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情報告(2015)
- 李茂盛 李勁民主編
- 4685字
- 2022-05-30 11:10:15
2.收入狀況
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居民的生活水平。2014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538元,增長9.4%。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69.4元,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9.4元,增長10.8%。
2014年,全省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財產凈收入、經營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四大項全面增長,呈現四大特點。
一是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穩增長,增速呈“一微降一深降”態勢。2014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5623.72元,同比增加949.38元,增長6.5%,但同比增速下降1.8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4.91%,同比下降1.02個百分點。全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4569.57元,同比增加419.35元,增長10.1%,但同比增速下降7.2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1.87%,同比下降0.34個百分點。這表明,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但增速呈現“一微降一深降”態勢。全省城鄉居民雖然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速和占比均有所下降,但仍是拉動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主導力量。其中,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52.4%,拉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對全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8.8%,拉動可支配收入上漲5.3個百分點。促進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是:①提高最低工資標準。2014年4月10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調整我省最低工資標準的通知》,對調整全省最低工資作出部署,并明確規定從4月1日起執行。《通知》將月最低工資標準由一類1290元、二類1190元、三類1090元、四類990元,依次調整為1450元、1350元、1250元、1150元,平均增幅14.2%;將煤礦井下采掘人員、井下輔助人員月最低工資標準由1800元、1600元,分別調整為2000元、1800元,平均增長12%;將襄垣縣、長子縣、高平市、沁水縣、平魯區、右玉縣、昔陽縣、壽陽縣、鹽湖區、河曲縣、保德縣、吉縣、柳林縣、興縣、方山縣15個縣(市、區)最低工資標準上調一個類別(其中,襄垣縣、高平市、平魯區、鹽湖區由二類調為一類;沁水縣、柳林縣、昔陽縣、壽陽縣、吉縣由三類調為二類;長子縣、右玉縣、河曲縣、保德縣、興縣、方山縣由四類調為三類)。其中提高地區類最低工資,主要惠及了住宿餐飲、批發零售和居民服務等低收入行業和部分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人均月增資161元,涉及職工110萬人(其中60萬城鎮職工)。②發布企業工資增長指導線。2014年,全省城鎮企業在崗職工工資增長基準線為13%,增長上線為20%,增長下線為4%,覆蓋人群458萬人。③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升級晉檔。2014年,全省提高機關干部職工津補貼標準和事業單位人員績效工資水平,并向低職務職稱人員傾斜,月均增資42元,覆蓋人群130萬人。④積極幫扶困難企業穩定工資水平。2014年5月16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幫扶困難企業穩定就業崗位的通知》。落實這一《通知》,全年全省共有297戶困難企業緩繳五項社會保險費62.8億元,為154戶困難企業支付穩崗培訓補貼6.25億元,覆蓋職工38萬人。2014年6月19日,省政府印發《涉煤收費清理規范工作方案》。落實這一《方案》,全年清理了多項涉煤收費,減輕煤企負擔60多億元,噸煤減負6.5元。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幫扶困難企業穩定就業崗位的通知》,為困難企業緩繳五項社會保險費近60億元。國家自2014年10月15日起取消無煙煤、煉焦煤、煉焦煤以外的其他煙煤、其他煤、煤球等燃料的零進口暫定稅率,削弱了進口煤炭的價格優勢,為山西煤炭帶來了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為穩定企業職工工資起到了積極作用。促進全省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是:①農村勞動力就業形勢穩定。全年全省投資142億元實施完善提質工程、農民安居工程、環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的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四大工程”,投資5.12億元用于推動農村危房改造及抗震改建工作,投資11.4億元用于農村公路建設,以及城市化建設進程加快、工業園區發展、設施農業規模擴大等,對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起到穩定和推動作用。農民工監測調查資料顯示:2014年全省農村住戶中非農從業人員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40.0%,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本地非農務工農民工人數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25.7%,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②農村勞動力務工工資水平仍呈上漲態勢。2014年全省農民工年內本地非農務工月均收入2386元,同比增加215元,增長9.9%;年內本地自營農民工月均收入3510元,同比增加170元,增長5.1%;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2723元,同比增加198元,增長7.8%。③農民工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全年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通過強化勞動監察執法、創建“無欠薪縣域”、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專項檢查等,共立案查處欠薪案件7620件,為13.2萬人追索勞動報酬11.7億元。
二是城鄉居民經營凈收入穩增長,增速呈現“一深降一高升”態勢。2014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2701.11元,同比增加215.17元,增長8.7%,但同比增速下降8.5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22%,同比提高了0.05個百分點。全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2482.26元,同比增加292.24元,增長13.3%,增幅居四大項收入之首,增速比上年7.2%上升6.1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18%,同比提高0.63個百分點。這表明,全省城鄉居民經營凈收入穩增長但增速呈現“一深降一高升”態勢。全省城鎮居民雖然人均經營凈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但占比略有提升,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11.9%,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約1個百分點。人均經營凈收入是拉動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和增長的第三大重要力量。而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快速增長,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34%,拉動可支配收入上漲3.7個百分點。人均經營凈收入是拉動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和增長的第二大重要力量。2014年,全省城鄉居民經營凈收入的穩增長,仍是拉動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重要力量。