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深刻而長遠,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環境惡化等負面影響的加劇,全球治理問題成為學術界越來越關注的焦點。近年來,中國國家領導人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極為重視,如在2015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強調要推動全球治理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G20成員要共同完善全球治理,對全球治理相向而行、共同擔當、承擔主責,標志著中國引領、新舊大國共同治理的全球治理新時代已被開啟;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第二次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進一步明晰了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基本原則;在2018年APEC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完善全球治理要堅持規則導向,規則應該由國際社會共同制定”。“全球治理”不僅是學術概念,更轉換成了國家的戰略,其相關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動和發展。全球金融治理是全球治理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和拓展,全球治理理論是全球金融治理的理論來源與基礎,而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創新是全球金融治理研究的現實基礎和需求動力。對于全球治理的金融領域,習近平主席在G20領導人第九次峰會中首次提出了要建立包容性國際金融體系,強調“為使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得到提高,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體系”。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國際金融體系要不斷完善,國際金融機構治理要不斷優化”,“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網”,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在這次峰會上被重啟。由此看出,推動全球金融治理的變革完善是中國當前重要的國家戰略。

學術界對全球治理問題的分析大都從國際政治學的角度出發,但全球金融治理的對象從本質上說是經濟問題,因此需要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說,全球金融治理的本質是一種國際公共產品,而國際公共產品擁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顯著特性,這一特性使得一國的使用不會造成其他國的損失,容易出現“搭便車”現象,任何一國都想讓別國付出成本,而本國不付出任何成本,這會造成國際公共產品的供應不足。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提供國際公共產品需要付出巨大成本,所以只能由某個或某幾個提供者來供給國際公共產品。全球金融體系中這一供給不足的問題,類似于市場體制中的“市場失靈”和“集體行動困境”,而全球金融治理即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最終達成集體行動的目的,使整體社會的福利得以提升(1)。全球金融治理實質就是在促成集體行動后,為社會提供一種國際公共產品。需要看到,每個主權國家都無法獨自解決全球金融問題,它們都希望通過全球金融治理這個國際公共產品來提高自己國家的福利水平,但全球金融治理的國際公共產品特性進一步產生了更多的全球金融問題。

2008年的金融危機暴露了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內在缺陷,很多經濟學學者把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歸結為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不完善。這一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實力不斷增強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日益增長的對國際公共產品多樣化的需求。一方面,當前以美國為核心的全球金融治理體系面臨諸多困境,如不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使得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日益增長的貢獻與它們在全球金融治理中偏低的話語權不相匹配;全球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對于主要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較強的貨幣政策外溢效應的負外部性,全球金融治理缺乏管理的有效措施;對跨境資本流動缺乏有效管理,對金融危機的識別和預警機制不完善,對金融危機的救助機制不完善;等等(2)。與此同時,美國對全球金融治理的熱情“消退”,自特朗普當選總統以來,一直奉行孤立主義和本土主義,減少對全球金融治理的投資,減少資本捐助,削弱了全球金融治理機制的向心力。另一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改革和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意愿和能力進一步提升,為推動全球經濟的自由開放發展,積極推動全球金融治理的改革和完善,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雖然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努力下,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變革完善取得了一定進展,全球經濟已逐步走向復蘇軌道,但風險和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全球金融治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尤其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的風潮成為全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絆腳石,給全球金融治理的完善帶來了新的挑戰。在以美國為代表的主導供給全球金融治理國際公共產品的體系出現諸多缺陷、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如何深刻變革當前全球金融治理體系?如何提高全球金融治理的有效性,使其更好地促進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國家作為后起者,如何參與到已有的全球金融治理之中?如何實現全球金融治理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從國際公共產品視角來分析這個問題是一個新的思路。哪些原因造成了全球金融治理下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困境?如何走出供給困境?中國作為經濟快速崛起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金融治理供給國際公共產品中,應該擔負怎樣的責任?應該如何選擇合理的定位與參與策略?這些都是擺在中國與其他各國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本書的選題背景,亦是本書嘗試回答的核心問題。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本書從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的角度完善了全球金融治理理論。通過對當前的全球金融治理的研究文獻的整理,發現大部分文獻都針對特定領域和特定議題,而鮮見對其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及內在邏輯分析框架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獻。本書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深入辨析全球金融治理與全球治理、全球經濟治理的關系,概括出全球金融治理理論的特點與基本內容框架;以國際公共產品理論的研究視角,構建一個包括全球金融治理的國際公共產品特性、基本假定與關鍵概念、邏輯內涵、核心問題在內的理論分析框架,將全球金融治理分為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與之后兩個階段,對供給主體、供給客體在兩個階段的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的特點進行了深入分析,以驗證該理論分析框架的適用性。本書重點分析了全球金融治理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困境的原因及如何有效解決的問題,進一步豐富與完善了全球金融治理理論。本書在分析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實踐與面臨的挑戰的基礎上,提出指導實踐的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策略與具體措施,為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實踐提供了理論借鑒。

