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緣堂主:豐子愷與桐鄉
- 徐玲芬
- 2726字
- 2022-06-09 10:25:53
石門豐氏
豐子愷先生有一方常用的印章——石門豐氏。豐姓在石門乃至整個桐鄉都很少見。豐子愷在《姓》一文中寫道:“豐這個姓,據我們所曉得,少得很。在我的故鄉的石門灣里,也‘只此一家’。”確實,石門豐氏,在豐子愷的故鄉幾乎僅此一家。
一
其實,石門豐氏曾是外來戶。豐子愷的祖上是從離石門灣三四百里外的金華湯溪遷來的。據金華湯溪鎮《黃堂豐氏宗譜》載,《浙江鄉試錄》中所載豐的始祖系北宋清敏公豐稷。若以豐稷為第一代,豐稷的玄孫豐諭于南宋紹興元年(1131)自縉云遷至湯溪黃堂。明末清初,豐稷的第二十二世裔孫圣文、功賢、望山三兄弟又自湯溪黃堂遷往桐鄉石門鎮,這三兄弟中的望山正是豐子愷的祖上。
豐子愷早在游學日本時,曾在東京遇見了來自金華湯溪的族兄豐惠恩,他們一起考查族譜,才確知老家在金華湯溪黃堂村。明末清初,豐子愷祖上一支從湯溪遷居石門灣,到豐子愷時,已在石門灣生活長達三百多年了。知道了豐家的源流,豐子愷很高興,但他一直未曾有機會到老家湯溪。抗日戰爭爆發時,他曾動過到老家避難的念頭,但猶豫再三,最終未能成行。
豐子愷雖然沒有到過湯溪祖地,但他對那里的族人卻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在他的文章中也有寫到。他在1940年所作的《桐廬負暄》一文中提及豐氏祖地應該是一方“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儼然是“桃花源”般的去處。文中說:
我們的老家是浙江湯溪,……我初聞此消息,即想象這湯溪豐村是桃花源一樣的去處,其中定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和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情景。而竊怪惠恩逃出仙源,又輕輕為外人道,將引誘漁人去問津了。我一向沒有機會去問津。到了石門灣不可復留的時候,心中便起了出塵之念,想率妻子邑人投奔此絕境,不復出焉。但終于不敢遂行,因為我只認得惠恩,并未到過老家。
言辭之間,可以看到豐子愷先生對祖地的向往與贊美。
湯溪高義豐氏后人豐百順在編寫《高義村志》時,查閱《黃堂豐氏宗譜》,確認黃堂豐姓聚居地包括高義、橫路、前宅、后宅、冬畈等五村,與《桐廬負暄》一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相似。
湯溪黃堂村前宅至今存有豐氏祖居“全德堂”,共有三間四進,布局宏大,雕刻精美,帶有典型的明清時期建筑特色。該堂系豐爾福(1329—1396)所創建,按《黃堂豐氏宗譜》世系表查考,豐爾福是豐子愷的第十七世祖。
豐子愷去世后,金華湯溪與桐鄉石門兩地的豐氏后人取得了聯系,豐子愷幼女豐一吟曾到湯溪豐氏祖地黃堂村尋根問祖,并于2008年在黃堂村籌建豐子愷小學,以弘揚父親豐子愷的愛國敬業精神。1996年11月9日,金華縣豐子愷藝術研究會在湯溪成立,豐一吟等豐家后人前去參加成立大會。桐鄉與湯溪兩地開展了緬懷藝術大師的交流活動,金華還專門刊印了會刊《桃源》。
二
豐子愷的祖先望山三兄弟遷居石門灣后,石門豐氏逐漸在這個小鎮上開枝散葉,綿延光大。據《黃堂豐氏宗譜》卷二記載:“望山,居石門鎮羊毛巷。”古時的羊毛巷,就在今棉紗弄一帶,而豐子愷家的老屋就在棉紗弄。
豐氏祖上向來為詩書禮儀之家。按《浙江鄉試錄》載,始祖豐稷,宋徽宗時任御史中丞,與蔡京等奸臣殊死抗爭,卒謚清敏公。豐子愷的第八代祖宗豐爾成是八品官,曾迎接康熙皇帝南巡。第七代以下,從豐璞、豐元勛、豐啟嵩、豐峻一直到豐肇慶,代代都是太學生。
