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多角度理解兒童的發展

本章的目的是培養父母正確的兒童發展觀,即父母怎么理解兒童的發展。

父母怎么理解兒童的發展,會影響自己的養育態度和行為。本章將從兒童發展的三個維度、發展的時間線、平衡看待兒童的發展、發展的影響因素等方面來解釋兒童的發展。希望父母在讀完本章以后,可以看到兒童發展的整體性,并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幫助孩子成長。

兒童發展的三個維度

兒童的發展由三個維度構成

我們總是提到兒童的發展,那么兒童的發展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有人說,發展就是長大。比如年齡、身高、體重等的增長。

有人說,發展就是變化和進步。比如,朋友變多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進步了,等等。

這些回答都對,但是都不全面。

發展心理學對發展的定義,包括以下三個維度(見圖1):

第一,生理發展。指身高、體重、大腦、激素水平等的變化,也包括動作技能的變化。

第二,認知發展。這是智力上的發展,包括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以及語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第三,社會性與情感的發展。指人際交往的發展、情感的發展等方面,包括認識自我與他人、人際關系技能、情感的交流、友誼、道德和親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發展。

我們養育孩子,就是要促進孩子這三個維度的均衡發展。

發展的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

對于兒童的發展來說,發展的三個維度缺一不可。這三個維度不是獨立發展的,而是相互促進、彼此交織、共同發展的。

圖1 發展的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腦的發育是生理維度的發展,這些生理上的發展又是孩子認知發展和社會性與情感發展的生理基礎。正因為大腦的發育,2~5歲孩子的注意力比0~2歲孩子有大幅度提高,情緒調整能力也比0~2歲孩子更好。注意力屬于認知發展維度,而情緒調整能力屬于社會性與情感發展維度。所以,我們無法割裂地去看待一個孩子的發展,不可能這個月專門培養認知發展,下個月突擊培養社會性與情感發展。

再比如,孩子學說話從表面上看是語言發展,但實際上,語言發展是生理發展、認知發展、社會性與情感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學說話,首先要具備正常的生理條件,并且需要認識一些事物,理解一些概念,這是認知發展。同時,學說話必須跟人交流,說話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交談,這是社會性與情感發展。所以,孩子學說話也是發展的三個維度相輔相成的過程,缺一不可。

理解三個維度的關系對育兒實踐的指導意義

或許有人會問:“這些跟育兒有關系嗎?我為什么需要知道這些?”

了解這些對于父母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父母對兒童發展的理解,將直接影響父母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父母怎么對待孩子。

如果說兒童的發展是一棵樹,那么我們要關注的是這一整棵樹,而不是其中一根枝丫,然后用盡全力去修剪這一根枝丫。這樣不僅無法幫助孩子進步,反而可能阻礙孩子的發展。

有位媽媽非常發愁她三歲孩子的社交問題:“我家孩子三歲了,特別膽小。我經常帶她去各種游樂場所鍛煉膽量,有時候一天帶她下樓兩三次,看到別的小朋友就會催她過去和別人一起玩。”

這位媽媽的做法,非但沒有改善孩子的社交能力,相反,孩子現在一看到有別人,扭頭就走。面對這種情況,這位媽媽越發著急了,認定孩子在社交方面有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用盡全力修剪一根枝丫卻得不償失的例子。媽媽越是催促孩子和別人一起玩,就越焦慮;媽媽越焦慮,孩子的壓力就越大;孩子的壓力越大,就越退縮。效果怎么會好呢?

