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訴訟規則研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課題電子訴訟規則研究論文選編
- 方向主編
- 5935字
- 2022-06-20 18:30:42
二、電子訴訟領域知識圖譜分析
(一)電子訴訟研究重要作者可視化分析
作者是文獻產出的最小單元,也是電子訴訟領域研究的直接貢獻者。具有學術影響力的作者群體全面反映了該學科科學研究實踐的趨勢,是特定學科領域科學研究活動的縮影之一。 (12) 通過作者共被引可以研究全國范圍內在這一領域比較活躍的學者。經過對作者姓名的初步分析,對作者進行消歧處理后進行共被引分析,從267位作者中提取得到電子訴訟領域研究的作者產出與合作的最大子網絡。通過數據統計發現,高產量的作者并不多,其中發文數量為1篇和2篇的作者分布較廣,分別為243人和20人,分別占作者總人數的91.01%和7.49%。
根據普萊斯定律定義統計核心作者數量,普萊斯定律規定核心作者的發文量下限為N=0.749*(Nmax)1/2?,N為核心作者發表最低論文數,Nmax為最高產作者的發表論文數。 (13) 本文采用普萊斯定律來確定該領域的核心作者, (14) 其中Nmax為核心作者的最高發文量為8,代入公式得到M=2.118,取整數為2,則確認發文量超過2篇以上的作者為核心作者,最后統計出“電子訴訟”領域的核心作者有4人,分別為彭昕(8篇)、安晨曦(4篇)、劉敏(3篇)、張興美(3篇)。說明“電子訴訟”領域的研究還未發展成熟,核心學者人數稀少(見表1)。
表1 2010—2020年我國電子訴訟領域學者發文量


科研合作指在一篇論文中同時出現不同的作者、機構或國家/地區,那么就認為他們存在合作關系。作者合作網絡包含了各個作者在網絡中的重要性指標及網絡屬性。 (15) 筆者將數據導入Citespace進行作者共現分析,N=267,E=42,Density為0.0012,如圖2所示。圖中節點越大,表明作者的發文量越大,圖中連線越多,表明作者與作者之間合著的次數越多,不同顏色也代表不同時間的發文量。 (16) 由圖2可見,Density僅為0.0012表明現階段國內學者在電子訴訟領域上的合作較少,合作網絡較為稀疏。國內電子訴訟領域論文產出量越高的作者,則越青睞個人研究的論文產出方式。

圖2 2010—2020年我國電子訴訟領域研究作者知識圖譜
統計得出,發文量超過2篇的作者有彭昕、安晨曦、劉敏、張興美,發文量分別為8篇、4篇、3篇、3篇。合作較為密切的團隊較少,主要形成了以欽娟—賴衛東(2010年)、鄒積超—高峰(2011年)、劉關平—王安濤—吳劍—陳良庚—孫力楠(2011年)、張成剛—陳曉珺(2012年)、李主峰—剛繼斌(2013年)、李思遠—樊崇義(2015年)、張雯—姜穎(2019年)等為主的合作團隊。發文量大的高產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大多采取與他人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雙方或者多方合作已經成為常態,作者間的合作密度較高。 (17)
(二)電子訴訟研究重要機構可視化分析
隨著現代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個人之間的合作類似,團隊之間的合作也越來越頻繁,科研合作的重要性也逐漸被人們所認知和肯定,學科領域中的科研合作程度亦已成為分析該學科領域成熟度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 (18) 知識圖譜中的節點大小代表該機構的發文量,節點越大說明發文量越大,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時間的發文量。通過CiteSpace對樣本數據進行機構共線網絡分析,最終得出N=221,E=45,Density為0.0019。我國電子訴訟領域研究機構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

