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的70年:青海經濟發展研究
- 王永莉等
- 4584字
- 2022-07-26 18:54:40
2.5 青海70年醫療衛生事業結構升級
新中國成立前,青海由于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滯后的發展史,嚴重阻礙了全省衛生事業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得不到保障。新中國成立后,青海極其落后的醫療衛生事業慢慢得到緩解并逐步發展。改革開放前,青海醫療衛生發展是曲折緩慢的;改革開放以來,青海醫療衛生事業進入了全面持續快速發展的軌道。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青海醫療衛生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實現了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不斷增加,人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趨完善,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規模持續擴大等巨大成就。
2.5.1 青海70年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前,青海的醫療衛生條件十分薄弱,全省有300多個中醫,主要分布在西寧和東部農業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半農半醫的民間醫生。青海的藏醫藥學在歷史上曾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22),但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卻奄奄一息。廣大農村、牧區疫病猖獗、迷信盛行、缺醫少藥、巫醫不分,加之經濟凋敝、政治黑暗、社會動亂,人口發展長期處于多生、多死、低增長狀態。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海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前的曲折緩慢發展階段以后,改革開放以后迅速邁入全面持續快速發展的快車道。
2.5.1.1 改革開放前的曲折緩慢發展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青海衛生事業翻開了新的篇章。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立即設立衛生處,管理全省衛生工作。全省各州、地、市、縣、鄉逐步組建了醫院、衛生院。同時,全省將衛生防疫工作列為重點,組織衛生防疫工作隊,深入農村、牧區,開展種牛痘,進行麻風病、性病調查并提供免費治療。國家衛生部也派衛生防疫大隊來青海指導,幫助開展工作。1950—1955年,青海省醫藥衛生事業在極其薄弱的基礎上,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克服了技術力量的嚴重不足、設備十分簡陋等困難,初步打開了局面,為后來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959—1961年的3年經濟困難時期,由于“左”傾思想影響下的“大躍進”,全省衛生事業發展出現了虛腫現象。同時,部分醫務人員在政治上被錯誤處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受到挫傷,許多正在開展的業務被迫停止。但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全省衛生部門仍采取了多種措施,組織醫務人員赴災區為群眾防治營養性浮腫、消瘦、小兒營養不良及各種傳染病。
1962年后,由于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隨著國民經濟情況的好轉,青海醫藥衛生事業相應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全省第九次衛生行政會議上,重點研究部署了加強牧業區衛生工作。1955—1965年,青海醫藥衛生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
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醫療質量下降,醫學教育被迫停止,給青海省衛生事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在此期間,許多醫藥技術人員仍響應毛澤東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即6.26指示),到農村、牧區為群眾防病治病,開展“兩管五改”的愛國衛生運動,即管水、管糞便,改水井、改灶、改廁、改畜圈、改造環境,培養“赤腳醫生”,組織合作醫療,促進了基層衛生工作建設,但也因此嚴重地削弱了城市醫療工作(23)。
2.5.1.2 改革開放后的全面持續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青海衛生事業邁上了全面持續快速發展的快車道。青海省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促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特別是2009年新一輪醫改啟動實施以來,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總要求,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強化“三醫”聯動,勇于先行先試,奮力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覆蓋全省的基本醫療服務、基本醫療保障、基本藥物供應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建立,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初步建立,實現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基本藥物制度、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省州縣三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對口幫扶縣級公立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公立醫療機構實施“先住院后結算”服務模式和分級診療制度全覆蓋,分級診療、大病保險等工作走在西部乃至全國前列。在2017年度全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效果評價考核中,青海省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位列第8名,醫改工作始終走在西部乃至全國前列,各族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看病遠”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實現了“人民群眾得實惠、醫務人員受鼓舞、醫療機構得發展、黨和政府得民心”的階段性改革目標,走出了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醫改成功之路。
2.5.2 青海70年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青海醫療衛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要表現為: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不斷增加、人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趨完善以及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規模持續擴大。
2.5.2.1 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不斷增加
新中國成立之初,青海醫療衛生條件幾乎一片空白。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代表接收的醫療機構只有9個,包括床位100張,衛生技術人員103人(見表2-8),這就是人們當時通稱的“九個機構,兩個一百”。到1980年,衛生機構、醫療機構、病床數以及技術人員數都發生了量的飛躍。其中,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分別從1952年的67家和28家,增長到1047家和511家,分別增長了14.6倍和17.3倍;同期全省病床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則從1952年的529張和513人,分別增長到11941張和15115人,分別增長了21.6倍和28.5倍,遠超過同期經濟增長水平。
表2-8 1949—2017年青海醫療衛生事業機構、床位、人員變動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青海統計年鑒相關資料整理所得。其中,醫療機構不包括診所、衛生所、醫務室、村衛生室和采供血機構,后同。
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在經過“一五”時期的快速發展后,1958—1965年也經歷了“大躍進”時期的大幅增長和之后的極速下降,到1958年,其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分別達到2645家和55家,到1965年分別達到822家和63家,衛生機構比1958年減少了1823家;病床數和衛生技術人員也從1957年的2115張和2605人,迅速增長到1965年的6634張和6114人,分別增長了2.1倍和1.3倍。經過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調整,青海醫療衛生條件得以緩慢改善。截至1978年底,衛生機構、醫療機構、床位及技術人員數分別為1949年的114.67倍、56.33倍、109.51倍和127.09倍。