2~3歲孩子跟成人交往的經驗多于跟同齡人打交道的經驗。孩子一生下來,主要跟家里人打交道(其中大部分是成人)。成人會哄他高興,帶著他玩。至于怎樣跟別的小朋友打交道,孩子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學習,不能急于求成。2~3歲孩子還不能主動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這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正常現象。

如果父母能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并能從整棵樹而非枝丫的角度看待孩子與同伴的交往,事情的發展也許會截然不同。

下面我會以此為例,從整體的角度來分析,父母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指導孩子與同伴交往。

第一,獨立感。

隨著生理的發展,2~3歲孩子的動作技能正在逐漸發展和熟練,開始渴望獨立做一些事情,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由生理發展帶來的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孩子開始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希望發展獨立感。

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自己做事、自己做決定的機會。比方說,給孩子三套衣服,讓孩子自己選擇想穿哪套;或者給孩子兩三樣早餐,讓孩子自己選想吃哪樣。讓孩子從小的選擇開始,然后慢慢懂得:我可以對我的生活負責,我可以對我的行為負責,我可以做出一點決定。

第二,能力感。

讓孩子有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慢慢了解自己的能力,從而對自己有信心,產生能力感。通過這種嘗試,孩子也會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我現在可以做成哪些事情,但是還做不了哪些事情。了解自己能力的孩子,在面對新情況的時候也愿意試一試,突破自己的能力邊界。

第三,良好的家庭氛圍。

父母要為孩子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家成為一個值得孩子信任的安全基地,這樣孩子才會有勇氣去探索世界,并和他人交往。

這三點,看起來和孩子的同伴交往沒有關系,其實卻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沒有機會自己做一些事情,他怎么會想到主動跟別的孩子一起玩呢?他頂多在旁邊看看,或者等著別人來邀請自己。如果一個孩子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哪些事情,就沒有信心跟別的孩子一起玩,他可能會心慌:“我不知道我可以做什么。”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支持,孩子也就不會信任自己的父母,自然也不會信任他人。

父母如果想要促進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先不要著急去催促他和別人一起玩,可以先從上面三點入手,循序漸進。

我家小寶小時候非常內向,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幾乎不怎么說話。老師說,要是有別的孩子搶了他手里的玩具,他不哭也不鬧,而是會換別的玩具玩。平時,小寶主要跟三個性格非常溫和的孩子一起玩。

很多媽媽可能會覺得,小寶被別人搶了玩具都不哭不鬧,太懦弱了,得教他學會反抗。可是據我當時觀察,這件事情并沒有對他造成明顯的困擾。而且,他和三個性格溫和的朋友玩得很開心。

在沒有找到好的解決辦法之前,我就只觀察,按兵不動。不過,我在獨立感、能力感和家庭氛圍這三個方面給了小寶大力支持:在家里,尊重他的想法和情緒,培養他的獨立感與能力感;出去玩的時候,讓大寶陪著他,他會默默跟在大寶后面。到了4歲多,小寶終于敢開口了。在外面玩的時候,如果遇到別人插隊,他會大聲說:“不要插隊!”碰到不認識的孩子在玩沙堆,他會自己跑過去說:“我可以來幫忙嗎?”

我并沒有在小寶內向這件事情上用力,而是花了兩三年時間,從各個方面幫他做好準備。獨立感、能力感以及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下形成的人際關系技能,這些都是社會性發展。只要孩子在社會性方面整體都發展了,再加上生理和認知的發展,同伴交往這一小部分自然也就進步了。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的發展

在上節中,我們了解了從發展的三個維度去理解一個孩子的發展。我們還可以從時間線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發展。父母要學會把孩子某個階段的發展放到時間的長軸里去考慮。

兒童的發展是終生發展

按照發展的時間線,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嬰兒期、學步兒期、兒童早期、兒童中晚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成年晚期。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特點,并且會隨著時間而發展。我們要有這樣的眼光,即兒童的發展是終生發展。學步兒期的發展不可能與嬰兒期的發展割裂開,也不可能和兒童早期的發展割裂開。因此,我們既要看到孩子在某個時期的發展特點,也要看到這個時期的發展是建立在前一個時期的基礎之上,同時也是下一個時期發展的基礎。

比如,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愛發脾氣,認為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有問題,一心想給孩子矯正,結果卻造成更加激烈的親子沖突,甚至形成惡性循環。

