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邁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
- 劉泉紅等
- 1699字
- 2022-07-04 15:07:40
五、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思路和目標
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與健全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性政策工程,應該適應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迫切需要,遵照我國市場化體制改革的基本導向,按重點和分步驟推進,力爭在21世紀中葉形成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的具有時代特征的現代市場體系。
(一)基本思路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設和完善法治化、信息化、國際化、系統性、高效性、創新性的高標準現代市場體系,著力補齊主體活力不足、配置機制不完善、市場準入不暢通、競爭規則不公平、營商環境不優等五大“發育短板”,夯實產權制度、社會信用、市場監管、競爭政策、財稅體制等“制度基石”,促進“市場準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范”[5],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6],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更為堅實的市場基礎。
(二)重大導向
我國市場體系建設是在全球經濟變革的大環境和國內改革開放大背景中推進的,因此,必須契合我國國情,符合現代理念,切合國際趨勢。具體而言,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重大導向。
堅持競爭培育與政府治理并行。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要平衡好市場與政府、競爭與治理的關系,一方面要完善高效的市場機制和倡導競爭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政府對市場的治理,既切實防止市場失靈,又有效避免政府失靈,核心是要通過走法治化道路約束政府和治理市場,使現代市場體系中政府部門行為和市場主體行為有規可循和依規運行。
堅持存量調整與增量創造并舉。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與完善是在改造計劃經濟體制的基礎上完成的,應該秉承四十余年我國市場體系培育的經驗,積極推進存量市場的機制改革,同時大力推動增量市場的機制創造,以存量促增量,以增量帶存量,由易到難、由外及內,有效促進現代市場的發育成熟。
堅持國際對標與動態演進并重。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必須借鑒國際市場培育經驗和對標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市場體系現實狀態,但是在新的國際環境和技術背景下,其他主要國家市場體系也處于不斷演進和互動中,因此我國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既要對標現有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也要與全球主要國家市場動態演進方向對齊,同時符合我國市場發展的長期邏輯,呈現出適度超前和持續變化的狀態與特征,以適應新的國際主流趨勢和自身發展需求。
堅持市場放開與擴大開放并進。在四十余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市場壁壘的消除與市場開放的拓展是同時進行并一脈相承的,未來我國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依然要秉承市場準入暢通與市場對外開放同時推進的思路,一方面通過融通外部市場促進內外要素資源的順暢融通,另一方面通過市場準入改革使得外部要素進入后能夠“留下來”和發揮更大作用,同時打通“國境壁壘”和“市場壁壘”,真正實現我國高標準市場體系的統一開放。
(三)主要目標
1.“十四五”目標
到2025年,市場主體活力持續釋放,要素市場自由程度不斷提高,市場開放水平顯著提升,政府職能轉型步伐更快,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基本確立,營商環境明顯優于相同發展階段的新興市場國家,高標準市場體系的系統性、高效性、創新性特征逐漸突顯,法治化、信息化、國際化程度顯著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大幅提高,高標準市場體系日益完善。
2.中遠期目標
到2035年,市場主體活力充分釋放,要素市場自由和市場開放程度達到較高水平,政府市場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進一步確立,商品和要素流動自由度極大提升,高標準市場體系日趨成熟。在此基礎上,到2049年,市場體系成熟度在全球處于第一方陣,市場主體活力極大釋放,市場開放的水平、領域和范圍以及政府治理水平優于大多數中等發達國家,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完全確立,市場體系的系統性、高效性、創新性特征極為突出,法治化、信息化、國際化程度位居全球前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全成熟并進入動態優化演進階段(見圖1-4)。

圖1-4 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的思路和目標
資料來源:課題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