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情報告(2015)
- 李茂盛 李勁民主編
- 4000字
- 2022-05-30 11:10:13
5.基層治理
2014年,全省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不斷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成效。
組織開展全省農村“兩委”換屆和規范全省社區“兩委”換屆工作。一是嚴密組織開展全省農村“兩委”換屆。2014年下半年,全省農村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迎來三年一屆的換屆選舉。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10月16日召開了全省農村“兩委”換屆工作動員會。會議貫徹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關于認真做好第十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的意見》和省委組織部下發的《關于認真做好村黨組織換屆工作的通知》,對全省農村黨組織和第十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進行了動員部署。根據安排部署,在這次全省農村“兩委”換屆工作中,創造性地推行了“先定事、后定人、揭榜競選”和“先曬業績、后繪藍圖、再選班子”的模式,明確了“十種不宜做候選人”情形、“九種賄選表現形式”。其中“十種不宜做候選人”情形是:被判處刑罰或者刑滿釋放(或緩刑期滿)未滿3年的;因嫖娼、吸毒、擾亂公共秩序等受到行政拘留未滿3年的;涉黑涉惡受處理未滿3年的;受到撤銷黨內職務以上處分未滿2年的;信奉邪教、搞迷信活動、參與賭博造成惡劣影響,并被公安機關查處未滿3年的;利用宗教、宗族甚至黑惡勢力干預農村正常工作,被有關部門查處未滿3年的;換屆期間直接或指使親友(他人)利用各種方式賄賂選民、選舉工作人員,被有關部門查證的;換屆期間拉幫結派干擾選舉,以謠言、非法大(小)字報、暴力威脅等不正當行為干預選民正常表達選舉意志,被有關部門查證的;參與非正常上訪干擾正常生產和工作秩序的活動,被有關部門查處未滿3年的;選舉前未按規定簽訂杜絕賄選承諾書的。經過全省各級各方面的努力,到2014年末,全省農村“兩委”換屆基本完成,而且呈現換屆氛圍好、秩序好、風氣好和社會反響好的景象,形成推進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新局面。二是統一規范全省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在全省農村黨組織和第十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之際,針對全省各地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不夠統一規范的問題,11月13日省委組織部、省民政廳聯合印發《進一步規范全省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的通知》,對推進全省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制度化、規范化作出部署。《意見》要求,各地在2014年組織農村黨組織和第十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的同時,同期組織開展全省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本次換屆全省統一界定為第五屆社區居民委員會換屆,今后各地執行全省統一的換屆屆期和換屆時間。統一規范的具體辦法是:2013年市級統一組織過本地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的,不參加全省第五屆社區換屆,延時到下一屆統一進行換屆;2012年市級統一組織過本地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的,原則上不參加全省第五屆社區換屆,也可在廣泛征求當地居民代表和街道(鄉鎮)工(黨)委意見的基礎上,由市委、市政府決定是否參加全省第五屆社區換屆;2012年、2013年市級沒有統一組織過本地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的,統一參加全省第五屆社區換屆。按照部署,全省11市除于2013年已進行社區“兩委”換屆的太原、陽泉2市外,其余9個市都開展了社區“兩委”換屆。如同農村“兩委”換屆一樣,這次參加全省統一換屆的社區也形成了推進城鄉基層治理的新局面。
積極探索城鄉社區基層治理新模式。一是開展社區“三社聯動”基層社會治理機制試點。“三社聯動”,是指通過建立社區居委會、專業社工團隊、社會組織三方聯動機制,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加快形成政府與社會之間互聯、互動、互補的社會治理新格局。2014年,全省在11個市選擇了100個社區開展了探索構建社區、社團、社工“三社聯動”基層社會治理機制試點。試點中,各社區為社會組織提供承接養老服務的場地,社會工作者發揮專業知識引領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為社區居民提供居家養老、日托養老、貨幣養老、虛擬養老等服務。陽泉城區、長治城區等地試點工作初見成效。二是繼續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試點。2007年以來,國家民政部部署在全國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后來又進一步推進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試點。山西有太原市尖草坪區、大同市南郊區、山陰縣、原平市、文水縣、祁縣、盂縣、長治縣、侯馬市、河津市10個縣(市、區)參加試點。“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包括領導協調機制、社區建設規劃、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社區各項服務、社區各項管理“五個全覆蓋”。到2013年,清徐縣、運城市鹽湖區、河津市、平陸縣4縣(市、區)被認定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單位”。其中,清徐縣188個農村社區基本實現組織領導、建設規劃、服務設施、服務體系和各項管理“五個全覆蓋”,平陸縣全縣創建以“一村一社區”為模式的農村社區228個,實現了農村社區建設全覆蓋。2014年,全省各地繼續推進了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試點。
