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與不足

一、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

本書收集了大量的相關文獻并進行了整理與概括,在此基礎上,厘清了全球金融理論的內涵與國際公共產(chǎn)品理論的發(fā)展,分析了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和研究上的不足,從國際公共產(chǎn)品視角來分析全球金融治理變革問題。

2.歷史分析法

全球金融治理變革是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本書從國際公共產(chǎn)品供給的視角對全球金融治理變革的歷史演變進行了梳理,力求更好地分析全球金融治理變革與國際公共產(chǎn)品供求的關系。

3.跨學科分析法

全球金融治理不單要解決經(jīng)濟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政治方面的問題,不僅與各參與主體的利益息息相關,而且關系到全球的金融秩序的建立,它的研究具有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從單一學科難以全面理解與解決這一系列復雜的問題。因而本書結合國際經(jīng)濟學、國際政治學、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等多門學科,從國際公共產(chǎn)品的角度對全球金融治理問題進行系統(tǒng)分析與論述。

4.博弈分析法

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供給國際公共產(chǎn)品的過程中,各參與主體之間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每個主體做出的決策和采取的行動都會影響其他主體,因而需要了解其他主體對自身所采取行動的反應,基于此來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決策和行動。博弈論是一種研究具有理性的個體在相互依賴的情況下如何決定決策行為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助于集體行動策略的分析。同時博弈論為如何打破各方博弈時所處的沖突狀態(tài),如何為實現(xiàn)合作提出制度設計和如何克服集體行動困境提供了有利的參考和適當?shù)姆治龉ぞ摺R虼耍緯\用博弈論模型深入分析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問題的解決即克服供給困境的途徑。此外,還運用博弈論模型分析當前美國主導的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供給困境的成因與突破。

二、創(chuàng)新之處

1.研究視角的創(chuàng)新

從國際公共產(chǎn)品供給的角度分析全球金融治理變革問題。現(xiàn)有文獻中關于全球金融治理的研究雖然很多,但大都是以特定議題或國別為方向進行研究,少量文獻以國際公共產(chǎn)品為研究視角。而從經(jīng)濟學的意義上說,全球金融治理本質是國際公共產(chǎn)品,由此角度出發(fā),更有利于深入探究全球金融治理的本質,系統(tǒng)完整地考察全球金融治理的理論內涵,本書正是基于此從國際公共產(chǎn)品視角出發(fā),研究全球金融治理變革問題。

2.理論的創(chuàng)新

鑒于目前對全球金融治理理論的研究缺乏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本書深入辨析了全球金融治理與全球治理、全球經(jīng)濟治理的關系,概括出全球金融治理理論的特點及基本內容框架,并以國際公共產(chǎn)品理論為研究視角,構建了一個全球金融治理理論分析框架。該理論框架由全球金融治理的國際公共產(chǎn)品屬性、基本假設與關鍵概念、邏輯內涵、核心問題等部分組成,運用博弈論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問題即國際公共產(chǎn)品供給困境的解決途徑,并用這一理論框架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與之后的全球金融治理下國際公共產(chǎn)品供給的特點、困境及解決困境的途徑,盡可能地補充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理論。

三、不足之處

本書的不足之處在于,首先,沒有對全球金融治理公共產(chǎn)品供給的成效進行總體評估,也沒有對中國供給國際公共產(chǎn)品的成效進行實證檢驗,計量方法運用不足,偏重于理論分析,這是本書需要進一步努力改進和提高的地方。其次,本書雖嘗試構建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但對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或因果關系的存在性與穩(wěn)定性尚須進行經(jīng)驗檢驗和邏輯論證,有些概念也有待進一步推敲,這些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研究。此外,全球金融治理變革是個動態(tài)過程,本書結合其過去和當前發(fā)展狀況得出的一些結論,可能會隨著其今后的發(fā)展出現(xiàn)偏差,因此需要不斷跟進研究。


(1)裴長洪.全球經(jīng)濟治理、公共品與中國擴大開放[J].經(jīng)濟研究,2014(3):4-19.

(2)陳四清.完善全球金融治理[J].中國金融,2018(15):10-12.

(3)Charles Calomiris. Blueprints for a new glob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R].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1998-10-07.

(4)Kelleher,David S. Toward a new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A practical post-Asia agenda[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9,4(1):89-91.

(5)Bank A 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Z].1999.

