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訴訟規則研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課題電子訴訟規則研究論文選編
- 方向主編
- 9849字
- 2022-06-20 18:30:41
二、從三維度構建在線庭審風險防控體系
(一)從宏觀上進行頂層設計,完善在線庭審內在法理機制
完善在線庭審的法理內涵。結合當前在線庭審的實踐對傳統庭審現場性、公開性、直接言辭原則等基本審判機理進行再認識和合理“突破”,為在線庭審的“法理合理性”提供理論支撐,進而實現二者的互融互通。 (105) 現場性并不等同于接觸式,公開性并不否定可以通過電子化、可視化的方式,如庭審視頻來滿足公眾監督司法的需求。親歷性是司法活動的重要原理,指法官應當親身經歷案件審理的全過程,直接接觸和審查各種證據,特別是指直接聽取訴訟雙方的主張、理由、依據和質辯,直接聽取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言詞陳述,并對案件作出裁判。 (106) 親歷性規則重在強調審理者與裁判者的統一,這完全是定案規則需要解決的問題,與線上還是線下審理并沒有直接的關系。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聯絡和溝通方式的變革,不同的空間同樣可以實現實時的交流,物理上的“隔空”并不影響面對面的實際效果,也沒有影響法官和訴訟參與人親自參與審理活動的客觀需求。 (107)
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公眾對?“田間法庭”“船上法庭”“馬背法庭”的接受也并沒有受到莊嚴法庭缺位的影響,反而因為便利和親民得到了肯定,更何況使用互聯網開庭時,法官仍然身披法袍、身處法庭,這是人民法院在司法中的便民創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同志在《推進嚴格司法》一文中明確提出“確保直接言詞原則體現在法庭”。 (108) 直接言詞原則在大陸法系國家被普遍奉行,在英美法系國家則被表述為傳聞證據規則。 (109) 在線庭審并不違背“直接言詞原則”。在線庭審中訴訟各方參與人通過現代即時通信技術進行視頻面對面的審理方式,未嘗不是一種直接的審理方式;訴訟各方參與人通過視頻通話開展訴訟活動,亦不能否認其系言詞審理方式。
另外,司法的權威并非依賴于法庭布景是否莊嚴以及審判儀式是否被精心設計,而在于褪去威嚴與神圣裝飾的司法制度的設計是否以個人權利的保護為本位。法庭儀式感早就隨著現行程序法和實體法的完善逐漸被拋棄,司法權威更多建立在先進的事實發現手段和精準的法律適用上,并非完全依賴于莊嚴的司法場景設計帶給訴訟參與主體壓力。
(二)從中觀上進行中層策劃,完善在線庭審運行程序
適用在線庭審要堅持法治原則,不能突破現有法律和司法解釋。特別是要強調程序的正當性,在線審理不能演化為書面審、語音形式,不得影響當事人訴訟權利的行使。
1.規制啟用和運行程序
2020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方案》中第2條第5項的規定?“經當事人同意,適用簡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均可以采取在線視頻方式開庭”。在啟用在線庭審時,應征求當事人意見,符合在線庭審條件后,法官掌握適用決定權,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法官和當事人有意回避使用在線庭審程序。 (110)
2.規范適用范圍
一些程序過于復雜,事實難以查清的案件并不適合在在線庭審發展之初利用在線庭審程序進行審理。筆者建議適用范圍如表1所示:
(1)?* 孟思,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法院法官。
(2)?左衛民:《反思庭審直播——以司法公開為視角》,載《社會科學文摘》2020年第10期。
(3)?為方便檢索庭審視頻,準確反映應訴情況,筆者結合行政審判實踐,以所在的B市S法院2020年所有庭審直播行政案件視頻為研究樣本,對庭審直播中行政機關的出庭應訴問題進行探討。
(4)?張西勇、張麗偉:《轉型期我國政府形象塑造機制創新研究》,載《行政與法》2011年第4期。
(5)?李萬祥:《庭審直播給中國司法帶來了什么》,載《經濟日報》2019年2月20日,第15版。
(6)?依法公開開庭審理的行政案件,原則上均通過中國庭審公開網進行庭審直播。對于“重大敏感”案件及60類案件默認不直播,對涉及國家秘密的,涉及重大政治、外交、民族、宗教等敏感問題的案件,可申請不直播。
(7)?廖為建:《論政府形象的構成與傳播》,載《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第3期。
(8)?* 武桐,天津師范大學訴訟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9)?陳衛東:《刑事訴訟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81頁。
(10)?萬發文、蔣靜芬:《類案檢索機制的構建技術及應用分析——基于法官需求角度的實證分析》,載《山東法官培訓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
(11)?李文健:《刑事訴訟效率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頁。
(12)?谷昌豪、高新峰:《類案檢索程序透明化的實現路徑》,載《人民法院報》2019年11月24日,第2版。
