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緣堂主:豐子愷與桐鄉
- 徐玲芬
- 4099字
- 2022-06-09 10:25:54
學童時代
豐子愷沒有辜負全家人的寵愛和期望,他從小聰明好學,讀書用功,是同學和老師眼里的學霸。他興趣廣泛,愛好畫畫,贏得了“小畫家”的稱號。他的學童時代可圈可點。
一
時間過得飛快,一轉眼,豐子愷到了入學的年齡。豐家這樣的詩書禮儀之家,對于孩子的教育自然非常重視。豐子愷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就是他的父親豐
。
1903年,豐子愷六歲,開始入豐家本宅私塾讀書,由父親豐啟蒙。在豐
看來,慈玉的出生,自己的中舉,皆要感謝祖上的恩澤,遂為兒子取學名豐潤,“潤”就是“澤”的意思。
豐子愷在父親的啟蒙下,先讀《千字文》《三字經》,后又讀《千家詩》。在讀《千家詩》的時候,豐子愷對書上配詩的木版畫特別感興趣。比如,第一幅畫的是一頭大象和一個人在耕田,這是《二十四孝圖》中的《大舜耕田圖》。他覺得看這畫,比讀下面程顥的《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的詩句,更為有趣。
看著看著,他忽然萌發了作畫的念頭。他讓女傭從染坊里要了一些顏料,然后用筆蘸上顏料,為書上的畫著色,涂一頭紅象、一個藍人和一片紫地,自以為得意。等涂好了色,翻開書來一看,下面的七八頁上,都有一頭紅象、一個藍人和一片紫地,好像用三色版套印的。為此,他被父親罵了,幾乎要打手心,幸被母親和大姐勸住了,終于沒有被打。豐子愷哭了一頓,便把顏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晚上,等父親出去了,他便繼續偷偷在洋油燈底下描色彩畫。母親和諸姐看到了,都說好看。但他始終沒敢給父親看,怕挨罵。這應該是豐子愷描畫的最初嘗試。
有一天,他在父親曬書的時候,看到了一部《芥子園畫譜》,翻了一下,看見有許多花樣,著實興奮。他便偷偷取出,藏在自己的抽屜里。趁父親不在的時候,他便嘗試照著樣子描了幾幅。最初印描的是人物譜上的柳宗元像。因為第一次印描,沒有經驗,筆上墨水吸得太飽,習字簿上的紙又太薄,畫雖描成了,但《芥子園畫譜》上卻滲透了墨水,弄得一塌糊涂。為此,他受到大姐的責罵。但豐子愷沒有泄氣,相反,對于畫畫的興趣卻愈加濃了。后來,他的“印畫”技術漸漸進步。十二三歲的時候,他已把這本人物譜統統印全,所用的紙是雪白的連史紙,而且所印的畫都著色了。同塾的學生看了都很歡喜,都說:“比原本上的好看得多!”大家都向他討畫,拿去貼在灶間里,當作灶君菩薩;或貼在床前,當作新年里買的花紙兒。
上學以后,豐子愷與小伙伴們玩的時候就少了。私塾平時不放假,但過年都會放假近一個月,從臘月二十三小年夜開始,到正月二十才開學,這期間,是孩子們快樂的假期。祭送灶神、打年糕、請年菩薩、收壓歲錢、新年放爆竹、敲年鑼鼓、買花紙兒、拜年做客種種過年的習俗,全都是那么新鮮有趣,那么喜氣洋洋。豐子愷與小伙伴們歡喜地觀看并參與其中,連做老師的父親也沒有平時那么嚴肅,“四時佳興與人同”,吃酒作樂,一派祥和。
豐子愷后來在《過年》《新年懷舊》等文章中多次回憶起兒時過年的種種年俗,令人印象深刻。他欣賞過年祭祀時八仙桌上供設的六神牌和祭品盤上的紅紙蓋,他喜歡與小伙伴樂生哥哥他們一起在天井里放花炮,他喜歡聽著遠遠近近的爆竹聲入夢,他喜歡拿著大人給的壓歲錢,大年初一與小伙伴上街買花紙兒和玩具,他喜歡聽“咚咚咚”敲年鑼鼓的聲音,那是一年難得的新年鼓樂演奏會……
