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課
- 布棉 崔曉玲
- 1645字
- 2022-07-15 11:41:59
誰具備做一門課程的能力
如果有人想找你做一門課程,你潛意識里一定會打退堂鼓,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我能做出一門課嗎?”這個問題充滿疑慮。由于對課程生產持有固有印象,以及沒有嘗試過用課程形式做輸出,很多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有可以做課的潛力了。
其實,一個工作了3年以上,能獨立、高質量完成工作任務的職場人都可以做出好課程。特別是曾獲得不錯業績的業務專家,他們已經積累了一些有用的知識資產,這些知識資產非常值得做成可反復學習的課程。
整體來說,一個新職業環境下的職場人可以拿來作為課程素材的知識資產包括三個層次。不同層次的知識資產做成的課程,對學員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我們依次展開來介紹圍繞這三層知識資產所做出的課程能給學員提供的價值是什么。
第一層,當你能在工作中完整地完成一個重要項目,特別是以負責人的身份全程參與,這說明你可能從實踐中知道了某個特定的工作方法,這個特定的工作方法就值得總結提煉并分享出來,給還沒有做過的人提供參考和指導。
舉幾個具體案例來看。
○ ×年×月,你在某千萬學員體量的App(應用程序)里參與搭建會員體系,并根據數據做學員分層運營。
○ ×年×月,你在某知識付費類公司舉辦了多場大型的新品發布線下活動。
○ ×年×月,你在某內容平臺從0到1搭建了一個流量產品并取得了很好的轉化效果。
以上這些重要項目的工作經歷都可以做成課程。如果你所經手的項目還具備“標桿性質”,那么同行都愿意跟著學,比如策劃出刷屏的營銷案例,打造出長銷三年的互聯網課程,或者在頭部公司負責過重要項目(比如蘋果的代工廠管理、耐克的品控、海底撈的師徒制模式、華為的鐵三角作戰單元等),這些維度的加持,會讓課程內容更有價值。
第二層,當你多次重復做同一項工作,而且能做到每次都有穩定產出時,說明你已掌握了一些可依賴的工作能力。這些工作能力會比單個的工作方法更穩定和復雜,可能已具備形成一套方法論的可能,如果能將其萃取出來,就可能會做出一門值得被長期學習的課程。
通常來說,這類課程都能夠落地實操,而且能覆蓋多種應用場景,這種課程是最受學員歡迎的,對學員的影響也比第一層有了明顯提升。
比如你曾交付過50個項目、篩選過1 000份簡歷、面試過100名應聘者、制作過300個課時的線上課程等,這些重復性工作的背后,是你通過不斷迭代和總結形成的那套方法論在幫助你,獲得比其他人更好、更快、更出色的結果。這種能力一定是很多人都想“偷師”的,因此將其做成課程一定可以讓很多人受益。
第三層,當你在某類工作或者某個領域里已經形成了下意識的判斷決策能力,這個判斷基本上已經成為一種直覺。一般是你在同一領域里歷經了不同項目、不同場景下的長期考驗與沉淀,才有可能達到這樣的層次。
比如,只要快速看下課程就能判斷出好不好賣;只要接觸下客戶就能判斷好不好成單;你曾在多家公司工作,這些經歷的積累使你不斷進化出一套向上管理的方法要點,幫助你在職場溝通和晉升中如魚得水;你作為互聯網增長操盤手,多年來深扎校招面試輔導領域,非常熟悉目標用戶,可以診斷出任何—1至1歲互聯網從業者在職業發展方面的疑難雜癥;等等。
如果你有以上類似情況,就說明你可以僅憑直覺就做出一些判斷,很多步驟已經完全內化,可以直接跳到結果。這種“庖丁解牛”的技藝其實很難說清楚道明白,不過如果能仔細萃取,課程的價值會非常大。當然,這也需要學員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學習。
形成直覺判斷的經驗如果被充分萃取出來,形成方法論,并進行擴展和放大,對學員的影響最大,當然課程的開發難度也會比較高。
以上三層知識資產都是很值得沉淀下來做成課程的。只要做出來的課程質量不太差,對于有需要的學員都將有很大幫助。
在這本書里,我們之所以把課程生產的方法簡化,正是想通過降低做課難度的方式,鼓勵每個職場人在自己的職業成長過程中,讓工作實踐和內容輸出相輔相成。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對外輸出自己的工作經驗,一方面可以做知識資產的沉淀,夯實個人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把這些有價值的工作經驗沉淀下來,分享給更多人學習,促進行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