(二)現實意義

第一,由于全球金融治理體系存在缺陷,為了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和穩定增長,需要構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一個完善的全球金融治理體系對全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它能夠促進金融業發展,服務于經濟全球化、貿易以及投資,處理全球金融危機、反恐金融、熱錢等問題,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提高全球經濟抵抗風險的能力;能夠及早識別金融風險、防范金融危機,即使危機爆發也能快速有效地處置危機,防止危機擴散;能夠提高治理效率,對全球金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能夠更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促進全球經濟的復蘇和新一輪的增長。

第二,有助于中國在參與全球金融治理變革的實踐中找到合理的戰略定位。由于缺乏統一的世界政府,全球金融治理這一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往往由少數主導國承擔,而以中國為代表的后起國加入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面對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全球金融治理環境,必然要推動其完善和變革。大多數新興國家對全球金融治理都有興趣,但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外交策略,為團結這些不同的國家進而形成處理國際事務過程中可以合作的聯盟,需要代表其他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引領者,主動改善與發達國家的關系并爭取自身的利益。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中國應當起到這種引領的作用。中國應當通過某些方法和平臺,團結這些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并形成聯盟,通過與發達國家的不斷談判,提升處理國際金融事務的話語權。在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實踐中,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通過倡議并實施“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實際措施,通過G20治理平臺,提出有利于全球經濟金融發展的有效措施,在不斷提高處理國際事務話語權的同時,積極參與推動全球金融治理向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變革發展。

第三,有助于實施和推進中國金融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深化金融改革的戰略。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擴大金融對外開放。金融業的對外開放要遵循積極穩妥、順序合理的原則,加快建立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的體制。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建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模式。2018年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主席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要大幅度放寬金融市場準入。同年4月11日,央行行長易綱更是在該論壇上宣布了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等超十項金融開放的重大措施。這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金融業擴大開放的高度重視。中國的金融體系雖然規模龐大,但大而不強,要實現由大轉強并非易事,需要經歷持續不斷的努力。對全球金融治理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指導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實踐,在推動全球金融治理體制的變革中完善國內的金融體制,為國內金融業深化改革提供借鑒及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有助于中國更好地推進擴大金融業開放與深化金融改革的戰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川市| 沁水县| 渑池县| 宿州市| 湘潭县| 紫云| 潮州市| 宜君县| 永宁县| 绥中县| 连城县| 潜江市| 丹江口市| 麻栗坡县| 阳春市| 渝中区| 镇康县| 中超| 扬中市| 温州市| 获嘉县| 滨海县| 嘉荫县| 陵水| 军事| 昌吉市| 康乐县| 河北区| 城市| 涡阳县| 阿图什市| 油尖旺区| 于田县| 化州市| 金华市| 台南县| 靖安县| 阜新| 三原县| 固阳县|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