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認知自我,描繪屬于你的人格畫像
自我身份定位:困惑與探尋
一個人的身份是由社會規(guī)范、情境需要所決定的,沒有哪個人的身份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所采用的身份都是不同的。沒有這些身份的賦形,個體的自我也是無法成立的。所以一個人雖然在社會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但他不過是通過不同身份來不斷確認真實的自我。
自我并不是一個虛幻的影像,而是個體不斷在社會實踐中展現(xiàn)的統(tǒng)一意志,這就是許多學者主張的完整、統(tǒng)一和內(nèi)在一致的自我。雖然個體的身份在不同的情境中都具有臨時性,但是個體的自我仍然是他各種不同身份的出發(fā)點,這些不同的身份展現(xiàn)出的品質(zhì)相疊加就構(gòu)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統(tǒng)一的自我。
比如,一位男性在家庭里是慈愛的父親,而在工作崗位上也許會變成一個嚴厲的項目經(jīng)理,在父母面前又變成了一個孝順的兒子。這位男性在不同的情境下都會有不同的身份,這些身份展現(xiàn)的都是他自我的一部分,他的自我也就是不同身份的集合。我們也可以說一個人的身份是社會性的,而他的自我則是人格的主體。
每個人都有一個主導的人格特質(zhì),這種特質(zhì)代表了本質(zhì)的自我,而準確的身份定位正是分辨主導人格的關鍵。當我們有了準確的自我身份定位后,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擁有一個什么樣的人格。然后,我們努力朝著這個目標發(fā)展,就可以擁有一個穩(wěn)固的人格根基,讓我們?nèi)烁駜?nèi)涵的自然外化能夠有一個積極的呈現(xiàn),比如得體的言談舉止或者優(yōu)秀的待人接物的能力。
小艾有一個雙胞胎姐姐,姐姐只比她早出生一會兒,卻成了她從小到大的比較對象。小艾和姐姐長得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媽媽從小就喜歡給她和姐姐穿一樣的衣服。姐妹倆出門時,不熟的人常常會把她們搞混。
小艾一直和姐姐念同一所學校,兩人也總被分到一個班級里。從小學到中學,小艾都被姐姐壓一頭,因為姐姐的成績一直比她好。小艾從小就沒什么自我,做什么都向姐姐學習,成為姐姐那樣的人一直是她的追求。但是小艾可以在成績方面學習姐姐,性格上卻沒辦法像姐姐一樣大方開朗。雖然她沒比姐姐晚出生多久,但是在父母的眼里,小艾還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姐姐一直被父母教導要照顧妹妹,于是早早就養(yǎng)成了獨立的性格,處事果斷,從不拖泥帶水。小艾卻是個做事猶豫不決的性格,因為很多事都是姐姐在替她做決定,小艾慢慢變得很依賴姐姐,她自己也缺乏主見,不善交際,給人感覺她是個非常內(nèi)向的孩子。
小艾一直不喜歡自己的性格,覺得自己應該成為像姐姐一樣的人,所以她做了一個讓全家人震驚的決定,她沒有和姐姐報同一所大學,而是選擇了一個離家很遠的外省大學。這個決定讓父母很擔心,不知道小艾離家后能不能照顧好自己。小艾卻覺得這是個很好的鍛煉機會,離開姐姐的照顧后,也許她也能變成一個像姐姐一樣獨立的人。
小艾上了大學后,終于開始了自己獨立的生活,但是她并沒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樣成為一個獨立果敢的人。她還是內(nèi)向安靜,不善言辭,但是她覺得自己反而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身份定位。她雖然不善言辭,但是性格溫和、沉穩(wěn),很受同學們的信任,還當選了班里的生活委員。小艾也終于明白成為姐姐那樣的人并不是她的人生追求,成為自己才是她應該做的。
每個人的身份都是多面的,我們應該如何揚長避短,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身份呢?
第一,避免自我角色的錯亂。每個人對自己的身份都有一定的角色期望,但是這個預期并不一定在每個場合下都符合我們的身份。比如,一個人在公司里可以做一個嚴厲的管理者,但是回到家中就不應該再抱著黑白分明的態(tài)度和家人溝通。這時就應該轉(zhuǎn)換自己的身份,讓自己從管理者的身份轉(zhuǎn)換為家人,給家人更多的愛,而不是生硬的道理。所以,不同的場合要有不同的身份定位,這樣才不會給別人帶來一種違和感。
第二,要進行身份定位,可以多總結(jié)自己的經(jīng)歷,看自己在這些經(jīng)歷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自己的優(yōu)點是什么、缺點又是什么。這樣也可以正確地進行自我定位,避免自我身份的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