要知道,孩子的情緒發展需要很多年時間。0~6個月大的嬰兒有四種基本情緒:高興、傷心、生氣、恐懼。通過和周圍人日復一日的互動,6個月之后,孩子的情緒漸漸變得豐富多樣。他們開始對不同的社會情境做出不同的情緒反應,并能逐漸讀懂別人的情緒。到了1歲半到2歲期間,孩子發展出更高級的情緒——自我意識情緒。這和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有緊密聯系,包括羞愧、內疚、自豪等。這些自我意識情緒的發展,又和孩子的自我概念、自尊的發展相關。所以,孩子情緒的發展是隨著時間步步發展,并和其他方面的發展環環相扣。

另外,孩子的情緒調整能力還和大腦的發育有關。大腦的前額葉是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而前額葉要到20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所以,父母要求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完全超出了他們的能力。

由此可見,孩子情緒調整能力的發展和生理發展、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是緊密聯系的,并且需要長時間的發展過程。每當有父母問我:“為什么我的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就特別想請這些父母先反思一下自己:你的孩子才多大?你都幾十歲的人了,不是有時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吼孩子、罵孩子嗎?如果成人都覺得控制情緒很難,為什么要強求那么小的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因此,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在各個發展階段都有哪些特點,并為孩子提供溫和的環境,支持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

兒童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

父母的大部分焦慮和恐懼,都是因為沒有認識到兒童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很多事情在幾個月或者幾年之后,都會產生變化。父母如果只盯著孩子發展的某一個點,并將這個點無限放大,最終就會產生雪崩式的焦慮。

比如,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挑食是一個壞習慣,只有營養均衡,孩子才能健康成長。于是,家里的飯桌成了戰場,父母和孩子打起了拉鋸戰,雙方都很傷神。

關于這件事情,我有兩點建議:

第一,父母可以先帶孩子去咨詢兒科醫生,如果兒科醫生認為孩子的發育曲線正常,就不需要再擔心。父母只有先把自己的壓力卸下,讓家里的飯桌不再烏云密布,孩子的進餐心情才會好,才會愿意嘗試更多食物。

第二,父母要牢記,這只是孩子人生發展的一個階段,在孩子漫長的人生里,他們的口味可能會發生很多變化。

認識到這兩點,會幫助父母減輕壓力,從而更加接納孩子,改變家庭氛圍。

我的兩個孩子口味各不相同,常常出現我做的一道菜,其中一個孩子不吃的情況。我會說:“不愛吃就不吃,不過媽媽做了,你可以嘗一口試試。”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他們也愿意嘗試一兩口。慢慢地,他們能接受的食物種類就變多了。去年,大寶突然喜歡吃茄子了。他說:“媽媽,我以前不愛吃茄子,現在我覺得茄子很好吃。”我說:“對,因為我們的口味是會變的。”

在這里,我的育兒原則就是“將心比心”。我小時候不愛吃芹菜,也不喜歡喝西紅柿雞蛋湯,但上了大學以后對這兩種食物都很喜歡。所以我從來不強迫孩子吃不愛吃的東西,這樣我和孩子都沒有壓力。我的兩個孩子現在幾乎什么食物都愿意吃,連糙米都愛吃。

其實,就像人的口味會變一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很多事情也會發生變化。如果父母可以放下自己的執念,就會發現孩子在某個階段的行為和表現,僅僅是那一段時間的而已,未來充滿了各種可能。父母只有自己淡定了,才不會把焦慮傳遞給孩子,才不會給他們太多壓力,這樣很多所謂的問題就會逐漸消失。相反,如果父母特別在意,一心想強迫孩子去改變,反而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平衡看待兒童的發展

我上大學的時候,一直想找到一個完美的教育理論。然而學了這么多年,我終于明白:世上并不存在什么完美的教育理論,每個理論都是從某個角度出發去解釋兒童的發展。每個理論在提出來的時候,都有它先進的地方,然而當我們不斷去研究這個理論的時候,往往也會發現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們養育孩子,沒有必要遵循某一種理論。如果只遵循一種理論,就很容易走極端。真正的養育之道是:客觀地評價每個教育理論,取其精華,然后平衡看待兒童的發展。

怎樣才能做到平衡地看待兒童的發展呢?我們先要了解以下三個基本問題。

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

兒童的發展,到底是先天因素決定的,還是后天因素決定的?

