄能夠擴大投資規模,而投資規模的擴大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儲蓄。大推進理論主要強調以下五方面的內容:①實施全面投資的經濟增長計劃。發展中國家要想發展,需要通過對各行業大規模的投資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②通過外部經濟效應促進內部經濟發展。羅丹認為,大規模的投資能夠創造外部經濟效應,因為投資主要是針對兩類部門進行,一類是互為補充的工業部門,能夠創造互為需求的市場;另一類是互為補充的產業部門,為擴大再投資創造條件。③資金主要投資于社會基礎設施部門和相互聯系的輕工業部門,而重工業部門并不作為建設的重點。④資金的來源不僅包括國內投資,也包括海外投資。羅丹認為,如果對一個地區進行了資金投入,但并沒有促使這個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表明資金投入量小于經濟起飛所需的最小資金規模。因此,發展中國家除了國內投資以外,還應引進大量的海外資本,以此保證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⑤政府應該發揮主導性作用。由于發展中國家的機制不健全,如果依靠市場的力量分配大量的投資資金,會出現市場混亂的局面,因此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通過制訂宏觀經濟發展的計劃合理地分配投資資金,促進經濟的均衡發展。
羅丹提出的通過大規模投資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建議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在具體實踐中,大推進理論強調的經濟發展所要求的最小資金規模是難以確定的,而且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有限,也很難實現理論所要求的巨額資金。同時,實踐證明,在資源極度匱乏的地區實行大推進戰略是不現實的,甚至會產生更為嚴重的后果。
(二)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
1956年,納爾遜提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的著名論斷。他認為,經濟社會中存在著兩種均衡:一種是低水平的均衡,即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時,國民收入的增長會被較快的人口增長所抵消,人均收入水平又退回到原來低水平的均衡狀態。另一種是高水平均衡,當人均收入水平收入較高時,較快的國民收入增長速度能夠使人均收入持續增加,直到人均收入增長速度與人口增長速度相等為止,此時經濟處于一種高水平的均衡穩定狀態。可見,在低人均收入水平與人口增長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間存在一個“低水平均衡陷阱”,處于這個陷阱中的國民經濟增長都會被人口增長所抵消,退回到最初的低水平均衡。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一般處于維持基本生存的較低水平,即“低水平均衡陷阱”。為此發展中國家只有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使國民經濟的增長超過人口的增長,才能提升人均收入水平,沖破陷阱。
納爾遜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強調,發展中國家要想擺脫貧困,需要不斷擴大投資規模,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經濟均衡增長。此外,納爾遜還提出了低收入水平下的人口過快增長對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這對后來從人口學、社會學角度研究貧困問題提出了新的角度。
(三)二元結構理論
最早提出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是美國學者劉易斯。他認為發展中國家是由農業為代表的傳統部門和工業為代表的現代部門構成的。由于傳統部門中存在大量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因此其勞動的邊際效率很低甚至為零。如圖1-1所示,函數F(L)為傳統部門生產函數,橫軸L代表傳統部門勞動力人數,縱軸Q代表傳統部門的經濟產量,縱軸MPL為傳統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率。在L2點之前,傳統部門的生產函數與通常的生產函數并無異樣,即經濟產量隨著要素投入的增加而逐漸增多,邊際生產率隨著要素投入的增加而逐漸減少。但在L2點之后,不難看出,隨著勞動力要素的不斷增加,經濟總產量卻保持不變,而勞動的邊際生產率也一直為零。因此,可以認為,L2為傳統部門的飽和勞動力的數量,超過L2的部分為剩余勞動力。由于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導致傳統部門經濟增長緩慢,與快速增長的現代部門形成鮮明的對比。兩部門之間的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導致兩部門間的收入差異越來越大,促使勞動力由傳統部門流向現代部門。一方面,現代部門的不斷擴張吸引著傳統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加快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實現。另一方面,隨著傳統部門勞動力的不斷減少,其邊際生產率也在不斷提高,勞動報酬也在增加,二元經濟結構差異會逐步縮小。