出臺實施多項重大措施推進社會服務工作。一是出臺實施《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實施暫行辦法》。該《辦法》于2014年6月30日由省民政廳和省財政廳聯合印發,提出了重點圍繞城市流動人口、農村留守人員、困難群體、特殊人群和受災群眾等組織開展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措施,包括實施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入計劃、老年人、殘疾人社會照顧計劃等7大計劃。二是出臺實施《關于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實施意見》,該《意見》于2014年9月10日由省民政廳和省財政廳聯合印發,從總體要求、主要任務、組織領導等方面對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作出部署。總體目標:建立健全社區社會工作服務政策制度,加快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社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發展一批數量充足、服務專業的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組織,科學設置社區社會工作專業崗位;力爭到2020年,每個城市社區配備2~5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每個農村社區至少配備1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城鄉社區自治組織成員、基層黨組織成員、社區專職工作者和社區服務人員能夠普遍掌握社會工作方法和技巧,有效滿足社區居民服務需求,促進社區和諧發展。此外,還有如前所述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該《意見》于2014年6月5日由省政府印發,提出到2020年全省養老發展機構超過1500家,其中民辦養老機構和公辦民營養老機構占70%以上。其中,農村60%以上社區完成日間照料幸福工程,119個縣(市、區)全部建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城市社區全部建成日間照料機構,60%以上社區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會養老服務組織和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基本覆蓋老年人所需的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諸多需求。
大力清理整頓和規范社會組織發展。一是清理整頓和規范社會團體組織。2014年,清理整頓全省省級注冊登記的946個,各級領導干部退出兼職,保留了694家,整改了85家,注銷和撤銷了52家。大力推行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和社區社會組織備案登記制度,全年直接登記社會組織341家,新增社區社會組織備案197家。二是規范發展志愿服務組織。《山西省志愿服務條例》于2014年3月1日起施行,為志愿服務組織的建立、志愿服務者權益的保障提供了法制保障,促進了全省志愿服務工作規范化發展。推廣山東省泰安市“菜單式”志愿服務經驗,將具備一定專業特長的志愿者信息匯集成冊,向社會公開,讓居民根據需求選擇志愿服務。山東泰安“菜單式”志愿服務的具體做法分為“備菜”“點菜”“送菜”“評菜”四個流程。其中,“備菜”,即建立“菜單式”志愿服務名錄,并向社會公開;“點菜”,即社區或居民根據自身志愿服務需求,對照“菜單”,以“點菜”的方式選取志愿服務;“送菜”,即志愿服務站或志愿服務聯合會的工作人員從“菜單”中選擇符合條件的志愿者,該志愿者在社區志愿服務站登記后,按照居民需求,在指定時間段和指定地點,為居民提供所需的志愿服務;“評菜”,即志愿服務結束后,由居民填寫《志愿服務評價卡》,對志愿者的服務質量作出評價,提出建議。全年全省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站點3200多個,注冊志愿者30多萬人,開展志愿服務活動289萬多人次。
組織開展“一村(社區)一警”聯系走訪活動。從2014年3月開始,全省政法系統由法、檢、公、司干警混合編隊組成服務隊,以鄉鎮(街辦)為單位,以“知民情、解民憂、護民安”為主題,從群眾關心關注的“小訴求”“小案件”“小隱患”“小糾紛”等問題入手,開展了“一村(社區)一警”聯系走訪活動。
駐村(社區)的任務是當好社情民意的信息員、政策法律的宣講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平安創建的督導員和聯系群眾的服務員。據統計,全年全省共有3.7萬名政法干警深入1650個鄉鎮(街道)、3萬多個村莊(社區)以及1萬多個企業,走訪群眾121萬戶275萬人,收集各類社情民意35.7萬條,征求意見建議17萬條,排查矛盾隱患4萬個,化解矛盾糾紛6.7萬起,整治治安亂點1.3萬個,排查案件線索6933條,提供法律服務25萬余次,健全人民調解、治保會等基層組織639個,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5.5萬個。
加強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一是繼續推進《山西省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實施。該《辦法》自2013年4月15日起實施,對全省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實行居住登記和居住證制度。其中,流動人口擬在居住地居住10日以上30日以下的,須在到達之日起10日內持有效身份證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報居住登記;年滿16周歲、擬在居住地居住30日以上的流動人口,須在到達居住地10日內申報居住登記的同時,申領居住證。居住證持有人享有依法參與居住地有關社會事務管理、參加社會保險和住房保障等多項權益。居住證所具有的權益,對于促進流動人口主動申領和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全省各地有關部門繼續推進《山西省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辦法》的實施,進一步加強了對流動人口的管理。二是加強對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全省各地各有關部門和組織不斷完善對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的措施。對刑釋解教人員、社區矯正對象、具有肇事肇禍傾向的精神病人、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險行為人群等各類特殊人群,有針對性地落實教育、幫扶、矯治、管理以及綜合干預等措施,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