圖3 2010—2020年我國電子訴訟領域研究機構知識圖譜
綜合各子網絡內部的合作關系強度(合作次數)的分布來看,國內電子訴訟領域的合作不夠密切,呈現出很強的地域特征,以本省、本地區機構之間的合作為主。機構合作呈現“區域集中,整體分散”狀態,以“吉林大學法學院”為主的高影響科研機構形成了合作子群。如吉林大學法學院與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有顯著的合著網絡(2015年),吉林大學法學院與吉林省法學會、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有顯著的合著網絡(2017年),吉林大學法學院與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吉林大學司法數據應用研究中心有顯著的合著網絡(2018年),吉林大學法學院與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吉林大學法學院有顯著的合著網絡(2018年),吉林大學法學院與吉林大學司法數據應用研究中心有顯著的合著網絡(2019年),吉林大學司法數據應用研究中心與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有顯著的合著網絡(2019年)。另外,大部分高產發文機構未和其他機構合作,如四川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中南大學法學院等高校院所。
表2 2010—2020年我國電子訴訟領域機構發文量

表2為2010—2020年我國電子訴訟領域機構發文量。在檢索范圍內,發文量最多的機構為四川大學,發文量為11篇,吉林大學法學院和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排名第二、第三,分別為7篇和5篇。發文量排名前10的機構依次為:四川大學(11篇)、吉林大學法學院(7篇)、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5篇)、山東大學法學院(4篇)、中國政法大學(4篇)、中南大學法學院(4篇)、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3篇)、南昌大學法學院(3篇)、吉林大學司法數據應用研究中心(3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3篇)、海南大學法學院(3篇)、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3篇)。
(三)電子訴訟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關鍵詞作為研究一篇文章的切入點,是對主題的高度概括與凝練,也是文獻計量研究的重要指標。 (19) 借助CiteSpace軟件可以實現對關鍵詞共性分析進而揭示出研究熱點。 (20) 以文獻中的引用頻次(大于7)和中心性為指標,對關鍵詞進行篩選得出2010—2020年我國電子訴訟領域被引頻次排名前20的關鍵詞。將篩選獲得的文獻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中,設置時間間隔為1年,節點類型為關鍵詞和主題詞,得到研究領域和熱點的聚類視圖(見表3)。
表3 2010—2020年我國電子訴訟領域被引頻次排名前20的關鍵詞

從表3中可以看出,關鍵詞被引頻次排名前10集中在民事訴訟(96次)、電子數據(96次)、電子訴訟(72次)、電子送達(58次)、刑事訴訟(56次)、證明力(42次)、真實性(22次)、證據能力(20次)、互聯網法院(15次)、收集(20次)等詞,這些關鍵詞即代表電子訴訟領域研究的熱點。
表4 2010—2020年我國電子訴訟領域中心性排名前20的關鍵詞

(1)?[英]布里格斯勛爵:《生產正義方式以及實現正義途徑之變革——英國在線法院的設計理念、受理范圍以及基本程序》,趙蕾編譯,載《中國應用法學》2017年第2期。
(2)?廖元勛:《網絡視頻在遠程審判中的運用》,載《中國審判新聞月刊》2012年第9期。
(3)?周文峰:《審判,在虛擬法庭進行》,載《檢察風云》2013年第3期。
(4)?段厚省:《遠程審判的雙重張力》,載《東方法學》2019年第4期。
(5)?王慧:《遠程審判的理論與現實支持》,載《知識經濟》2009年第8期。
(6)?莊緒龍、田然:《疫情期間刑事案件“視頻庭審”的正當性》,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5期。
(7)?* 陶佳鈺,浙江省知識產權研究與服務中心工作人員。
(8)?鄭樂丹:《基于突發檢測的我國數字圖書館研究前沿及其演進分析》,載《圖書館論壇》2013年第1期。
(9)?井世潔、周健明:《我國校園暴力研究(1990—2019年)的回顧與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19年第6期。
(10)?莫海彤、劉玉亭、何深靜:《國內村鎮公共服務設施研究新進展——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載《城鄉規劃》2020年第2期。
(11)?莫海彤、劉玉亭、何深靜:《國內村鎮公共服務設施研究新進展——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載《城鄉規劃》2020年第2期。
(12)?邱均平、馬瑞敏:《基于CSSCI的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文獻計量評價研究》,載《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年第1期。
(13)?張曉超、陳明昆:《改革開放40年我國農民工教育研究——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載《職教通訊》2019年第21期。
(14)?紀謙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獻的計量分析》,載《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4期。
(15)?楊萌、薛海平、高翔:《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基礎教育課外補習研究回顧與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載《教育經濟評論》2020年第1期。
(16)?曹樹金、吳育冰、韋景竹、馬翠嫦:《知識圖譜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基于SSCI與CSSCI期刊論文的計量與可視化》,載《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年第5期。
(17)?張立春、金亞飛:《基于CiteSpace的智慧校園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分析》,載《數字教育》2020年第2期。
(18)?張曉超、陳明昆:《改革開放40年我國農民工教育研究——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載《職教通訊》2019年第21期。
(19)?趙繪存:《全球知識產權研究發展態勢與熱點分析》,載《現代情報》2016年第10期。
(20)?趙蓉英、許麗敏:《文獻計量學發展演進與研究前沿的知識圖譜探析》,載《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年第36期。
續表