(13)?《蘇州法官判案,8種“機器人”智慧平臺當高參》,載新華網2017年4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legal/2017?04/15/c_129537409.html。
(14)?《遼寧:“法信智推”系統幫法官解類案檢索難題》,載人民網2020年8月3日,http://ln.people.com.cn/n2/2020/0803/c378317?34200689.html。
(15)?魏新璋、方帥:《類案檢索機制的檢視與完善》,載《中國應用法學》2018年第5期。
(16)?《南京法院擬引入機器人輔助判案:“阿爾法”是替身還是幫工?》,載澎湃新聞網2016年12月30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90536。
(17)?鄭通斌:《類案檢索運行現狀及完善路徑》,載《人民司法(應用)》2018年第31期。
(18)?謝春暉、何依然:《“智慧司法”融合“司法智慧”:類案及關聯案件檢索機制的實踐路徑——基于SWTO分析視角》,載胡云騰主編:《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與刑事審判問題研究——全國法院第30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677頁。
(19)?鐘明亮:《類案檢索機制研究——以類案識別技術在審判中的應用為視角》,載《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
(20)?李夢雨:《類案檢索制度對法官提出新要求》,載《人民法院報》2020年7月30日,第2版。
(21)?陳景輝:《同案同判:法律義務還是道德要求》,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3期。
(22)?陳竹:《類案檢索制度的梳理及系統化構建研究——從司法改革框架下制度的整合出發》,載胡云騰主編:《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與刑事審判問題研究——全國法院第30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648頁。
(23)?裴大明、李丹蕊:《類案檢索的規范模式——知識實踐導入的司法體制綜合配套》,載胡云騰主編:《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與刑事審判問題研究——全國法院第30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612頁。
(24)?孫光寧:《指導性案例在類案檢索機制中的地位及其運作》,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2期。
(25)?北京市三中院課題組:《類案檢索報告制作和運用機制研究》,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2期。
(26)?* 錢宇軒,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專業本科生。
(27)?《擴展時空讓審理異步進行——杭州互聯網法院創新審理模式工作紀實》,載中國法院網2018年4月3日,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4/id/3255333.shtml。
(28)?《網絡治理司法難題怎么破?看廣州互聯網法院的現代化秘方》,載中國長安網2019年12月3日,http://www.chinapeace.gov.cn/chinapeace/c53726/2019?12/03/content_12306695.shtml。
(29)?《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杭州互聯網法院院長杜前法官受聘為我校兼職教授并作報告》,載浙江理工大學官網,http://m.zstu.edu.cn/info/1056/21016.html。
(30)?互聯網法院適用異步審理的范圍,具體可參見杭州互聯網法院《涉網案件異步審理規程(試行)》。與“難辦案件”相對,“常規案件”的司法過程多較為簡潔,大量常規案件都應當也可以通過教義分析、法律論證推理比較簡單地解決,即無須司法程序對法官的實體審理作出復雜回應。“難辦案件”與“常規案件”的區分。參見蘇力:《法條主義、民意與難辦案件》,載《中外法學》2009年第1期。
(31)?“前疫情時期”對在線訴訟的普遍問題作出專門回應的規范性文件僅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8〕16號)一件,其中并未對異步審理模式作出規定。
(32)?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在疫情期間制定的《第三巡回法庭在線庭審規則(試行)》有以下參考依據:“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加強和規范在線訴訟工作的通知》;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民事送達工作的若干意見》;四、《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在線訴訟規則(試行)》;五、《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商事及行政案件在線庭審操作規則》;六、《上海知識產權法院遠程視頻審理案件操作規則》;七、《北京互聯網法院電子訴訟庭審規范(試行)》。”參見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在線庭審規則(試行)》。