先天因素是指與生俱來的特征,即從父母那里繼承來的遺傳信息。

后天因素是指兒童成長過程中周圍所有的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比如,學校教室的布置是物理環境,而學校老師的教學則是人文環境。

物理環境怎么影響人的發展呢?

比方說,美國的小學教室會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在同一個時間段,學生甲可能在閱讀區閱讀,學生乙可能在作業區做數學作業。這樣的物理環境為孩子的獨立學習提供了條件。而中國的小學教室是一排排的課桌,方便學生統一聽老師講課。兩種不同的物理環境,對孩子的學習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

人文環境怎么影響人的發展呢?

比方說,老師是和學生一來一往的啟發討論式教學,還是不容置疑的填鴨式教學,不同的教學方式,會對學生的思維和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關于是先天因素還是后天因素起決定作用這個問題上,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法國哲學家盧梭(Rousseau)認為,兒童天然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他們有天生的發展時間表,時間到了,孩子自然會按著時間表依次成熟。而英國哲學家洛克(Locke)認為,孩子出生時是一塊白板,他們的成長完全取決于怎么養育。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華生(Watson)和斯金納(Skinner)同樣認為后天因素起決定性作用,他們認為,通過獎勵和懲罰可以塑造孩子的行為。

發展心理學研究到今天,我們認為兒童的學習和發展具有主體性,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是相互作用的。

那么,天生因素和后天因素到底是怎么相互作用的呢?

表觀遺傳學提出了很多觀點,其中一個概念叫作反應區域(range of reaction)。反應區域的意思是,基因和環境共同塑造一個孩子,而每個孩子具有自身獨特的特質,因此對環境所做出的反應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父母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要去觀察和判斷孩子的反應。有的孩子需要特別豐富的環境才會發展到最佳,而有的孩子在一般豐富的環境里也能發展到最佳。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能發展到最佳的環境因人而異。比如,有些人可能理所當然地認為,對于孩子來說,玩具越多越好。但是,如果父母注意到給孩子太多玩具,他反而不知道該玩什么了,就應當減少一些。這才是對孩子更好的教育方式。

連續性與非連續性

嬰兒剛開始只會發出一些聲音,然后有一天他突然會講清晰的單詞了;嬰兒本來不會玩假裝游戲,然后有一天大人突然發現他在玩假裝游戲。于是很多人會問:孩子的發展到底是怎么發生的?是突然地從無到有的呢,還是漸變的?

一種觀點認為,人的發展是一種持續的、漸進的變化,即發展是量的變化。同一種技能慢慢變得越來越強,通常可以從數量上去衡量。比如,一個人的詞匯量、記憶量,甚至大腦容量等方面的變化,都是數量上的變化。

另一種觀點認為,人的發展是一種突變,而非持續性的變化,即發展是質的變化。比如,不同的思維方式,具體思維和抽象思維,不是數量的不同,而是性質的不同;再比如,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是質的不同,我們也無法用數量的多少去衡量。

目前我們認為,兒童的發展在某些方面是連續的,是量的變化;而在某些方面則是非連續的,是質的變化。

比如,很多父母都關心孩子的注意力,希望孩子可以在一件事情上持續保持注意力。我們可以用時間來衡量孩子的注意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持續保持注意力的時間會越來越長。這是量的變化。我們還可以測出孩子能夠同時注意到幾件事情,也就是注意力的分配。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能夠同時注意到的事物會增多,這也是量的變化。那么,怎樣才算是質的變化呢?嬰幼兒在不斷地學習新的事物,他們會很快注意到周圍的任何新鮮事物,這有利于孩子的快速學習。而成年人已經有非常多的經驗了,所以往往只注意到對他們有用的事物,而不再像嬰幼兒那樣關注所有新的事物。這就是注意力發展的質的變化。

如果父母了解兒童發展的這種連續性和非連續性,就會平衡地看待兒童的發展,而不會對諸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過于焦慮。因為對嬰幼兒來說,注意力不集中是完全正常的現象。