圖1-1 二元經濟結構示意圖
圖1-1中橫軸代表勞動力總的供給數量,橫軸上任意一點代表勞動力在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的分配情況。其中Qr是傳統農業部門勞動力的數量,Qu是現代工業部門勞動力的數量。假設經濟最開始是農業經濟社會,QrL1是有效勞動力供給,QuL1為農業部門剩余勞動力,其中,L2L1為隱性失業勞動力。假設整個社會的工資水平為W,等于農業部門L2處的邊際產出。從現代工業部門來看,勞動力的需求曲線是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而勞動力的供給曲線則由一段水平線和向上傾斜的曲線構成。當工業部門的勞動力數量低于QuL1,只需要支付略高于W的工資,勞動力便會從生產效率為零的農業部門流向工業部門。因此,工業部門勞動力供給曲線在QuL1是具有完全彈性的水平線。當農業部門QrL1這部分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部門后,農業部門的邊際產出會上升,為此把L1稱為“短缺點”。但由于L2L1這部分勞動力在農業部門的產出小于W,所以這部分勞動力在工業部門的供給仍為水平線段。但如果工業部門繼續吸收農業部門的勞動力,會導致農業部門的工資水平上漲,而工業部門的工資需高于農業部門的工資才能吸引勞動力。L2稱為“轉折點”,在轉折點前,農業部門的工資不發生改變,轉折點后,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的工資同時上漲,經濟開始快速發展,因此,轉折點也被稱為“起飛點”。
費景漢和拉尼斯(Fei & Rains, 1961)認為劉易斯的觀點有些偏頗,因為他并未重視農業對工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并未注意到農業剩余為農業人口流向工業部門提供了可能。為此,他們進一步完善了劉易斯二元結構模型,形成了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模型。該模型將經濟發展劃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經濟中存在隱性失業,勞動力處于無限供給狀態;第二階段,工業部門吸收生產率低于農業部門平均生產率的那部分勞動力,隨后農業部門的總產出開始下降,邊際生產率開始上升;第三階段,農業部門全部剩余勞動力轉到工業部門,經濟開始進入飛速發展時期,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工資都開始上漲,當兩部門的工資相等時,經濟便進入新古典階段。
托達羅(Todaro, 1970)結合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模型創建了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型,即公式:

其中,V(o)表示遷移者作為的行為決策,若為正,表明遷移者有意遷移,為負,則代表遷移者不愿遷移。P(t)為遷移者在城鎮獲得工作的概率,C(o)為遷移成本,包括物質成本和精神成本。
托達羅認為,即便城市存在大量的工作崗位,農村剩余勞動力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決策,因為他們要綜合考慮現在和未來的收入差距、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異,將這些所有的差異進行比較后進而決定是否轉移。將預期納入人口流動動機中是托達羅模型的重要特點。由于發展中國家沒有實現充分就業,農村勞動力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很大。如果農村勞動力僅因目前的城鎮居民收入高于農村居民收入而盲目向城鎮地區流動,那么進入城鎮后,他們會因技能的限制處于失業與半失業狀態,城鎮地區的就業壓力會不斷增大,同時,農村地區會因勞動力的流失出現空心化。劉易斯模型只注重了勞動力流動對城鎮地區發展的積極作用,忽略了大規模人口流動對城鎮地區造成的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而托達羅模型對農村勞動力流動到城鎮地區的正負作用同時進行了分析,并指出要正確引導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合理控制流動的規模和速度,促進城鄉均衡協調發展。
西方經濟學家主張的通過推進工業化使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為一元經濟結構的想法遭到了李克強(1991)的質疑。他認為這種理論對許多發展中國家并不適用,而且事實也并不像理論描述的那樣理想。如亞洲和拉美國家的大部分農村轉移勞動力并未被工業部門吸收,而是被城市貧困部門吸收,這部分轉移勞動力就形成了城市貧困階層。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如果完全按照劉易斯的經濟理論,不顧基本國情的話,不僅不會促進城鄉的協調發展,而且會增加二元結構轉換的難度。因此,直接由二元結構轉換為一元結構在中國是不現實的,應先逐步形成農村工業部門,再形成城市工業部門的三元化轉移路線,在三元經濟的基礎上實現城鄉一體、城鄉統籌的發展道路。