(33)?林達、許明茹:《“異步質證”技能解鎖!在線搞定庭前工作》,載微信公眾號“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3月27日。
(34)?例如,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制定了《民商事案件在線錯時審理工作規程》,三門縣人民法院制定了《民商事案件錯時錯峰審理工作規程》。《在戰“疫”大考中,浙江法院書寫了一份優異的司法“e”答卷》,載微信公眾號“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5月7日。
(35)?這三套話語時常混同使用,對于異步審理模式的價值進行綜合論證,可參見鄭莉娜:《“異步審理”不僅僅是技術創新》,載《杭州日報》2018年4月4日;劉崢、何帆、李承運:《〈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的理解與適用》,載《人民法院報》2020年1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編:《中國法院的互聯網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16頁。
(36)?肖建國、丁金鈺:《論我國在線“斯圖加特模式”的建構——以互聯網法院異步審理模式為對象的研究》,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5期。
(37)?陳杭平、李凱、周晗雋:《互聯網時代的案件審理新規則——互聯網法院案件審理問題研討會綜述》,載《人民法治》2018年第22期。發言人:清華大學法學院王亞新。
(38)?陳杭平、李凱、周晗雋:《互聯網時代的案件審理新規則——互聯網法院案件審理問題研討會綜述》,載《人民法治》2018年第22期。發言人: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規劃處李承運。
(39)?楊瑞:《異步審理方式對民事訴訟法理的挑戰與回應》,載《司法智庫》2019年第1卷(總第一卷),第168頁;程雪梅:《互聯網異步審理方式的質疑與思辨》,載《司法智庫》2019年第1卷(總第一卷),第175—177頁。轉引自林洋:《互聯網異步審理方式的法理思辨及規則建構》,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20年第4期。
(40)?宋朝武:《電子司法的實踐運用與制度碰撞》,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鄭世保:《電子民事訴訟行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356頁;占善剛、王譯:《互聯網法院在線審理機制之檢討》,載《江漢論壇》2019年第6期;等等。以法院的司法過程為主體視角,直接言詞審理原則的價值及功能與司法的親歷性類同,參見朱孝清:《司法的親歷性》,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4期。
(41)?肖建國、丁金鈺:《論我國在線“斯圖加特模式”的建構——以互聯網法院異步審理模式為對象的研究》,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5期;See?GUO?Meirong,Internet?Court’s?Challenges?and?Future?in?China,Computer?Law?&?Security?Review,2021,p.40。
(42)?林洋:《互聯網異步審理方式的法理思辨及規則建構》,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20年第4期。
(43)?秦漢:《互聯網法院糾紛處理機制研究——以網絡著作權糾紛為例》,載《電子知識產權》2018年第10期。
(44)?肖建國、丁金鈺:《論我國在線“斯圖加特模式”的建構——以互聯網法院異步審理模式為對象的研究》,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5期。
(45)?肖建國、丁金鈺:《論我國在線“斯圖加特模式”的建構——以互聯網法院異步審理模式為對象的研究》,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5期;錢宇軒:《論在線民事訴訟中的證人出庭作證規則——兼評〈在線辦案規定(征求意見稿)〉相關規定》,載微信公眾號“青苗法鳴”,2021年2月2日。
(46)?林洋:《互聯網異步審理方式的法理思辨及規則建構》,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20年第4期。
(47)?肖建國、丁金鈺:《論我國在線“斯圖加特模式”的建構——以互聯網法院異步審理模式為對象的研究》,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5期。
(48)?《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8〕16號),第2條。
(49)?杭州互聯網法院《涉網案件異步審理規程(試行)》第2條。
(50)?《在線辦案規定》第2條、第3條(在線訴訟整體的適用條件),第18條、第19條。
(51)?馬克·格蘭特教授將其稱為偶爾訴諸法院的“孤注一擲”者(one?shotters)。See?Galanter?Marc,Why?the?Haves?Come?out?Ahead:Speculations?on?the?Limits?of?Legal?Change,9?Law?&?Society?Review,95?126(1974).