(6)Morris Goldstein.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Where do we stand? [R]. Paper presented at KIEP/NEAEF Conference on“Regional Financial Arrangements in East Asia:Issues and Prospects”Honolulu,10-11 August,2000.

(7) Stijn Claessens,Geoffrey R D Underhill,Xiaoke Zha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basleⅡ:The costs for poor countries[J]. World Economy,2008,31(3):313-344.

(8) Stijn Claessens,Geoffrey R D Underhill,Xiaoke Zha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basleⅡ:The costs for poor countries[J]. World Economy,2008,31(3):313-344.

(9) Germain R D. Global financial governance and the problem of inclusion[J]. Global Governance,2001,7(4):411-426.

(10) Langley P.(Re)politicizing global financial governance:What's“new”about the“new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J]. Global Networks,2010,4(1):69-87;Sohn I. Asian financial cooperation:The problem of legitimacy in global financial governance[J]. Global Governance,2005,11(4):487-504;Porter T. Beyo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The broader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global financial governance[R].CIGI Working Paper No.19,2007.

(11)王浩.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文獻研究[J].金融縱橫,2013(7):38-45.

(12)上海發(fā)展研究基金會全球金融治理課題組.全球金融治理:挑戰(zhàn)、目標和改革——關于2016年G20峰會議題研究[J].科學發(fā)展,2016(89):60-65.

(13)張禮卿,譚小芬.全球金融治理報告(2015—2016)[M].人民出版社,2016.

(14)張發(fā)林.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演進:美國霸權與中國方案[J].國際政治研究,2018,39(4):9-36.

(15)洪小芝.全球金融治理結構模式的選擇:成本收益視角——霸權治理與多邊主義治理的比較分析[J].上海金融,2013(3):11-22.

(16)洪小芝,黎杰生.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多邊主義金融治理模式的現(xiàn)實可行性分析[J].上海金融,2014(4):22-34.

(17)洪小芝,張文興.論新型全球金融治理模式的構建[J].上海金融,2014(12):33-38.

(18)張發(fā)林.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J].國際政治研究,2016(4):63-88.

(19)陳偉光,鐘華明.制度變遷、國際貨幣改革與中國的選擇[J].金融教育研究,2015(1):3-8.

(20)白欽先,禹鐘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國際政治視角分析[J].區(qū)域金融研究,2011(6).

(21)李曉,馮永琦.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集體行動與二十國集團的作用[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2(2):119-145+160.

(22)黃劍,黃衛(wèi)平.國際貨幣多元化趨勢及對世界經(jīng)濟的影響——基于中國的視角[J].江淮論壇,2018(2):35-42.

(23)黃海洲,張廣斌.全球經(jīng)濟增長動力變化與全球貨幣體系調整[J].國際經(jīng)濟評論,2017(4):31-41.

(24)項南月,劉宏松.二十國集團合作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分析[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7(6):122-147.

(25)陳宇.新興經(jīng)濟體、二十國集團與全球治理多元化的未來[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3):166-171.

(26)謝世清,劉曉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能力建設及其改革[J].國際貿(mào)易,2018(8):35-39.

(27)岳華,趙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治理機制改革的新設計[J].經(jīng)濟問題探索,2012(7):179-184.

(28)張瑾.G20框架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J].國際觀察,2013(5):22-29.

(29)黃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與投票權改革及其決策權力分析[C].2015新興經(jīng)濟體論壇文集,2015:23-35.

(30)高海紅.透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改革[J].清華金融評論,2016(3):101-104.

(31)張嘉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公式改革的進展與對策[J].學習與探索,2017(3):107-112.

(32)方芳,辛向媛.后危機時代金融監(jiān)管國際合作的新動向和思考[J].教學與研究,2014(6):31-37.

(33)綦相.國際金融監(jiān)管改革啟示[J].金融研究,2015(2):36-45.

(34)王勝邦.后危機時期國際金融監(jiān)管改革[J].中國金融,2018(9):51-55.

(35)鐘震.金融監(jiān)管協(xié)調:通道理論的提出及應用[J].財貿(mào)經(jīng)濟,2018(39):57-73.

(36)李巍.中國金融崛起的國際環(huán)境與戰(zhàn)略應對[J].國際安全研究,2013(4):44-63.

(37)許志平.全球經(jīng)濟金融治理的中國角色[N].金融時報,2016-08-29(002).

(38)李巍.從“追隨者”到“引領者”,中國在全球治理中華麗轉身[N].華夏時報,2017-11-13(029).

