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我國體育管理體制的歷史演變

全民健身體制機制與體育管理體制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管理體制經歷了由競技體育優先發展,到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協調發展,再到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全民健身體制機制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社會力量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要以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為重點,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體制機制。

一、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迅速把發展體育事業擺上議事日程。1949年10月,新中國誕生不到20天,就召開了第一屆全國體育工作代表大會。1952年6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正式成立,主要任務是協助政府組織、領導并推進國民體育運動,增進人民身體健康及為國防與生產服務,毛澤東為其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同年11月,我國參照蘇聯經驗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各地也陸續建立省(區、市)、市、縣體委機構。至此,我國基本建立體委牽頭負責、高度集中的體育管理體制,形成了國家辦(體委)、部門辦(各行業系統)、單位辦(機關、企業、廠礦、學校)相結合的組織實施體系。僅1953—1956年,全國就舉辦了6 000多次縣級以上運動會,打破全國紀錄1 300多次。十年“文革”期間,體育事業遭到極大破壞,在曲折中艱難發展。

這一階段,體育事業的發展是我國扔掉“東亞病夫”帽子的有力證明,煥然一新的中國體育像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樣,開始在世界體育舞臺上嶄露頭角。體育事業在增強人民體質、鼓足國民干勁、改變落后狀況、服務外交大局、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專欄 2-1

新中國體育事業三個“第一”

新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1952年,第15屆奧運會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由于那時新中國奧委會尚未得到國際奧委會承認,國內外普遍認為我國無緣這屆奧運會。當時,新中國已與東道主芬蘭建立外交關系,在芬蘭等友好國家的努力下,國際奧委會作出中國大陸和臺灣選手均可參加比賽的決議。但由于臺灣當局一再阻撓,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收到邀請電文時,離奧運會開幕僅十幾個小時。周恩來總理果斷作出批示“要去!”,指示“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取得獎牌,此去把五星紅旗插到奧運會就是勝利”。我國迅速組織了40人的代表團,抵達赫爾辛基時比賽已基本結束。中國代表團直奔奧運村,在廣場上迅速集合,舉行升旗儀式,以這種形式宣告了新中國的存在。這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只趕上了男子100米仰泳比賽和最后的閉幕式,其后與芬蘭進行了足球和籃球友誼賽。

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1957年,受賀龍元帥邀請,容國團從香港羅湖口岸回到祖國內地。隨后,容國團在廣州參加訓練,開始備戰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并立下取得冠軍的目標。1959年,第25屆世乒賽在德國多特蒙德舉辦,容國團克服傷病困擾,憑借高超的技術和鋼鐵般的意志,在男子單打比賽中,先后戰勝美國、匈牙利等國的乒壇名將,最終贏得了冠軍。這是新中國體育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周恩來總理將容國團奪冠和國慶10周年并列為1959年的兩大喜事,并將新中國首次生產的乒乓球命名為“紅雙喜”。

第一次打破中美外交堅冰。我國體育事業始終與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緊密相連。1971年3月至4月,中國乒乓球隊參加了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31屆世乒賽。比賽第一天,美國運動員科恩誤上中國隊大巴車,中國運動員莊則棟上前和他握手交談,并送給他杭州織錦留作紀念,科恩手持織錦的情景被記者抓拍,成為爆炸性新聞。第二天,科恩回贈莊則棟一件印有和平標記的運動衫,并與他擁抱。中美運動員的友好交流很快被傳為佳話,隨后美國副領隊詢問中國隊負責人能否邀請美國隊到中國訪問比賽。4月3日,收到國家隊的報告后,毛澤東立即指示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4月10日,美國乒乓球隊如約到達中國,并在13日下午舉行了一場中美乒乓球友誼賽,為此后基辛格和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打下了基礎。小小乒乓球彈開了中美緊閉20多年的國門,也震動了地球。

二、從改革開放后到黨的十八大前

1979年,我國恢復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如何快速提高競技水平成為首要問題。當年召開的全國體育工作會議,確立了競技體育“思想一盤棋、組織一條龍、訓練一貫制”的指導思想,標志著我國舉國體制初步形成。1984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確定了競技體育優先發展的思路,競技體育獲得了制度和經費的優先保障。同年召開的全國體育發展戰略會議正式提出“奧運戰略”,將有限資源投入到“小(小球項目)、巧(技巧類項目)、難(高難度項目)、女(女子項目)、少(少眾項目)”這五種最容易出成績的項目,提高優先發展的效率。

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3年,國家體委印發《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提出改變單純依靠國家和行政手段辦體育的高度集中的體育體制,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國家調控、依托社會、有自我發展活力的體育體制。此后,競技體育“一家獨大”的局面逐步得到改觀,群眾體育開始受到重視。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頒布實施,明確規定“體育工作堅持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為基礎”。同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綱要》先后印發,標志著奧運項目優先發展,逐步向“奧運爭光”和全民健身協調發展轉型。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作為根本目標,對新時期全民健身、競技體育作出戰略部署。2008年,我國成功舉辦第29屆夏季奧運會,實現了中國人民的百年奧運夢。2009年,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條例》,明確每年8月8日為“全民健身日”,為促進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維護人民群眾健身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全民健身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此后,國務院每五年印發一次《全民健身計劃》。