(52)?當作為“勞動者”的法官將自身的晉升、閑暇(職業效用函數)與審判業務的成果掛鉤,法官會很自然地在司法程序啟動時作出趨利避害的選擇。這種看待法官和司法過程的視角,可參見[美]理查德·波斯納著:《法官如何思考》,蘇力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2頁。
(53)?杭互規定法官可以向當事人推送異步審理,此后獲得當事人的同意即可。參見杭州互聯網法院《涉網案件異步審理規程(試行)》第3條。
(54)?有學者從保障言辭辯論的功能出發,論證視頻留言模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保障視頻留言真實性的具體方法,如禁止剪輯合成、視頻必須一次性完成。參見林洋:《互聯網異步審理方式的法理思辨及規則建構》,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20年第4期。
(55)?肖建國、丁金鈺:《論我國在線“斯圖加特模式”的建構——以互聯網法院異步審理模式為對象的研究》,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5期。
(56)?Vgl.?Bericht?und?Antrag?des?Rechtsausschusses(6.?Ausschu?)zu?dem?von?der?Bundesregierung?eingebrachten?Entwurf?eines?Gesetzes?zur?Vereinfachung?und?Beschleunigung?gerichtlicher?Verfahren(Vereinfachungsnovelle),21.05.76?Sachgebiet?31;siehe?auch?Münchner?Kommentar?Zivilprozessordnung,4.Auflage,§272,S.1647,I.Normzweck.
(57)?事實出發型和規范出發型的訴訟構造之異同,參見[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訴訟法講義》,陳剛等譯,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頁。
(58)?實際上《在線辦案規定》的第12條至第17條承認了非同步的證據交換模式的合法性,并規定以同步及線下的質證作為區塊鏈證據存疑時的補充,故在異步庭審的時候,只要無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區塊鏈證據,則異步提交、未經言辭辯論質證的證據也是被認定為合法有效真實的。
(59)?“當事人的證人”和“法院的證人”,是王亞新、陳杭平基于“三方博弈”分析框架,對民事訴訟證人的地位作出的形象描述。王亞新、陳杭平:《證人出庭作證的一個分析框架——基于對若干法院民事訴訟程序的實證調查》,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1期。
(60)?肖建國、丁金鈺:《論我國在線“斯圖加特模式”的建構——以互聯網法院異步審理模式為對象的研究》,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5期。
(61)?杭州互聯網法院《涉網案件異步審理規程(試行)》第4條。
(62)?杭州互聯網法院《訴訟平臺審理規程》第14條規定了線上審理的案件向線下審理轉換的情形。
(63)?安晨曦:《民事訴訟立法預期與運行效果的背離及修正——以〈民事訴訟法〉新制度實施狀況為范例的分析》,載《現代法學》2015年第6期;肖建國、劉東:《小額訴訟適用案件類型的思考》,載《法律適用》2015年第5期。
(64)?日本民訴法中的小額訴訟規定可以提供一些啟發,即不允許當事人控訴(即上訴),但允許當事人在一定期間內向原審法官提出異議,若異議合法,則產生使訴訟回復到口頭辯論終結前的狀態,法官重新作出終局判決。這一做法可以很好地平衡異步庭審制度構建中的效率要求和民事訴訟基本的程序保障要求。參見《日本民事訴訟法典》第377條、第378條、第379條、第380條。
(65)?* 陳艷飛,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刑庭員額法官。
(66)?《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定》第8條規定:“開庭審理應當在罪犯刑罰執行場所或者人民法院確定的場所進行。有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視頻開庭的方式進行……”
(67)?占善剛、王譯:《互聯網法院在線審理機制之檢討》,載《江漢論壇》2019年第6期。
(68)?于一飛:《遠程視頻在刑事審判中的利弊》,載《民主與法制時報》2018年8月30日,第7版。
(69)?鄭天銘:《論在線訴訟對傳統訴訟規則的挑戰與發展》,載《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
(70)?苗梅華:《智慧治理的時代面向與挑戰》,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
(71)?段厚省:《遠程審判的雙重張力》,載《東方法學》2019年第4期。
(72)?安晨曦、劉思瑞:《我國遠程審判制度的反思與構建》,載《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73)?根據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掃黑除惡”新聞發布會上的介紹,截至2019年7月22日,全省法院提前介入涉黑涉惡犯罪案件122次,這說明法院提前介入也成為常態。海南省掃黑辦:《海南省掃黑除惡專項斗爭2019年第二次新聞發布會》,載東方市人民政府網站2019年7月24日,http://dongfang.hainan.gov.cn/jdhy/xwfbh/201907/t20190724_2636366.html。
