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發展研究作者名: 丁俊華本章字數: 1410字更新時間: 2022-05-30 10:54:02
一 合作社的定義
(一)合作社定義本身
合作社發展至今已有170年左右的歷史,其作為一種組織制度在各國普及之后,類型和形式也因各國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不同而不盡相同,因而關于其定義也是眾說紛紜。如德國經濟學家龍費爾(E. Grunfeld)認為合作是一種以追求社會政策為目的的經濟制度,是中小經營者為了追求共同經濟利益而基于個人意志的結合,這種制度在其活動范圍內,排斥自由市場。國際勞工局出版的《合作事業教程》認為合作社是不同數額的人為了解決相同的經濟困難,在權利與義務平等的基礎上,依照其自由意志相互結合,以經營他們共同需要的業務,風險自負;并為了相互間物質的與精神的利益,共同利用此一業務,以解決他們自身的經濟困難。
我國學界對合作社的定義也存在較多分歧。政治經濟學辭典認為:“合作社經濟是勞動群眾為改變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而聯合建立的一種經濟組織。”[1]有學者提出:“合作經濟是生產經營者在經濟活動中聯合行動所產生的經濟內容。”[2]可見,由于觀察視角和所處環境不同,人們對合作社所下的定義也不同。
1995年,在國際合作社聯盟成立100周年代表大會上,其給出了合作社的權威性定義,即:“合作社是自愿聯合起來的人們通過聯合所有與民主控制的企業來滿足他們共同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需求與抱負的自治聯合體。”
(二)對合作社定義的詮釋
合作社的定義包含如下基本點。
“自愿聯合起來的人們”是合作社的主體,它強調“聯合”是自愿的,不受任何人強制,人們可以選擇加入這種組織也可以選擇不加入,可以在加入后退出也可不退出,不能強人所難;這個聯合體是人的聯合,不是資本的聯合。所謂“人的聯合”,這里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一般情況下,第一級合作社是自然人的聯合,也有在一定條件下接納法人為成員的,而由合作社之間聯合形成的第二級、第三級等合作社的社員通常為法人。
“滿足他們共同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需求與抱負”是成立合作社的目的,這意味著為社員服務、滿足社員需求是合作社唯一的宗旨;這種服務既包含經濟方面的,也包含社會、文化方面的,內容非常豐富。滿足經濟方面需求是合作社形成的根本目的,在滿足經濟需求的同時,可以通過經濟途徑來滿足其他方面的需求。
“聯合所有與民主控制的企業”是實現目的的載體。這說明合作社是獨立經營的企業,而不是群眾組織、社會組織或文化組織。作為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講究效率,提高競爭力,這與其他類型的企業沒有什么區別;但是,與其他企業不同,合作社是自愿聯合的自治組織和社員聯合所有、民主控制的企業,它必須堅持公平,把效率和公平統一起來。聯合所有是指合作社企業的所有制結構,民主控制是指其法人治理結構,兩者的主體都是“自愿聯合起來的人們”。聯合所有和民主控制是區分合作社與其他類型的企業及各種組織的根本標志。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的“聯合所有”和“民主控制”是準確理解該定義的兩個關鍵詞。“聯合所有”與國內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共同所有”概念有本質上的不同,后者否定個人在集體中的所有者權益,是虛化的“所有”;前者則是確認社員個人在合作社中的所有者權益的,是個人所有基礎上的聯合。“民主控制”是指合作社的法人治理機制,即社員通過民主程序對合作社實施控制。
“自治聯合體”,包含聯合和自治兩層含義,即合作社是獨立自主的聯合組織,是按聯合組成合作社成員的共同意愿自主經營的實體,不是任何其他組織或機構(無論公共機構或私營企業)的附庸。這是合作社的基本性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