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緣堂主:豐子愷與桐鄉(xiāng)
- 徐玲芬
- 1846字
- 2022-06-09 10:25:54
三歲玉兒
《紅樓夢》里的賈寶玉,是賈母等長輩十分寵愛的孩子,賈家的一塊寶玉。而我們的傳主豐子愷,從小也是豐家的寶玉。豐子愷的父親豐為兒子取乳名為慈玉,意為慈母的命根子,更是老祖母的寶玉。
一
別卻春風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煙。
三歲玉兒嬌小甚,也教抱上畫船來。
這是豐在某一年清明時寫的《掃墓竹枝詞》中的句子,詩中的“玉兒”便是指兒時的豐子愷。
命運對于豐來說似乎有點不公平,在他連考四次,好不容易中了舉人后,卻因母喪,旋而科舉又廢,他便沒機會再參加會試并走上為官之路,光耀門楣。于是,這位舉人老爺便只有委屈地在家設(shè)塾度日,做孩子王。從舊時讀書做官的通常模式來看,他是不得意的,郁郁寡歡,最終過早離世。但他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兒子豐子愷后來成了一代藝術(shù)大師。從某種角度說,他也是人生的大贏家。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年份。清政府面臨內(nèi)憂外患,這年6月,光緒皇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實行維新變法。可好景不長,同年9月,戊戌六君子被殺,變法失敗,史稱“百日維新”。盡管變法失敗了,但維新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廢科舉、辦學堂,各地有識之士紛紛響應(yīng),即便在石門這個江南水鄉(xiāng)小鎮(zhèn)上,維新之風也已吹起層層漣漪。豐子愷的父親豐便是一個十足的維新派。
就在這一年的11月9日(農(nóng)歷九月二十六),豐子愷誕生于浙江省石門縣玉溪鎮(zhèn)(今浙江省桐鄉(xiāng)市石門鎮(zhèn))豐同裕染坊店內(nèi)。豐同裕染坊是一所三開間三進的老式樓房。染坊店為第一進,客廳為第二進,灶間為第三進。三開間中央一間的樓上就是豐子愷的誕生之地。
在豐子愷出生之前,豐家已有六個女孩,豐子愷排行老七,卻是長男,這對豐子愷的父母來說,很是安慰。而豐子愷的祖母豐八娘娘更是歡喜,先前的擔心與憂慮一掃而光。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封建禮教思想,曾給豐子愷的祖母和母親帶來了巨大壓力,尤其是他的母親,連續(xù)生了六個女兒,總感到抬不起頭來。此前,她還請了湖州來的黃半仙卜卦。那黃半仙掐指一算,說:“你命中注定無子。”在絕望與愁悶的雙重打擊下,她病倒了,致使胎兒早產(chǎn)了一個多月。分娩那天,家里冷冷清清,婆婆滿臉愁容地在灶間嘆氣。不承想,伴隨著樓上一陣響亮的嬰兒啼哭聲,接生婆驚喜的喊聲傳來:“恭喜,恭喜,是個哥兒呢!”頓時,滿屋子的人振奮起來,七手八腳地忙碌著。豐八娘娘更是喜出望外,眉開眼笑,一邊念著“阿彌陀佛,祖宗積德”,一邊叫人擺香案,敬祖神。第二天,她又到鎮(zhèn)上的接待寺、西竺庵去燒香拜佛,祈禱子孫長命百歲。豐子愷的誕生,無疑驅(qū)散了豐家人心中的陰影,也帶來了新的希望。
二
豐子愷在全家的寵愛下成長。很快,他一周歲了,家里為他舉行抓周儀式。大人在盤里放了眾多物件,如官帽、金銀首飾、算盤、毛筆等,豐子愷抓取了一支毛筆。此舉令長輩們欣喜萬分。豐子愷的家鄉(xiāng)有句老話,叫“三歲看大”。果然,豐子愷長大以后,以一支筆畫畫、作文,創(chuàng)作出了那么多經(jīng)典作品,成就了他的藝術(shù)人生。
豐子愷的母親還讓他們家染坊店里的店員祁官抱著豐子愷,在石門鎮(zhèn)上不重復(fù)地走過了七座橋,寓意“七巧”。自然,這種種儀式,都是為了討個好彩頭、圖個吉利罷了。總之,全家的希望、關(guān)心和期待,都放在這個男孩的身上。
豐子愷二女兒豐宛音(初名麟先,又名林仙、林先,后又改為宛音)的《父親豐子愷軼事》一書中寫過豐子愷的一些童年趣事,其中有一場立桶風波,讀來很是驚險。有一年冬天,豐子愷母親上樓侍候生病的婆婆,把孩子交給女傭看管。女傭有事,就把豐子愷放在立桶里。等到母親忙完事下樓來抱孩子時,眼前的一幕不由得讓她驚叫起來。原來,不知是誰的疏忽,竟忘了插入立桶下邊的站板,立桶下邊便是火爐,如果一腳踩下去,那還得了?幸好豐子愷的兩只小腳板竟一直站在橫檔上,這才沒出事。可一歲多的幼兒,居然能在兩根小木條上站穩(wěn)多時,太不可思議了!這件事鬧得沸反盈天,家里人大為驚訝。鄰居們也都議論紛紛,有的說:“險些闖大禍!這么小的孩子,倒像是懂事了似的,真是奇怪!”有的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日后,家人們想起這件事都還心有余悸呢。
果然是“大難不死,必有后福”。豐子愷兒時經(jīng)歷的這件驚險事,應(yīng)該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面臨的生死考驗。后來,在抗戰(zhàn)避難的途中,生死攸關(guān)之際,豐子愷更是歷盡艱險,輾轉(zhuǎn)幾省經(jīng)過百數(shù)十個碼頭,終究大難不死,最后迎來了抗戰(zhàn)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他用一支筆,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的漫畫與隨筆,成就了一代藝術(shù)家的光榮與夢想,這就是他的后福。如今,我們依然在讀他的書,看他的漫畫,學他的精神,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人間大福呢!

豐子愷(左)年幼時與姑母豐針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