(74)?段厚省:《遠程審判的程序正當性考察——以交往行為理論為視角》,載《政法論叢》2020年第2期。
(75)?范黎紅:《遠程審理的適用空間之展望》,載《法學》2010年第2期。
(76)?江國華:《司法規律層次論》,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1期。
(77)?江國華:《司法規律層次論》,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1期。
(78)?蔣紅珍:《正當程序原則司法適用的正當性:回歸規范立場》,載《中國法學》2019年第3期。
(79)?[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王亞新、劉榮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6頁。
(80)?《柳州首例!男子網上賣口罩獲刑3年半,立案到宣判不到3小時》,載搜狐網2020年2月21日,https://www.sohu.com/a/374864997_99959951。
(81)?江國華:《司法規律層次論》,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1期。
(82)?胡穎:《秉持傳統司法理念探尋在線庭審規則》,載《人民法院報》2020年9月1日,第2版。
(83)?江國華:《司法規律層次論》,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1期。
(84)?張明楷:《法益保護與比例原則》,載《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
(85)?吳宏耀、豐怡凱:《比例原則在沒收財產上的應用——以美國廷布斯訴印第安納州案為例》,載《人民法院報》2020年6月12日,第8版。
(86)?張文顯、姚建宗:《權利時代的理論景象》,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5期。
(87)?尹遜航:《刑事速裁程序場域中遠程審判的展開》,載《人民司法》2019年第4期。
(88)?陳光中:《關于司法規律的四點看法》,載《司法改革》2015年第2期。
(89)?陳錦波:《在線庭審的實踐檢視與規則重塑》,載《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90)?汪敏、王亞明:《司法公開應從刑事案件做起》,載《中國審判》2011年第11期。
(91)?李昌盛:《刑事庭審的中國模式:教化型庭審》,載《法律科學》2011年第1期。
(92)?楊雄:《刑事強制措施的正當性基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頁。
(93)?鄧志偉、江華、陳小珍:《訴訟成本及其控制》,載《人民司法·應用》2008年第17期。
(94)?郝銀鐘、席作立:《憲政視角下的比例原則》,載《法商研究》2004年第6期。
(95)?吳天昊:《司法謙抑:司法權威的道德基礎》,載《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96)?郝銀鐘、席作立:《憲政視角下的比例原則》,載《法商研究》2004年第6期。
(97)?黃士元:《刑事辯護權利的解釋原理》,載《中外法學》2018年第2期。
(98)?* 杜輝,河南省息縣人民法院綜合辦公室副主任。
(99)?馮琳:《電子法庭審判模式的法理學思考》,載《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08年第3期。
(100)?付雄、葉三方:《論遠程審判的適用規則——克服遠程審判之不足的制度設計》,載《內蒙古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
(101)?劉敏:《電子訴訟潮流與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應對》,載《當代法學》2016年第5期。
(102)?樂俏娜:《遠程視頻在刑事案件庭審中運用的利弊分析及其適用建議》,載《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
(103)?顧永忠、肖沛權:《“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親歷觀察與思考、建議——基于福清市等地刑事速裁程序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調研》,載《法治研究》2017年第1期。
(104)?馮琳:《電子法庭審判模式的法理學思考》,載《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6年第3期。
(105)?左衛民:《如何打造具有法理合理性的刑事訴訟法——審思2018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載《比較法研究》2019年第3期。
(106)?陳琦華:《遠程審判與司法創新的路徑探討——兼論民間法的功能和定位》,載《河北法學》2013年第5期。
(107)?卞建林:《直接言詞原則與庭審方式改革》,載《中國法學》1995年第6期。