從表4中可以看出,除了“電子訴訟”本身,“民事訴訟”的中心性最高,為0.47。而后中心性排名前10的關鍵詞分別為電子數據(0.3)、電子送達(0.15)、刑事訴訟(0.14)、服務平臺(0.09)、電子商務(0.06)、立法(0.06)、證明力(0.05)、應用(0.05)等詞。對比表3和表4可以發現,被引頻次和中心性排名均為前10的關鍵詞為:民事訴訟、電子數據、電子訴訟、電子送達、刑事訴訟、證明力。

圖4 2010—2020年我國電子訴訟領域的關鍵詞聚類圖譜
對于關鍵詞共現網絡而言,聚類代表同類節點的匯總,節點類型包括關鍵詞,節點的大小代表關鍵詞出現的頻次,連線的顏色代表關鍵詞共現的時間。根據聚類大小和平均發表年時間可以判斷一個領域的熱點主題及其時間演進情況。 (1) 為了更深入地確定我國電子訴訟領域的熱點研究主題,筆者借助Citespace軟件,對2010—2020年間電子訴訟領域的論文進行關鍵詞的共現可視化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得到了關鍵詞聚類圖譜。聚類的閾值位于-1到1之間,閾值越大,則該聚類的主題越明確,質量越好。本文中模塊性Q值為0.7584,平均閾值為0.629,網絡的模塊性較為理想。從圖4關鍵詞聚類圖譜中可以看出,目前電子訴訟領域共形成了5個主要聚類,分別為“電子訴訟”“刑事訴訟”“電子數據”“法律地位”“收集”等熱點專題。
(四)電子訴訟研究前沿可視化分析
研究前沿是指某一學科研究中最新、最有發展潛力的研究主題。陳超美將研究前沿定義為一組突現的動態概念和潛在的研究問題,可以準確反映相關學科的前沿領域。 (2) 突變詞是指在短時間內出現頻次有明顯變化的術語,其可較為準確地反映特定時間段中的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前沿。 (3)
筆者通過CiteSpace應用“突變值探測”(Burst?Detection)將關鍵詞突變進行量化統計,探索出版研究的前沿態勢,檢測出近10的TOP6突現詞,如圖5所示,Strength(突發強度)表示詞的研究熱度,Begin和End分別表示突變開始、結束年份,紅色加粗代表突發的年份區間。 (4)

圖5 2010—2020年我國電子訴訟領域的關鍵詞突變圖譜
從圖5中可以看出,2010—2020年關鍵詞突變強度前六位的分別為電子證據(16.3222)、刑事訴訟(3.9949)、互聯網法院(2.8787)、電子商務(2.6406)、電子數據證據(2.6255)、證明力(2.4965)。關鍵詞突現持續時間最長的為“刑事訴訟”,持續時長為7年;其次為“電子證據”,持續時長為6年;關鍵詞“證明力”和“電子商務”的持續時長均為5年。
突變詞的突變特征主要從兩方面呈現,其一是突變強度,其二是持續時間。通過分析突變詞的突變特征,可以將其分為三類。 (5) 第一類,突變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這類詞可以看作是某時期較為成熟的研究熱點,如“電子證據”“刑事訴訟”等詞。突變權重較大,說明“電子證據”“刑事訴訟”等詞的突變經歷了一定的演變過程;持續時間較長,說明“電子證據”“刑事訴訟”等詞對研究主題的影響較大,值得深入研究。第二類,突變強度一般,持續時間較長,這類詞是某時期較為穩定的研究熱點,如“電子商務”“證明力”等詞。突變權重一般,說明“電子商務”“證明力”等詞涉及的是細分主題,難以聚集形成規模;持續時間長,說明“電子商務”“證明力”等詞具有持續研究的價值。第三類,突變強度大,持續時間短,這類詞是某時期突發性的研究熱點,如“電子數據證據”“互聯網法院”等詞。突變強度較大,說明“電子數據證據”“互聯網法院”等詞是由具有影響力的現實因素引發的;持續時間短,說明“電子數據證據”“互聯網法院”等詞屬于過渡性熱點,會融合或轉移至其他研究熱點中。