改革開放以來,青海醫療衛生事業持續向前快速發展,全省衛生資源總量大幅增長。到2017年,青海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分別從1980年的1047家和511家,增長到1857家和956家,分別增長了0.8倍和0.9倍;同期青海病床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則從1980年的11941張和15115人,分別增長到38348張和40503人,分別增長了2.2倍和1.7倍。就相對指標而言,2017年底,青海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和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分別為6.98人和6.41張(見表2-9),均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但城鄉之間差距較為明顯。
表2-9 2010—2017年青海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和床位數變化概覽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相關資料整理所得。
注:“—”表示數據缺失。
2.5.2.2 人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新中國成立以來,青海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健康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如表2-10所示,1990年,青海人均預期壽命為60.57歲,比全國平均水平少8歲左右,在民族八省區中,除了西藏外,處于最低水平,其中男性預期壽命還不到60歲。2000年,全省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到66.03歲,比1990年提高了6歲左右,而全國平均水平比1990年只增加了將近3歲,并且在民族八省區中已經處于中等水平。2010年,青海人均預期壽命繼續增長到69.96歲,比2000年增加了約4歲,比1990年增加了10歲左右,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由此可見,青海人均預期壽命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在逐漸縮小,但省內男性和女性的人均壽命還存在一定差距。
表2-10 1990—2010年青海和民族8省區居民預期壽命變動情況 單位:歲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18》相關資料整理所得。
另外,青海人口死亡率也在逐漸降低。改革開放初期,青海嬰兒死亡率高達110‰左右。改革開放以來,青海醫療衛生事業飛速發展,人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總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1990年為7.4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8個百分點。2005年下降到6.2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截至2017年底,死亡率已降至6.17‰,遠低于全國的7.11‰,并且排在全國第18位,處于中上水平。
2.5.2.3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青海省堅持把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基礎地位,不斷加大政府投入,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臻完善。一方面,全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中藏醫藥服務體系、衛生監督體系、臨床采供血體系和公共衛生信息網絡體系建立健全,醫學科技創造力持續增強,醫療服務供給面逐步擴大,群眾就醫環境明顯改善,2018年全省縣、鄉、村三級基層衛生機構達標率分別達到62%、71%和100%(24),基本實現了常見病、多發病不出縣的目標。另一方面,大力推進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加快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探索創新“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新模式、新業態,為健康青海建設提供信息化支撐。加大投入完成基層衛生信息化、縣醫院信息化、遠程會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信息系統、健康保障一體化等項目,省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成投入運行,并實現與國家級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2017年12月啟動居民電子健康卡工程,成為繼江蘇省之后全國第二個發卡省,實現了信息化建設的彎道超車。
2.5.2.4 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規模持續擴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青海省堅持以各族群眾健康需求為導向,圍繞解決衛生人才總量少、分布不均衡、隊伍不穩定等突出問題,制定出臺《青海省高層次衛生人才培養辦法》《青海省高層次衛生人才引進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衛生人才隊伍規模持續擴大,改革開放以來尤為明顯。如圖2-3所示,2017年末,全省衛生人員總量達到55887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為40502人,分別較1985年末增長147%和125%。全省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由改革開放初期的1.91人增加到2.48人,護理人員由1.32人增加到2.79人。衛生人才隊伍學歷層次大幅提升,隊伍職稱結構進一步優化,2017年末,全省衛生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由改革開放初期的8.1%提高到34.8%,副高級以上職稱人員由1.74%提高到7.2%。

圖2-3 1952—2017年青海衛生技術人員增長概況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青海統計年鑒相關資料整理所得。
2.5.3 青海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展望
70年來,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不斷取得重大成就,但目前也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例如,醫療衛生資源較豐富,但人民健康水平比較低。2017年全省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和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分別位居全國第8位和第7位,其中每千人口城市衛生技術人員數和每千人口城市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均高居全國首位。但全省人民健康水平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卻比較滯后,2010年人均預期壽命位于全國倒數第3,2017年死亡率排名屬于中等水平。又如,青海省內城鄉之間的醫療衛生資源發展差距懸殊。2017年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的城鄉平均水平分別為22.04人和4.13人,城市是農村的5.34倍;城鄉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依次為17.53張和4.35張,城市比農村多3.01倍。另外,青海人民健康水平與國內發展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2010年青海人均預期壽命為69.96歲,而國內平均水平為74.83歲,相差5歲左右,與全國人均預期壽命最高的上海(80.26歲)有10歲左右的差距。
鑒于此,青海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很有必要加快推進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統籌推進城鄉醫療衛生事業協調同步發展。此外,還要持續加大力度推進全省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縮小與全國其他省份的差距。“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健康青海建設,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全省整體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升,不斷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和健康水平持續提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