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 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編著
- 2901字
- 2022-07-04 15:08:02
第三節 夯實社區全民健身基礎
社區是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越來越多的人在社區參與體育鍛煉,收獲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心情、和諧的氛圍。但是,社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還存在較大短板,突出表現在深入社區的體育俱樂部和運動協會較少、賽事活動貧乏、健身場地設施不足等方面。全民健身工作只有牢牢抓緊社區,才能使全民健身更加深入人民群眾生活。要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納入社區服務體系,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下沉社區,培育基層體育俱樂部和運動協會,豐富社區健身賽事活動,完善社區健身場地設施。
一、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下沉社區
社區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神經末梢”,社區體育已成為全民健身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服務內容逐步豐富,便民利民服務和志愿服務蓬勃開展。但社區全民健身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尚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就近就便參加體育鍛煉的需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下沉社區“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納入社區服務體系,重點要做到“五進”:一是體育社會組織進社區。發展社區全民健身最重要的是健全社區體育組織,要進一步健全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組織,推動各類體育社會組織向社區延伸,培育社區體育俱樂部,引導網絡、草根體育健身組織進社區,增強社區體育健身組織的黏性和活力,讓群眾身邊的體育社會組織成為社區體育健身的核心。二是賽事活動進社區。運用市場化方式打造全國社區運動會品牌,引導各地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區體育賽事活動,加大力度推廣群眾喜聞樂見的社區運動項目,建立社區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三是體育場地進社區。支持建設一批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落實新建小區按標準配建體育設施的要求,不斷完善老舊居民住宅區體育設施,大力推進社區健身中心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基本實現社區健身中心街鎮全覆蓋,打造家門口15分鐘社區體育健身圈。四是健身指導進社區。組織專家學者到社區開展科學健身講座,為社區群眾開展體質監測活動,推進智慧健康驛站建設,普及科學健身常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在社區推廣集運動營養、科學健身、傷病防護、心理調適于一體的主動健康管理新模式。五是健身文化進社區。在社區廣泛宣傳推廣“我的健康我做主”“運動使生活更美好”的新理念,用人民群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法普及健身文化,將全民健身融入社區精神文明創建,融入家庭家風建設,講好群眾身邊的健身故事,宣傳推廣社區健身榜樣,傳播社區健身好聲音。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下沉社區,一是要加強對社區居民體育運動需求的調查,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提高社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適配性。二是要注意與社區自身發展條件相適應,避免千篇一律的設施投入,構建差異化、特色化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三是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拓寬體育設施的投資渠道,通過贊助、承包等方式推動體育設施建設,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
二、培育基層體育俱樂部和運動協會
社區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基層體育俱樂部和運動協會。我國社區體育組織發展起步較晚、發展不充分,融入社區的體育社會組織數量少、人員不足、專業性不強、活力不夠。由于缺少社區體育組織的參與、指導和幫助,社區體育活動沒有常態化、制度化,專業化水平較低。
培育基層體育俱樂部和運動協會,一是完善注冊登記制度,社區內活動符合登記條件的基層體育組織,可依法向縣級民政部門申請登記,對達不到登記條件的基層體育組織,可由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實施備案管理。二是豐富基層體育組織類型,鼓勵成立街道(鄉鎮)社區體育組織聯合會,發揮管理服務協調作用。重點扶持培育為老年人、青少年等特定群體服務的社區體育組織。三是加大支持力度,鼓勵各級政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加大對社區體育社會組織和健身賽事活動的購買比重,支持基層體育社會組織舉辦各類社區體育賽事活動。探索通過社區居民、公益基金捐贈等方式籌集社區體育組織運營資金,提高運營活力。四是加強監督管理,健全社區體育組織綜合評價機制,加強第三方管理,提高基層體育社會組織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能力,提高服務質量。
三、豐富社區健身賽事活動
社區體育賽事活動在激發拼搏精神、促進鄰里交往、增強社區認同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廣泛開展社區體育賽事活動,能夠有效培塑群眾參與運動的興趣和習慣,促進基層體育社會組織能力建設,為優化社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提供持久動能。當前,社區體育賽事活動種類少,較多集中在健步走、太極拳、廣場舞、跳繩等常規項目。同時,社區體育還存在活動多、賽事少等問題,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缺乏黏性,往往呈現“一陣風”的特征,難以塑造居民經常性參加體育運動的習慣。
豐富社區體育賽事活動,一是豐富社區賽事活動類型,大力發展健步走、太極拳、廣場舞、跳繩、慢跑、自行車、游泳、健身操、健身氣功、瑜伽、武術等易于在社區開展的健身項目,鼓勵社區體育組織向居民推廣新興運動項目、地域性運動項目及適宜社區居民共同參加的體育運動活動。二是培育社區品牌賽事活動,結合開展“我要上全運”群眾體育賽事活動,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全社會參與、多項目覆蓋、多層級聯動的全國社區運動會,支持創建“一區一品”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三是豐富家庭體育健身活動,推廣易于開展、適宜家庭參加的運動項目,鼓勵有條件的社區設立家庭體育節,開展豐富多樣的親子體育活動。四是凝聚社區體育賽事活動發展合力,用好社區服務站、鄉村文體中心等場地設施,充分發揮社區內優秀退役運動員、體育教師、健身教練、健身達人等各類體育專業人士作用,培育社區體育活動組織骨干,鼓勵體育俱樂部下沉社區。通過豐富社區體育賽事活動,讓更多社區居民熱愛健身、享受運動、弘揚體育精神,培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四、完善社區健身場地設施
當前,我國社區健身場地設施不足,一些新建小區沒有按標準配建體育設施,老舊小區缺乏建設體育場地設施的充足空間,部分已建成的場地設施設備陳舊,缺乏系統維護與管理,夜間照明設施不足,無法滿足居民夜間健身需求,導致社區體育場地實際利用率低。有些社區體育設施沒有堅持全民健身導向,存在場館化傾向,布局不合理,與社區周邊環境不相協調。
完善社區健身場地設施,一是要抓建設,加強科學規劃,推動社區體育設施合理布局,與社區居民健身需求相適應。新建居住小區要按照有關要求和規定配建社區健身設施,并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結合新建小區實際和應急避難(險)需求配建社區體育設施。二是要重利用,鼓勵基層體育俱樂部、運動協會充分利用社區體育設施,舉辦社區體育賽事活動,推動社區體育設施在工作日白天與社區周邊的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社會組織共享使用。適應社區居民夜間運動習慣,實施社區健身設施夜間“點亮工程”,完善照明、儲物等配套設施,提高社區體育設施夜間使用效率。三是要強管理,建立社區體育設施協同管理工作機制,加強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社會體育指導員、社區體育組織、志愿者等協同配合,引入互聯網等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社區體育設施智慧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