這一階段,舉國體制對于快速提高我國競技體育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發揮了關鍵作用,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體育健兒在國際賽場上創造了多項標志性事件,向世界展示了我國體育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以舉國體制為鮮明特色的中國體育取得一系列輝煌成就,全民健身運動開始普及,中華大地掀起持續不斷的體育熱潮。

專欄 2-2

中國人民的百年奧運夢

1908年,《天津青年》雜志發出了著名的“奧運三問”:中國何時才能派一位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派一支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會?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也專門提到了這三個問題,指出這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奧運夢。

“奧運三問”發出24年后,才有了歷史的回音。1932年,偽滿洲國脅迫東北大學學生劉長春參加美國洛杉磯奧運會,被其斷然拒絕。在張學良幫助下,最終劉長春作為唯一的運動員代表中華民國出征洛杉磯奧運會,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新中國成立前,我國運動員費盡周折參加了3屆奧運會,雖然竭盡全力,但從未獲得一塊獎牌。這也是舊中國苦難深重、積貧積弱在體育事業上的反映。

1952年,我國派出40人的代表團參加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辦的第15屆奧運會,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奧運會高高飄揚,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存在。1979年,我國恢復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第23屆奧運會上,許海峰實現了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掀開了中國參與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歷史的嶄新一頁。

2001年,北京獲得第29屆奧運會舉辦權。2008年,我國成功舉辦第29屆奧運會,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和貴賓出席開幕式,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的11 438名運動員參賽。我國派出639名運動員參賽,以48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成為奧運歷史上首個登上金牌榜首的亞洲國家。時隔整整100年,圓滿回答了1908年提出的“奧運三問”,實現了中國人民的百年奧運夢。

三、黨的十八大后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重視體育事業,把建設體育強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目標,體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和推動體育事業發展,作出了一系列推動體育改革發展的重大部署。一是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推進全國綜合性和單項體育賽事管理制度改革,公開賽事舉辦目錄,通過市場機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承辦賽事。二是推動部分體育協會與體育總局脫鉤,推行政社分開、政企分開、管辦分離,將適合由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體育社會組織承擔。三是推動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實體化改革,推薦姚明、王海濱、冼東妹、周繼紅、張健等專業人士擔任協會主席,變更協會法人,開設協會獨立賬號,將運動項目主要業務職責移交至協會,推動協會獨立開展工作。四是推動全國綜合性運動會改革,第十三屆全運會增設19個大項126個小項群眾比賽項目,以“我要上全運”為主題,廣泛組織全國范圍內的全民健身體育活動和賽事,擴大全運會全民參與度。第二屆青運會在項目設置、擴大參賽面等方面進行了改革。五是推動足球改革,提高足球運動水平。落實《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建立足球改革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足球改革發展的重點任務分工,出臺《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等系列文件。加強中國足協自身建設。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權力運行程序,提升管理隊伍素質,健全協會管理體系。

專欄 2-3

國務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2016年,國務院批復建立全民健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國家體育總局、國務院辦公廳、中宣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9個部門組成,辦公室設在國家體育總局,主要職能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決策部署,系統研究提出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政策措施,強化各級政府主導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主體責任,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抓好全民健身計劃相關任務措施的落實,推動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格局,加強對全民健身計劃實施情況的督導檢查,及時按程序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工作情況。目前,各省(區、市)都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協調機制,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齊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大格局。

黨的十九大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導有力、社會規范有序、市場充滿活力、人民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公共服務完善、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格局,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從學校體育工作、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社會體育組織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著力破除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不協調的體制機制障礙。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主要目標是破除阻礙全民健身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擴大更多更優質的場地、服務和產品供給,吸引更多人參與,提升國民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改革方向看,體育領域的改革從聚焦特定運動項目,到特定人群,再到面向全體人群,越來越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加突出覆蓋全民、服務全民、造福全民,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的。

這一階段,舉國體制和市場機制進一步協同,國家辦與社會辦相結合的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快形成,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更加協調發展,全民健身得到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體育的功能已從單一的為國爭光,轉向了全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金牌為本”已經轉化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要,體育不再僅僅是運動員在賽場上為國爭光,更是一種教育手段、一種精神載體、一種生活方式,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第一環”,是培養健康體魄、塑造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體育越來越成為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

但是,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尚不健全,社區全民健身短板較為突出,競技體育的成果未充分由全民共享。要進一步理順體育行政部門和體育社會組織的關系,健全全民健身組織網絡,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下沉社區,夯實社區全民健身基礎,進一步打破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之間的界限,推動更多競技體育成果由全民共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镶黄旗| 宜春市| 桂东县| 静乐县| 汉沽区| 鹿泉市| 聂荣县| 白玉县| 罗甸县| 广宗县| 平定县| 济南市| 秦皇岛市| 徐州市| 临西县| 临湘市| 穆棱市| 美姑县| 岱山县| 尖扎县| 维西| 葵青区| 敦化市| 樟树市| 特克斯县| 旅游| 白山市| 罗山县| 岳阳市| 富源县| 吴旗县| 盐山县| 公主岭市| 宁海县| 宜章县| 鄂州市| 肃北| 麻栗坡县| 彰化县| 开远市|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