圖6 2010—2020年我國電子訴訟領域的關鍵詞時區線譜圖
利用關鍵詞共現可以確定某研究領域一段時間內研究主題的變化,中心度和頻次高的關鍵詞代表著一段時間內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6) 以此來鑒別出版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熱點,并識別出知識演進的脈絡。 (7) 筆者通過運行CiteSpace,繪制關鍵詞時區線譜圖,如圖6所示,得到89個節點(Nodes),99條連線(Links),模塊值(Modularity)為0.7584,平均輪廓值(Mean?Sihouette)為0.629。
從圖6可以看出,2014年的研究主要領域為“電子時代”,具體細分領域分布在“在線庭審”“智慧司法”“人工智能”“電子法律交往”“電子法院”“電子郵件”“證據規則”等方向。2015年的研究主要領域為“刑事訴訟”,分布在“法律歸屬”“法律定位”“遠程庭審”“程序分流”“督促程序”“智慧法院”“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等方向。2016年的研究主要領域為“法律地位”和“應用”。“法律地位”細分領域主要分布在“可采性”“證據能力”“電子證據”“認證體系”“最佳證據規則”“審查判斷”“認證規則”“證據保全”等方向。“應用”細分領域主要分布在“證據資格”“收集”“司法適用”“取證認證”“舉證審查”“鑒定現狀”等方向。2017年的研究主要領域為“電子訴訟”、“電子數據”和“收集”。“電子訴訟”具體細分領域分布在“訴訟原則”“遠程審判”等方向,“電子數據”具體細分領域分布在“電子證據”“電子數據鑒定”“區塊鏈”“隱私權”等方向,“收集”具體細分領域分布在“法律地位”“電子商務”“非法證據排除”“認定規則”“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等方向。2018年的研究主要領域為“訴訟規則”,具體細分領域分布在“民事訴訟”“送達制度”“證據收集”“訴訟文書”“應用”“互聯網”“認定”方向。

圖7 2010—2020年我國電子訴訟領域的時間序列圖譜
時間序列圖譜是依據某個研究領域各個熱點主題之間的交互作用及突變關系設計的, (8) 有助于挖掘該研究領域的演變軌跡與階段性特色。 (9) 在分析研究演進歷程時,在CiteSpace中選定節點類型為關鍵詞,選擇精簡算法為最小生成樹,便可以得到涵蓋節點與連接線的輸出網絡,然后再選擇“Timezone?View”,即可生成基于關鍵詞的時區知識圖譜。 (10) 圖7為本文基于CiteSpace軟件繪制的2010—2020年我國電子訴訟領域的時間序列圖譜,從時間維度上直觀呈現電子訴訟領域研究的階段性熱點和發展脈絡。
從圖7可以看到,2010—2020年間,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子訴訟領域的新興研究成果不斷涌現。2010年電子訴訟領域出現的研究方向為“電子證據”“電子訴訟”“刑事訴訟”等。2011—2012年的研究方向主要為“電子時代”“法律歸屬”“立法”“電子商務”“可采性”“證據能力”等。2013—2014年出現的研究方向主要為“電子數據”“合法性”“取證”“認證”“收集”等。2015—2017年出現的研究方向主要為“最佳證據規則”“真實性”“認證體系”。2018年出現的研究方向主要為“智慧法院”“關聯性”“審查判斷”“保全”。2019—2020年電子訴訟領域出現的研究方向更為聚焦,分別為“電子立案”“電子取證”“程序分流”“非法證據排除”“督促程序電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