(四)非均衡發展理論
在空間機制理論中,非均衡發展理論符合我國近些年發展的實踐經驗。其中,經典的“增長極理論”是由法國學者佩魯在1955年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并非在各區域均衡發展,而是由一部分企業集聚形成“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的企業集聚發展,并以此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梢姡鲩L極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對整個區域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除了增長極理論外,繆爾達爾在1957年提出的“回波效應”和“擴散效應”理論,以及赫希曼在1958年提出的“極化效應”和“涓滴效應”理論,也都是用于解釋經濟發展不均衡現象。其中,“回波效應”和“集聚效應”是指經濟的集聚發展會導致生產要素流向集聚地,從而導致周邊地區發展的落后,而“擴散效應”和“涓滴效應”則指經濟中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能夠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赫希曼提出的“非均衡增長”戰略認為,經濟的發展不可能同時同步出現在各個地方,經濟的不平衡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當區域在選擇投資項目時,往往會選那些具有顯著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的產業。此外,中心區域對周邊地區的集聚效應或擴散效應具有一定的時間規律性,如圖1-2所示。一般而言,在經濟發展初期階段,區域的集聚效應要大于擴散效應,這兩種效應形成的凈溢出效應會越來越小,會在t1時刻達到最小值。隨著增長極的不斷發展,集聚效應會越來越小,而擴散效應會逐漸增加,凈溢出效應逐漸增加,在t2時刻達到零。當越來越多的生產要素由增長極流向周邊地區時,擴散效應的優勢開始凸顯,凈溢出效應為正,此時,中心區域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的快速發展。

圖1-2 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的時間變化規律
弗里德曼于1966年提出了“核心—邊緣”學說。該學說認為區域發展是積累創新的過程,區域發展通常起源于“變革中心”,然后再由“變革中心”將創新向周邊地區進行擴散,促進周邊地區的發展??唆敻衤凇昂诵摹吘墶崩碚摶A上,引入空間因素,并由此提出了“核心—外圍”理論。該理論假設社會中由農業和制造業兩個部門構成,農業生產同質產品,屬于完全競爭行業,邊際收益不變,農民具有相同的工資水平,而制造業生產多樣化的產品,屬于壟斷競爭行業,邊際收益遞增,并產生正的運輸費用。該理論通過三種基本效應反映區域的集聚和擴散效應。①本地市場效應,即在壟斷競爭的條件下,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的情況,產品需求量大的區域會進行大規模生產,并向產品需求量小的區域出口;②價格指數效應,產業的集聚導致產品的多樣化生產,從而進口產品的類別和數量相對減少,由于支付較低的運費,導致該地區產品的價格較低;③市場競爭效應,即不完全競爭廠商通常選擇在競爭者較少的區域進行生產,避免競爭帶來的利益損失。前兩種效應形成的向心力促使廠商的空間集聚,而后一種效應形成的離心力作用促使廠商的空間擴散。
克魯格曼通過簡單的模擬分析集聚與擴散之間的均衡問題,考察原本兩個農業均衡分布的地區最終是形成制造業的“中心區域”還是形成制造業的“外圍區域”。模擬實驗表明,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原本均衡發展的區域開始出現差異,具有初微優勢的地區開始不斷積累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最終發展成為產業集聚中心,而另外的區域則發展成為外圍區域。很明顯,這兩個區域處在不穩定的發展狀態,這種不穩定的狀態是企業規模、人口流動、技術創新等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核心—外圍”理論與“核心—邊緣”理論描述相似的經濟現象,但在分析方法上差異較大?!昂诵摹吘墶崩碚撌歉鶕涷灇w納“核心—邊緣”的流動規律,而“核心—外圍”理論則通過數理推導和計算機模擬出來的結果解釋制造業“中心”、農業“外圍”格局的形成原理。
中國學者許學強(1997)認為中國的城市空間分布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具體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如圖1-3所示。第一階段,離散階段,主要是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為主體特征,只有小城鎮的發展,不存在大中城市,沒有等級體系;第二階段,極化階段,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使中心城市地位不斷強化;第三階段,擴散階段,該階段工業化發展到后期,形成工業高級化階段,中心城市開始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形成“點—軸”發展格局;第四階段,成熟階段,此階段的特征是信息化與產業高級化為主體,形成“點—軸—網絡”格局,整個區域達到了一個高級化的城市區域。