(108)?朱孝清:《司法的親歷性》,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4期。
(109)?《公平正義,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新華社客戶端專訪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載新華網2016年3月13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3/c_1118313366.htm。
(110)?安晨曦、劉思瑞:《我國遠程審判制度的反思與構》,載《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表1 在線庭審適用范圍

3.模式試點循序漸進逐步推廣
布里格斯大法官認為,“在線法院應當按照分階段、分步驟的操作理念以及先行先試、逐步推行的試點方案進行”。 (1) 面對創新庭審方式對傳統訴訟文化的挑戰和突破,既要以革新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種變化,又要從庭審的本質來思考,維護傳統庭審的莊嚴性和正統性。應以這次疫情的暴發對在線庭審庭審模式發展的影響的先行先試為契機,分層次、有步驟地推廣適用。各地情況不同,案件復雜程度不同,條件不成熟、不符合線上辦案的不應強求推行在線庭審。在線庭審從概念走向應用,是一個探索完善的循環過程,即使初步的在線庭審系統構建成功后,也不必苛責法官一開始就利用在線庭審系統開庭審理案件,應當在云平臺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逐步開展審判業務。
(三)從微觀上進行底層細化,讓在線庭審安全發揮“智慧”功能
1.強化基礎:建設專有平臺和技術
建立人民法院獨有的云服務平臺,這樣既符合實際又節約資源。 (2) 開通專線平臺,做到專網專用。實現系統間數據互通和集成化,改進系統應用性,提升系統安全性,融合技術與業務,主動擁抱現代科技的目標任務,在線庭審要滿足各類案件的審理,需要實現語音轉寫需求,滿足復雜案件的證據展示和質證需求。構建專有平臺要實現內外網對接共享和深度利用。
2.注重內練:完善庭審規則
(1)構建“虛擬法庭”規則。為避免在線庭審對傳統審判開庭審理的儀式感和嚴肅感的破壞,可以設置庭前宣誓制度來增強庭審的嚴肅性。明確對于出庭履行職務的人員,按照職業規定著裝,包括律師也應該著律師出庭服裝,沒有職業著裝規范的,應文明著裝。當事人及訴訟參與人應當選擇安靜、無干擾、光線適宜、網絡信號良好、相對封閉的場所參加庭審。應以虛擬化方式呈現國徽、法槌、席位,實現法官“打開電腦,就有法庭”,“虛擬法庭”則創造出互聯網上的移動法庭,徹底打破法官開庭的空間限制,真正實現隨時隨地線上開庭。 (3)
(2)構建協助制度。在線庭審對終端的要求有所限制,同時對環境也比較挑剔,因此,在線庭審的發展有必要在全國法院范圍內構建法院之間的協助制度,從而保證云終端的可行性。身處異地的當事人如果想借助在線庭審參加庭審又缺少必備的條件的話,可以選擇就近的法院并利用法院的云終端數字審判庭來完成庭審活動。異地協助制度可以兼顧當事人的便利同時保持庭審的可控性,在法院內部法庭完成開庭可以增強庭審的嚴肅性,防止當事人行為的隨意性,可以對中途退庭和缺席審理進行有效監督;也可以在律師事務所設置在線庭審室,方便當事人及律師參與庭審。
(3)構建在線庭審當事人身份確認規則,對線上訴訟身份認證、賬號使用予以規范,確立了專用賬號及密碼的身份標識原則。參與者獲得了在平臺上的一把“私人鑰匙”,持有這一把“鑰匙”使用平臺,就視為被認證人本人行為。當事人及訴訟參與人不得授意他人使用自己的賬號密碼,不得讓他人冒充自己參加訴訟。 (4) 在進行身份認證之后應當進行記錄備案。庭審時,通過當事人之間相互進行確認。
(4)構建承諾制度,防止虛假訴訟。在線庭審是在虛擬網絡下完成的審判活動,相對傳統審判來講,對法官的監督和約束增強了,但對當事人的約束管控能力有所降低,為了避免當事人行為的任意性,有必要在在線庭審審理案件過程中預先構建承諾制度,承諾制度的對象是當事人、代理人和證人。其主要的內容要體現在同意利用在線庭審進行審理,了解在線庭審庭審規則,愿意承擔相應的風險及法律責任。 (5)
(5)構建在線庭審證據認定規則。在法官和庭審參與人無法如傳統庭審般對原件、原物進行核對的情況下,構建適用于在線庭審的最佳證據推定規則。做好庭前準備,督促當事人及時在舉證時限內向法院提交證據。邀請協助法院的法官或書記員作為庭審配合人員,不僅可以保證審理程序的規范性,還可以協助主審法官來判斷證據的證據力。設立證人宣誓環節。證人須出現在協助法院的法庭上或在自己專有賬戶平臺進行宣誓,宣誓內容應當包含其已完全清楚法律規定的如實作證義務,并愿意忠實履行該法定義務,以及甘愿承擔作偽證的一切否定性法律后果等。通過該宣誓環節可以進一步激發證人如實作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強化其作偽證引發不利后果的恐懼感,起到對作證行為的約束作用。 (6) 證人不得與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于同一場所參加庭審;法院應當采用音視頻信號隔離等方式,確保證人在線作證前及完成作證后不能在線旁聽庭審。
3.提升技能:提高信息化應用技能和建設專業團隊
提高審判人員在線庭審操作應用技能,確保在線庭審的每一環節都能夠順利進行。建立專門的在線庭審審判團隊,吸納一批既具有較高計算機專業技能又具備法律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集中專業化人才,增強在線庭審適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