(39)白力.“一帶一路”的全球金融治理意義及挑戰(zhàn)[J].商業(yè)經(jīng)濟研究,2016(18):170-171.

(40)喬依德.“一帶一路”和全球金融治理[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7-04-19(A11).

(41)張建平.“一帶一路”金融治理話語權[N].經(jīng)濟觀察報,2017-05-16(5).

(42)王達,項衛(wèi)星.亞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義、挑戰(zhàn)與中國的應對[J].國際觀察,2015(5):71-81.

(43)張偉.亞投行對國際金融治理的貢獻、挑戰(zhàn)與發(fā)展建議[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6(11):98-108.

(44)黎杰生,洪小芝.新型全球金融治理模式下的中國選擇[J].南方金融,2013(10):36-42.

(45)王冠群.加強我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能力建設[J].全球化,2014(5):33-41.

(46)王紅纓.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崛起:進展與局限性[J].中國國際戰(zhàn)略評論,2016(9):41-53.

(47)高杰英,王婉婷.國際金融治理機制變革及中國的選擇[J].經(jīng)濟學家,2016(8):65-71.

(48)熊愛宗,張斌.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策略[J].開放導報,2016(5):27-31.

(49)胡海峰,王愛萍.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改革的思路和策略——基于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的視角[J].天津社會科學,2017(3):94-100.

(50)Olson M,Zeckhauser R. An economic theory of alliances[J].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66,48(3):266-279.

(51)Olson,Mancur. Increasing the incentiv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71,25(4):866.

(52)[美]查爾斯?金德爾伯格.1929—1939年世界經(jīng)濟蕭條[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53)[美]吉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jīng)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4)[美]英吉?考爾.全球化之道:全球公共產(chǎn)品的提供與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6.

(55)周帥.全球金融治理變革研究——基于國際金融公共產(chǎn)品的視角[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56)杜朝運,葉芳.集體行動困境下的國際貨幣體系變革——基于全球公共產(chǎn)品的視角[J].國際金融研究,2010(10):21-26.

(57)慶幸.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在國際金融公共產(chǎn)品供給中的角色變化[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1(1):87-91.

(58)章玉貴.全球金融公共產(chǎn)品供給與中國金融資本力鍛造[J].國際觀察,2015(2):30-42.

(59)楊伊,蘇凱榮.國際公共品供給的集體行動博弈路徑——對金磚國家開發(fā)銀行的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15(10):70-76.

(60)李娟娟,樊麗明.金磚國家開發(fā)銀行成立的經(jīng)濟學邏輯——基于國際公共品的視角[J].中央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5(5):12.

(61)李娟娟,樊麗明.國際公共品供給何以成為可能——基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分析[J].經(jīng)濟學家,2015(3):5-14.

(62)錢亞平.金磚銀行與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改革——國際公共產(chǎn)品的視角[J].復旦國際關系評論,2016(1):16-34.

(63)袁健,王家藝.全球金融公共產(chǎn)品供給視角下的中國資本項目開放研究[J].河北企業(yè),2016(8):71-72.

(64)王飛.金磚國家金融合作:全球性公共產(chǎn)品的視角[J].新金融,2017(1):25-29.

(65)劉洪鐘,周帥.金磚國家金融合作的定位與包容性的提升——基于國際金融公共產(chǎn)品的視角[J].亞太經(jīng)濟,2017(3):156-161.

(66)葉芳.集體行動邏輯下的金磚國家金融合作機制——基于區(qū)域間國際公共產(chǎn)品視角[J].財政研究,2018(4):98-107.

(67)李俊久.論人民幣的國際公共產(chǎn)品屬性[J].經(jīng)濟學家,2018(6):48-56.

(68)張宇燕,任琳.全球治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國際政治科學,2015(3):1-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丘县| 项城市| 中宁县| 汾西县| 迭部县| 浠水县| 扶余县| 大竹县| 乌兰县| 南澳县| 阳江市| 怀集县| 大兴区| 剑川县| 阳曲县| 新巴尔虎右旗| 溧阳市| 牡丹江市| 海南省| 潜江市| 依安县| 朝阳区| 神农架林区| 休宁县| 祁阳县| 武川县| 巴里| 沅陵县| 甘孜县| 体育| 宣城市| 土默特左旗| 桑日县| 天镇县| 交口县| 县级市| 望奎县| 响水县| 蓬莱市| 宁都县| 花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