圖1-3 中國城市空間分布發展階段
(五)最優城市規模理論
關于城市最優規模理論研究起源于19世紀,當時是為解決“大城市病”而對城市合理規模提出的一些設想。如英國思想家歐文提出的“新協和村”,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法國思想家提出的以“法郎吉”為單位的理想社會,這些都對現代城市規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隨后,美國學者吉布森(1977)提出了最優城市規模理論,他認為如果僅考慮自然因素,人口小于5萬的城鎮規模是最合適的,如果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因素,人口數量為80萬~120萬的城市規模最佳。巴頓認為城市的最優規模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大,而且根據經濟學理論,最優城市規模只有理論解,是根據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計算出來的,其中城市的邊際成本是指城市增加一單位居民的成本,包括住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成本,而邊際收益是指每增加一位居民對城市帶來的收益。一般情況下,城市經濟增長的內在驅動力,使其實際規模超過最優規模,如圖1-4所示。

圖1-4 城市最優規模
圖中平均收益曲線(AR)代表不同城市規模下居民的收益,是一條“倒U”形的曲線,表明在城市規模發展初期,城市的集聚效應比較明顯,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產生的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等負的外部效應開始凸顯,居民的收益也開始下降。平均成本曲線代表不同城市規模下居民的生活成本,是一條向上傾斜的曲線,這是因為城市空間一定時,城市人口的增多會導致居民生活成本上升。遷移勞動力會通過比較做出遷移決定,只有當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時,他們才會選擇遷移。因此,當AR>AC時,遷移者會進入城市,城市人口會不斷增加,直到AR=AC,城市人口不再增加,城市規模達到均衡為E。事實上,城市的最優規模是由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交點M決定的。由于城市的邊際成本大于平均成本,邊際收益也大于平均收益,因此,城市的實際規模大于理論上的最優規模(E>M)(田莉,2009)。
關于城市規模的選擇也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問題,主要形成了大城市重點論、中等城市重點論、小城鎮重點論等多種觀點。大城市重點論者認為中國應以大城市發展為重點,主要是因為大城市具有顯著的規模和集聚效應,能夠促進更強的技術進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擴散效應。而反對此觀點的人認為,我國大城市發展存在諸多弊端,如管理體制落后、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諸多問題,如果再進一步發展大城市,會造成城市質量的嚴重下降。而小城鎮重點論者認為農村城鎮化能聯系城鎮和農村兩個市場,有利于增加市場需求,開拓農村市場,還能吸收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緩解大城市的人口壓力。而且農村城鎮化能使農民“離土不離鄉”,降低農民的心理成本,因此,小城鎮具有一定的優勢吸納農村勞動力。然而,也有一些人反對小城鎮重點論,他們認為小城鎮建設存在通訊不暢、交通不便、技術落后等問題,重點發展小城鎮會導致資源浪費、重復建設、環境污染等問題,而且小城鎮的集聚效應差、資源利用率低、資金回報率也不高,這些都與現代化的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符。中等城市重點論支持者在比較大、小城市發展的利弊基礎上,認為中等城市處于城市體系建設中的中間環節,可被認作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中等城市數量較多,分布比較均勻,能夠有效連接大城市與小城鎮,社會問題較少。因此,以中等城市建設為中心才是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也有學者提出城鎮化的發展不能局限于哪種發展模式更優的爭論上,而應該從國情出發,制定多元化的發展戰略。周一星(1992)是國內最早突破單一發展模式,提出多元化發展模式的學者。他指出城鎮體系是由大、中、小城鎮構成的,重點發展哪一級城鎮不重要,重要的是城鎮的發展能夠產生經濟效益,使城鎮產出的收益能夠彌補投入的成本,而且能夠帶來社會效益,這就是合理的發展模式。因此,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采取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模式,這種觀點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