單一性與多樣性

有人認為,人的發展是單一性,所有人的發展都遵循著一定的進程。比如,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 Piaget)認為,人的認知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人類到了青少年后期,都會發展出抽象思維。但是后來的跨文化研究發現,這個理論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一個人獨特的成長環境和所處的文化大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是千變萬化的。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 Vygotsky)認為,由于文化的影響,并不是每個人都會遵循同樣的發展進程,有的人一輩子都無法達到抽象思維。

理解發展是單一性的還是多樣性的,還有一個角度。比如,有人認為,童年經歷決定一切;也有人認為,人的發展充滿了可能,后期經歷對人的發展也很重要。如今,大量研究表明,人的發展并不是單一性的,而是多樣性的。童年的經歷對人一生的發展確實影響很大,但并不是說人的一生都由童年經歷所決定。

我們舉一個安全依戀的例子(第三章中會詳細講述母嬰依戀)。研究發現,有些非安全依戀的孩子,如果母親得到家庭或者朋友的有力支持,有可能轉變為安全依戀。而有些安全依戀的孩子,如果家庭貧困,生活環境不穩定,父母壓力過大,也有可能轉變為非安全依戀。由此可見,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發展的多樣性促使我們關注孩子的發展環境。每個人的發展都是其獨特的特質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環境不同,成長的道路也可能不同。當代心理學家認為,正是這些不同的成長環境,塑造出了復雜、多層次的個體發展。

所以,早期的童年經歷固然重要,但是青少年時期甚至成年以后的經歷,仍然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發展。比如,很多成人選擇重新回到課堂修大學學位,這個經歷就有可能改變他們未來的人生發展方向和道路。

通過對以上三個方面的介紹,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平衡看待兒童的發展。這樣的視角會讓我們對孩子更接納、更有耐心,也更能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

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

現在我們知道了,孩子的發展有三個維度,我們需要依據時間線,平衡地看待兒童的發展。那么在現實生活中,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孩子的發展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且直接的(第三章中會詳細講述父母的影響)。然而,父母并不是影響孩子發展的唯一因素。在這里,我要為大家特別介紹一個發展心理學的重要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布朗芬布倫納認為,一個人的發展是他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定的生理條件。比方說,我家小寶是早產兒,小時候經常生病,這就是他的先天生理條件。他在嬰兒時期的大動作發展要比別的孩子落后一些,但是后來通過參加體育運動,這個差別到上學的時候就消失了。

每個孩子也有一些自己的先天個性。比如,小寶不喜歡足球等有身體沖撞的運動項目,所以他選擇了棒球。這就是一個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和周圍環境積極、主動地互動。

那么,周圍環境指的是什么呢?布朗芬布倫納認為,這是一系列復雜的環境系統,包括5個層面(見圖2)。

圖2 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模型

第一個層面是微觀系統。

這個環境是指兒童生活的直接環境,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學校、同伴,甚至居住的小區。兒童和這些人與環境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兒童的發展。

第二個層面是中間系統。

中間系統是指微觀系統中各個因素之間的聯系或相互關系。比如,父母和老師的溝通多不多,父母了解自己孩子和什么樣的孩子在交往嗎,等等,這都會影響一個孩子的發展。

第三個層面是外層系統。

外層系統是指兒童生活的社會環境,包括父母的工作、父母的朋友、社區的一些組織等。它不是直接環境,卻會影響孩子在直接環境里的經歷。比如,父親由于工作變動,出差變多了,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發展。又比如,如果父親或母親的朋友或者其他組織能夠給單親家庭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也會影響一個孩子的發展。

第四個層面是宏觀系統。

宏觀系統包括文化、價值觀、傳統習俗、法律等。比如,國家政策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是否有政策上的傾斜,這會影響孩子的發展;又比如,社會價值觀的演變對孩子的發展也有影響。

第五個層面是時序系統。

時序系統指出了時間對一個人發展的影響。時間維度從大方面來說是社會變遷,我們每個人都會被打上時代的烙印,從小方面來說是指個人的人生事件。重要人生事件發生的時間點,也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比如,兄弟姐妹之間年齡相差小和年齡相差大,會對一個人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

下面我們來做個假設:一個三年級的學生,父母離婚了,這件事情會如何影響這個孩子的發展呢?