豐子愷特別熱衷于放鞭炮,自年關到新年過完,差不多每天都要去爆竹店買鞭炮來玩。他還把鞭炮拆開,改制成無數的小萬花筒,在新年的夜晚到河岸邊燃放,五光十色。由于此類鞭炮的游戲只限于新年,因此豐子愷覺得火藥氣與新年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成年后,他偶爾聞到火藥氣,就會立刻聯想到新年及兒時的種種歡樂。
新年的快樂,一直要延續到元宵節,那時買各種燈籠,如兔子燈、蝴蝶燈,對兒時的豐子愷而言,也都興味十足。直到正月二十,學堂開學了,豐子愷和伙伴們又開始古板的書齋生活。
二
1906年,豐子愷九歲。這年秋天,父親豐因肺病而去世,留下孤兒寡母。從此,母親便成了豐子愷的保護者,而他也不得不另覓他處讀書。
第二年開春,母親設法將豐子愷轉入鎮上的另一家私塾,塾師是于云芝。自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后,各地先后辦起了學堂,以代替私塾。于云芝的私塾也大加改良。他買來一架風琴,還從嘉興請來一位名叫金可鑄的老師,教音樂和體操。因此,這一家私塾實際上已是小學堂了。豐子愷后來寫文章回憶這一時期的學習生涯,時稱私塾,時稱學堂或學校。
在于云芝的私塾,豐子愷開始讀《幼學瓊林》《論語》《孟子》等書,學做對子。有一次,老師出上聯“枝頭黃葉舞”讓學生們對對子,豐子愷對出“嶺上白云飛”的下聯,深受老師贊賞,還得了個雙圈。他尤其喜愛《孟子》,覺得里面比喻多,比《論語》有趣,讀起來“像讀童話一般”。
課余,豐子愷比以前更加熱愛作畫。他在自己的《學畫回憶》一文中講到,當時,他就已懂得從紅、黃、藍三原色中調出橙、綠、紫三間色,還把自己的畫公諸同學之間。有一次,有兩個同學為爭奪豐子愷的畫而吵架。老師知道后不但不罰,倒讓他幫忙畫一張孔子像,掛在私塾的堂前給學生朝夕膜拜。從那以后,同學們給了他一個“畫家”的稱號。
少年豐子愷特別喜愛花紙兒、吹大糖擔、新年里的龍燈、迎會、戲法、戲文,還有印泥菩薩的模型和一年難得見到的花燈。紅沙泥模型只要兩文錢一個,有彌勒像、觀音像、關帝像等。他把所有的模型都買來,顏色不好看,他就自己上色,還進一步用黏土制作模型。為此,他曾荒廢了熟讀《孟子》的功課,受到老師的警告和母親的責備。他不得不把心思轉回到課業上,可他的心如脫韁的野馬,早已收不住了。
后來,學校上體操課,老師又叫他在黃布上畫一條龍,當作上體操課時用的旗。龍旗畫成了,就被高高地掛在竹竿上,學生們扛著龍旗,走過市鎮,到野外去做體操。從此,他的“畫家”名聲更響了。有一次,家里的一個老媽子托他畫一張像,他便請教大姐和會畫肖像的二姐丈,最后參照別人的一張照片,幫老媽子畫了一幅肖像畫,老媽子看了很滿意。自此以后,親戚家請他畫容像的更多了,常常求上門來。后來,豐子愷外出求學,放假回家時還常常接受這種“義務生意”。直到十九歲時,他跟李叔同(豐子愷后來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李叔同是他的音樂和圖畫老師)先生學了木炭寫生畫,讀了美術的論著,方才把此業拋棄。但后來他在上海工作時,故鄉還有人寄照片來求他畫容像的。豐子愷只好把照片送到照相館里,放大后寄回去??梢娝@個“畫家”的名氣,在故鄉人心中的影響力之廣。
三
1910年,豐子愷十三歲,他就讀的私塾正式改名為溪西兩等小學堂,校址仍在石門灣市梢的西竺庵祖師殿后面。西竺庵里的小和尚菊林,給豐子愷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來寫過一篇隨筆《菊林》,收入《緣緣堂續筆》中。
在小學堂,豐子愷學會了唱《祖國歌》:“上下數千年,一脈延,文明莫與肩……”
這首歌是李叔同所作,當時在滬學會的刊物上發表后,立刻不脛而走,全國各地的學校都在教學生唱。石門灣雖是一個相對偏僻的江南小鎮,但當時學校從嘉興請來的金可鑄老師也教豐子愷他們唱這首歌。豐子愷后來在《回憶兒時的唱歌》一文中寫到,當時他和同學們扛了旗幟排隊到街上去宣傳“勸用國貨”,唱著歌兒的情景,歷歷在目。