豐肇慶(約1843—?),字小康,排行第八,是豐子愷的祖父,也是清代的太學生,以開染坊店為業。但石門豐家到他這一代,尤其是經歷太平天國運動之后,已家道中落,遠不如前。豐肇慶初娶妻馮氏,馮氏去世后,續娶沈氏,人稱“豐八娘娘”。豐肇慶早喪。豐子愷的祖母豐八娘娘讀書識字,為人豪放曠達,個性好強,又愛及時行樂,良辰佳節不肯輕易放過,對兒孫頗有影響。她生有兩子兩女,長子與幼女夭折,剩下長女豐針和幼子豐,那便是豐子愷的姑母與父親。
豐子愷的父親豐(1865—1906),字迎年,號斛泉,又號鶴旋。1883年,他考取第七名秀才;后參加三年一次的大比,三次未中;到第四次,1902年秋天,終于中舉。中舉以后,按常例,第二年可以進京參加會試、授官。但豐
中舉后,因母喪,即逢“丁憂”,必須在家守孝三年,未能進京參加會試。而過了兩年多,到了1905年,科舉就廢止了。因此,豐
中舉后,始終沒有做官,未能進入士大夫階層,只好在家辦私塾。豐家的染坊店收入有限,私塾里的收入更是微薄。家里僅靠著鎮上兩家大商店借舉人老爺之名而得到每年一兩百元的收入保障,此外別無進賬。豐
最終死于肺病,英年早逝。
豐子愷的父親去世后,留下孤兒寡母。此時的豐家只剩下一家豐同裕染坊店和薄田十數畝,賴以為生,家境大不如前,這一大家子人,生活著實不易。豐子愷母親鐘云芳一人扛起了家庭重任。她的娘家在石門南皋橋堍,祖上經商。她生有七女三男,豐子愷排行第七,為豐家長男。鐘云芳雖不識字,卻治家有方,賢淑勤勞,既當嚴父,又做慈母,把一群兒女撫養成人,尤其對童年豐子愷的成長影響深遠。
三
豐子愷出身于這樣的詩書禮儀之家,石門灣、豐同裕染坊店和豐家老屋,以及祖父母、父母等,都深深影響著豐子愷的成長。
石門豐氏的豐同裕染坊店臨后河而建,后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條支流,豐同裕染坊店距運河也才兩三百步,可謂近在咫尺。店里面有一所老屋,老屋廳上掛有“惇德堂”的匾額,匾額是豐的老師沈之渠所書。惇德堂后面便是后來新建的緣緣堂。“緣緣堂后面是市梢。市梢后面遍地桑麻,中間點綴著小橋、流水、大樹、長亭”,便是豐子愷兒時的游釣之地。這染坊店和老屋,就是豐子愷“父祖三代以來歌哭生聚的地方”,而對豐子愷來說尤其感情深厚。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豐子愷攜一家老小流亡他鄉時,每逢從報紙上了解關于石門灣的消息,晚上就夢見故居里的種種舊事,夢的背景,常常是這百年老屋。
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因為家有染坊店,豐子愷從小對畫畫特別喜愛,尤其是色彩方面的天賦與熏陶,都與家里開的染坊店或多或少有些關系。豐子愷很小的時候,就是用染坊店里的顏料來畫圖。因為有運河,有后河,有木場橋,有河邊人家,有橋下流水,豐子愷的筆下,才涌現出這么多豐富多彩、鮮活靈動的藝術形象。因為有緣緣堂,豐子愷的漫畫、隨筆,才有了這么有個性和辨識度的藝術標識。

1936年,豐子愷(右四)在豐同裕染坊
豐子愷在母親去世三年后,在豐家老屋的地基上,建起了緣緣堂新屋。這是豐子愷母子兩代人的共同心愿,也是石門豐氏發揚光大的一個體現。可惜的是,后來緣緣堂連同豐家的老屋、染坊店,都在日寇的炮火中被毀滅了。
戰爭燒毀的是房子,但石門豐氏的精神傳承永遠毀滅不了。1985年,石門緣緣堂重建。1989年,豐子愷漫畫館建立。2020年,豐子愷藝術中心啟動建設。豐子愷的藝術人生,在他的第二代、第三代后人中不斷傳承并發揚光大。石門豐氏,不單單是一個姓氏,也是豐氏家風家訓的一個體現,更是豐子愷藝術精神的一個標志性符號。江南水鄉石門,與豐子愷的藝術精神,早已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