下面我就運用生態系統理論來逐層分析一下。

第一,離婚事件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微觀系統,因為他有可能跟父親一起生活,也有可能跟母親一起生活,也有可能在父母兩邊一個星期一輪換。這就有可能造成問題。比如,孩子可能會說,他在媽媽家做完作業了,而其實他根本沒做。也有可能父母一方搬家了,孩子居住的小區環境和同伴等因素也隨之改變了。

第二,離婚事件可能會影響中間系統。比方說,父母都認為對方已經跟老師溝通過了,而實際上卻都沒有。

第三,離婚事件也可能影響外層系統。單親父母一個人帶孩子比較辛苦,能否得到其他家庭成員或者社區的支持,也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

第四,從宏觀系統來看,國家的離婚法律、人們對離婚的看法以及對婚姻做出的選擇,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比方說,法律對離婚夫妻的撫養權的規定,決定了孩子跟哪一方生活,這會對孩子的將來產生不同的影響。

第五,從時序系統來看,對比30年前和現在,整個社會對離婚的接納程度不同了,不同的接納程度對孩子的發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從小的層面考慮,離婚事件發生在孩子人生的第幾年,對他們的影響也不同。也許在孩子小時候發生比在青春期發生要好一些。當然,孩子自己的個性,以及對父母離婚變故的接納和適應程度,也會造成不同的成長結果。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生態系統理論中的多種因素,都有可能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對他產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孩子的發展是由他的自身條件和環境中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整體理解孩子的發展

了解了生態系統理論后,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的發展呢?

有些父母往往只盯著自己眼前能看到的幾個因素,自以為已經做到位了。然而,還有很多父母當前看不見,也無法控制的因素,正在悄悄地對孩子產生影響。所以,父母要明白這個道理:養孩子并不是在溫室里養花,可以控制溫度、濕度等很多因素。因此,養孩子不需要像抓緊一把沙子那樣,抓緊所有有限的、看得見的因素。孩子的發展是他和各種因素合力產生的結果。各種力一起作用在孩子身上,有的力大一些,有的力小一些,最后的結果如何,要看合力的方向。

比方說,很多人一方面離不開孩子祖父母的幫助,另一方面卻擔心祖父母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而且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有問題是祖父母沒教好。如果小家庭離不開祖父母的幫助,父母就少一些抱怨,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相處,調整自己和孩子的關系,讓孩子信任自己,讓自己對孩子的影響更多。祖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并沒有一些父母想象中那么可怕。而且,孩子上了學,還會受到老師、同伴、媒體、互聯網等多方面的影響。而父母的作用,就是為孩子提供條件和幫助。

本章小結

孩子的發展由三個維度構成,這三個維度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環環相扣。

孩子的發展是一個隨時間而動態變化的過程,僵化地看待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會傳遞焦慮的情緒,對孩子產生不必要的壓力,從而阻礙他們的發展。父母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兒童的發展。

孩子的發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雙重影響,這種發展既有量的變化,又有質的變化。發展的進程是多樣化的,我們應該平衡看待兒童的發展。

孩子的發展是他的自身條件和周圍環境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需要分析孩子的成長環境,權衡利弊,讓合力的方向指向孩子發展的最優方向,這才是整體養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辰区| 吴忠市| 界首市| 玉龙| 长兴县| 江源县| 新龙县| 彭泽县| 白河县| 常熟市| 乌拉特后旗| 墨脱县| 霍州市| 泰顺县| 比如县| 澜沧| 汤原县| 邵阳县| 昌宁县| 普洱| 梨树县| 临湘市| 威信县| 甘肃省| 神木县| 甘德县| 甘泉县| 三台县| 蛟河市| 抚松县| 天镇县| 伊宁县| 黔江区| 奉新县| 吉安县| 洪泽县| 高邑县| 丘北县| 贵溪市| 盘山县|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