1911年,溪西兩等小學堂原有高等部分的學生歸入新辦的崇德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校,校址仍在西竺庵。校長是沈蕙蓀先生,他的父親就是石門鎮上的秀才、有德望的長者沈四相公,而且沈家與豐家是親戚。豐子愷是該校的第一屆學生,他品學兼優,好學好問,求知欲強,所學的國文、圖畫、算學、音樂等各門功課,成績均名列前茅,用現在的話來講是一個標準的學霸,為老師們所器重,亦深得校長沈蕙蓀的器重。

豐子愷的母校,校址在西竺庵
就在這年的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滬軍都督陳其美下令剪發,剪辮子一事在上海形成風氣。第二年春,政府下令民間一律剪發。此風也刮到石門鎮上,十五歲的少年豐子愷,也偷偷剪了頭發,不承想被母親責罵,并在父親遺像前罰跪。
辛亥革命爆發后,地方上辦自治會,盛行選舉。為便于選舉,又盛行簡化名字,此風也傳到了學校里,年幼而尚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學生們也紛紛被改名。豐子愷原名豐潤,被學校的一位老師改作豐仁,這個名字一直用到了二十歲。
四
1913年,豐子愷十六歲。這一年,對他來說可謂雙喜臨門:一喜是會考成績突出;二喜是因為這次會考,又結了一門好親。
這年崇德縣舉行會考,為縣內各校之間的一次競賽。會考時高班的國文試題是《五金之中,何者為貴論》,豐子愷以賤金貴鐵為中心思想發揮了一番,獲得了高分。在這次會考中,由于成績優異,豐子愷受到崇德縣督學徐芮蓀的重視。他親自調了豐子愷的文章來看,見他立言不凡,語句典雅,經了解,原來是石門鎮已故舉人豐的兒子,家學淵源。為此,徐芮蓀專程到石門鎮上的第三高等小學校來視察,借此查閱了豐子愷平時的作業,并看到了這位態度靦腆、相貌清秀的少年。徐芮蓀十分欣賞豐子愷的才華,便央人到豐家說媒,愿將長女徐力民許配給豐子愷。
自從豐去世后,豐家家道中落,孤兒寡母,難免受人欺負。而徐芮蓀家為崇德世家,鐘云芳覺得自家力薄,并不門當戶對,生怕日后多生枝節,便婉言謝絕。但不久,徐芮蓀再次央媒說親,鐘云芳為徐家的誠意所感動,終于答應了這門親事。這一年,十六歲的豐子愷與十八歲的徐力民定了親。
五
轉眼,豐子愷要小學畢業了。這些年來,他在學校里非常用功,課程表上的所有功課,差不多都得了滿分。而最突出的是國文,他的文章水平日益見長。就在這時,他以文言文形式寫的四篇寓言文章《獵人——戒貪心務寡欲》《懷挾——戒詐偽務正直》《藤與桂——戒依賴務自立》和《捕雀——戒移禍務愛群》,發表于1914年2月的《少年雜志》“兒童創作園地”欄目上,署名豐仁。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豐子愷最早發表的文學作品。那一年,他十七歲。
1914年初,豐子愷以第一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于崇德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校。因當時其他學校已改為秋季畢業,他在母校又滯留了半年。豐子愷自己在《舊話》一文中說到:“我在十七歲的暑假畢業于石灣的崇德縣立第三高等小學……”
此時,豐子愷從六歲入私塾啟蒙,到十七歲高等小學畢業,整整十一年的學童生涯,也將結束。通過這些年的學校教育,豐子愷也從“三歲玉兒”長成一個才智超絕、品學兼優的英俊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