促進城鎮居民經營凈收入的增長主要得益于投資環境的進一步優化,推動了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2014年5月16日,省政府出臺了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鼓勵小微企業吸納勞動者就業、政府購買基層公共服務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等一系列扶持就業、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的政策措施,同時還深化了商事制度改革,促進了居民就業增收。2014年,全年全省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減免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9.7億元,支持新創辦小微企業5.4萬戶,新增個體工商戶13.7萬戶。這些措施既促進了城鎮居民就業,也發揮了增加收入的積極作用。促進農村居民經營凈收入較快增長主要因素是:①農產品增產和價格上漲。2014年,全省糧食產量達133.1億公斤,同比增長1.4%,同時肉、蛋、奶產量也穩定增長。在農產品產量增加的同時,其價格也總體上漲。這樣的雙重效應增強了農村居民的經營凈收入。據農產品生產者價格調查:2014年全省農業生產者價格同比上漲1.5%,全省農民人均出售農林牧漁業產品收入2864元,同比增加214元,增長8.1%;農戶家庭從事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租賃服務等第三產業凈收入為人均587元,同比增加86元,增長17.1%。②實施強農惠農政策。2014年,全省在原有強農惠農政策的基礎上,新出臺實施了10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新增資金10.1億元。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不僅促進農業生產,也增加了農村居民的經營收入。
三是城鄉居民轉移凈收入穩增長,增速呈“一微升一持平”態勢。2014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為4017.45元,同比增加283.4元,增長7.6%,同比增速上升0.1個百分點;轉移凈收入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69%,同比降低了0.09個百分點。全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為1634.44元,同比增加136.49元,增長9.1%,增速同比與上年持平;轉移凈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55%,同比下降0.29個百分點。這表明,全省城鄉居民轉移凈收入穩增長,但增速呈“一微升一持平”態勢。全省城鄉居民轉移凈收入增速雖然與上年同比基本持平,但仍是拉動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和增長的第二大重要力量,是拉動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和增長的第三大重要力量。其中,城鎮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5.6%,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15.9%,拉動可支配收入上漲1.7個百分點。促進城鎮居民轉移凈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是:①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2014年,全省連續第10個年頭調整企業退休(職)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標準為每人每月增加219元,達到2389元,平均增幅10%以上,覆蓋人群161萬。②再次上調醫保標準。城鎮居民醫保年人均補助標準由280元提高到320元,提高了40元,增長14.3%。③繼續提高低保標準。2014年城市居民低保標準在國家每月人均增加15元基礎上,山西再增加10元,達到每人每月376元,增幅7.1%,覆蓋人群為90萬人。④工傷保險與傷殘護理費標準提高。從2014年1月1日起,調整一至四級分散安置的殘疾軍人護理費標準,平均提高10%以上。此外,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按年人均2400元的標準增發冬季取暖補貼。促進農村居民轉移凈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是:①提高低保標準。2014年,全省再次提高農村低保標準,每人每月提高22元,達到97元,增長29.3%。②提高新農合補助標準。在2013年人均補助280元的基礎上2014年提高40元,達到320元,增長14.3%。③建立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省農民平均養老金每月達65元,增長10%以上。④提高農村五保補助標準。集中供養對象由2013年的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2200元,分散供養對象由每人每年1300元提高到1430元,增長10%。⑤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2014年7月23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西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方案》,提出了每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的任務。2014年,全年分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和引領帶動型四個層次,分若干專業培訓了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投入,增加了農村居民轉移凈收入。
四是城鄉居民財產凈收入較快增長,增速呈“一高升一微升”態勢。2014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1727.15元,同比增加363.29元,增長26.6%,增幅居四大項收入之首,同比增速提高了7.6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18%,同比提高了1.05個百分點。全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123.17元,同比增加11.89元,增長10.7%,增速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財產性凈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與上年持平。這表明,全省城鄉居民財產凈收入較快增長,且增速呈現“一高升一微升”態勢。全省城鄉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雖然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較小,但仍是拉動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和增長不可忽視的力量。其中,城鎮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20.1%,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1.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1.4%,拉動可支配收入上漲0.15個百分點。促進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因素,主要得益于房屋租金和利息的增長。2014年,全省城鎮居民出租房屋財產性收入人均為434元,同比增長26.2%;利息凈收入和紅利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70.5%和41.9%。促進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因素,主要得益于土地流轉加快和房屋租金的增長。住戶調查資料顯示:2014年,全省農村居民轉讓土地經營權租金收入人均為31元,同比增長1.4倍;出租房屋收入人均為32元,同比增長9.5%。
此外,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增長,但增速下降明顯。2014年,抽樣調查顯示,全省36個國家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430.23元,同比增長11.4%;增速高于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但增速同比下降5.7個百分點。全省36個國家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穩增長,主要因素是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的實施以及干部下鄉住村包村增收活動的開展。到2014年底,全省貧困地區開工建設產業扶貧項目達233個、涉及投資799.23億元,其中2014年完成投資201.67億元;實施精準扶貧,5萬名農村貧困勞動力接受就業培訓,2萬名貧困學生受到教育資助,4萬多名干部駐村幫扶,覆蓋所有貧困村,在21個扶貧攻堅縣啟動實施金融富民扶貧工程,4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