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情報告(2015)
- 李茂盛 李勁民主編
- 2969字
- 2022-05-30 11:10:11
4.文化產業
近年來,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山西的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日益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強力推進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取得重要進展。
出臺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多項重大政策措施。一是出臺《山西省支持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該《若干措施》于8月23日由省政府印發,從13個方面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提出綜合性政策措施。主要內容包括:放寬文化企業工商登記條件、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鼓勵非公有資本興辦公益性或準公益性文化項目、鼓勵資源型和投資型企業投資發展文化產業、加大財政資金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鼓勵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支持文化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文化企業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完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其中的具體政策有48項,涉及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多項內容是具有創新性的條款。二是出臺《山西省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于8月19日由省政府印發,明確提出了今后工作的重點任務、政策措施。其中,重點任務包括7個方面:提升工業設計產業創新能力和推進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數字內容產業發展、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提升旅游發展文化內涵、挖掘特色農業發展潛力、拓展體育產業發展空間、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實力。政策措施包括8個方面:增強創新動力、強化人才培養、培育市場需求、引導集約發展、加大財稅支持、加強金融服務、優化發展環境等。三是出臺《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實施意見》。該《意見》于2014年7月17日由省文化廳、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省財政廳三部門聯合印發,從14個方面提出措施:支持金融機構建立“文化金融特色支行”和文化金融專業服務團隊、培育文化類小額貸款公司、支持民間資本依法設立中小型銀行、推動成立文化產業知識產權評估和交易機構、建立完善融資性擔保體系、篩選確定一批文化保險公司、籌建山西省文化金融服務中心、鼓勵銀行金融機構打造金融服務特色產品、建立文化金融合作會商機制、實施“文化金融扶持計劃”、搭建山西省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平臺、按年度編制文化產業重點融資項目目錄、加大文化金融人才培訓、完善文化金融服務評估機制。
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與創新。一是積極理順省屬文化企業集團出資人管理體制。2011年,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演藝集團、山西影視集團、山西日報傳媒集團、山西廣電傳媒集團、山西廣電網絡集團6大省屬文化企業集團組建。2014年,繼續推進這6大文化企業集團改革發展,重點理順了文化企業集團出資人管理體制。二是推進體育、旅游、文博、工美四大集團的組建與運行。2013年1月4日,省政府召開第116次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體育、旅游、文博、工藝美術四大文化產業集團組建方案。2013年12月12日,山西工藝美術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注冊成立。2014年,體育、旅游、文博三大文化產業集團完成工商注冊。三是設立文化產業和旅游文化體育產業兩支基金。2014年8月26日,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確定,設立山西省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和山西省旅游文化體育產業投資基金,每支基金各10億元,其中政府引導資金各2億元,分兩年到位。每支基金首期5億元,政府資金1億元。后經籌備,文化產業和旅游文化體育兩支產業基金,由山西國投集團代表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于11月正式設立。這兩支產業基金的設立,為創新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金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平臺。這是山西首次設立省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四是籌劃推進山西文化保稅區(山西省對外文化貿易區)建設。該文化保稅區位于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內,規劃總占地面積127畝,總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約6億元人民幣,由山西省投資集團所屬山西省對外文化有限公司投資運營。文化保稅區的主要功能是為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提供總部基地和產業協同服務平臺,由文化產品加工制造、文化商品保稅倉儲、國際文化貿易服務及研發、國際文化商品展示交流四大板塊組成,涵蓋藝術品加工、文化產品倉儲、產品分銷、藝術品展示、創意研發、國際文化貿易服務、國際新媒體開發、國際文化電子商務等項目。企業入駐保稅區后,可享受國家關于綜合保稅區的稅收優惠、海關監管、檢驗檢疫、外匯管理、對外貿易、金融支持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山西文化保稅區是繼上海外高橋文化保稅專區、北京天竺文化保稅專區后的全國第三個文化保稅專區。它的建設對于建設山西省新型文化業態具有重大意義。
進一步增強旅游對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山西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景點遍布全省各地。多年來,通過發掘人文旅游資源,文化旅游在促進山西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2014年,山西旅游對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增強。一是繼續推動“美麗山西休閑游”的重大措施。該措施是省政府于2013年5月15日出臺實施的,其核心條款是全省國有及國有控股的49個A級景區實行頭道門票打折優惠,并不設期限,其優惠幅度旺季為20%,淡季為40%。后來,又有35家集體、民營及集體、民營控股的A級景區響應,加入美麗山西休閑游活動。2014年,84家景區“美麗山西休閑游”優惠活動持續開展,在吸引游客方面成效十分顯著。二是在全國繼續深入開展“晉善晉美·美麗山西休閑游”推介活動。“晉善晉美·美麗山西休閑游”推介活動于2013年7月啟動,當年先后在河北、北京、天津、陜西、河南、內蒙古、廣東及香港開展宣傳推介活動。2014年4月至6月,又先后在山東濟南、江蘇南京、浙江杭州、福建福州、廣西南寧、湖南長沙開展宣傳推介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山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三是重大節慶活動持續舉辦。洪洞大槐樹文化節、中國五臺山國際文化旅游月、中國(大同)云岡文化旅游節、中國(太原)面食文化節、長治祈福文化旅游節、山西·右玉西口風情生態旅游文化節、運城關公文化旅游節、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等大型旅游文化節慶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豐富和提升了文化旅游的魅力。其中,2014年第14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期間,參觀人數達到3.5萬人次,古城門票收入217萬元。四是繼續推進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繼2013年室內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演出之后,2014年9月19日大型室內情境劇《又見五臺山》在五臺山景區新落成的風鈴宮成功首演。這部大型室內情境劇總投資6.3億元,全方位展現了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特色和精神。《又見五臺山》情境劇在五臺山的演出為五臺山景區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整合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游區資源,形成了“一個品牌、一個公司、一張門票”的發展模式。垣曲歷山和翼城歷山資源整合進入實施階段。運城市提出并推進了以“古中國”為標識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建設。大同市以“古都、煤都、夏都、佛都、藝都”五都為品牌推進了國際旅游目的地建設。晉中市喬家大院文化園區升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大同市華嚴寺、陽泉市桃林溝、晉城市陽城天官王府、朔州市崇福寺、忻州市定襄鳳凰山、朔州市懷仁金沙灘、臨汾市汾河公園和東岳廟及侯馬彭真故居升級為國家4A級景區。至此,全省A級以上景區達到129個,其中5A級旅游景區達到5個,4A級景區達到73個。2014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2.99億人次,同比增長21.73%;實現旅游總收入2846.51億元,同比增長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