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計算利潤是不對的
——不過,追求效益,難道不是每個企業不得不采取的、合理的行為嗎?但這么做,就形成了所謂“合成謬誤”,結果是引發了國家整體之間嚴重的貿易摩擦。要改變這種情況,我覺得,必須從改變經濟體系著手。但要從企業的邏輯上改變,真的行得通嗎?我認為,在這里,政治應該發揮很大的作用,但這方面政府行動遲緩,您對此也有不滿的情緒吧。
稻盛:我認為,迄今為止,是企業改變了日本經濟,所以,接下來,改變價值觀,企業人也必須奮勇當先。政治的應對遲緩,雖然讓人焦急,不過一貫不都是這樣嘛,現在再多說也無濟于事。
——但是,企業所處的環境,會允許企業人這樣做嗎?
稻盛:我認為,企業面臨的形勢很嚴峻。但是,目前的應對方法是錯誤的。一味削減成本,保證1美元=150日元的匯率下也能出口,僅僅這么做,事態的嚴重性反而將進一步加劇,所以,我認為,這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
另外,因為國內生產成本太高,就想把工廠遷到國外,就是只強調效率這一點,這種思維方式遲早會引發摩擦。
我認為,這里需要一種覺悟。經濟嚴重蕭條,企業解雇員工,就業穩定就會存在問題。首先,必須忍受這種蕭條,互幫互助,分擔困苦。只有具備這種意識,才能理解他人的痛苦,萌生對他人的關愛之心。過去只是一味強調努力拼搏,今后要調整努力的方向,把努力用到為他人謀福利上。必須具備佛教倡導的慈悲之心,或基督教倡導的愛。我們需要這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