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情報告(2015)
- 李茂盛 李勁民主編
- 4969字
- 2022-05-30 11:10:11
3.文化事業(yè)
2014年,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不斷加強和推進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藝術、文物和非物質文化保護、體育等事業(yè)取得長足進步。
加強和推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和網絡傳播媒體建設。到2014年末,全省共有大型新聞出版集團8家,包括山西日報報業(yè)集團、山西出版?zhèn)髅郊瘓F兩大龍頭集團,山西新華書店集團以及非時政類報刊改革中組建成立的5大報紙傳媒集團;圖書出版社8家(其中副牌社1家),音像(電子)出版社3家,報紙出版單位77家,期刊出版單位200家;獲得互聯(lián)網出版資質單位新增8家,總計達20家。全年全省報紙出版77種、20.54億份,各類期刊出版200種、3215.8萬冊,各類圖書出版5306種、11909萬冊。年末全省共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112個(省級1個、市級11個、縣級96個、教育電視臺4個),共開辦223套廣播電視節(jié)目(廣播108套、電視115套)。其中,省級廣播播出7套節(jié)目,省級電視國內播出7套節(jié)目。全省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8.04%,同比增長1.28%;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8.95%,同比增長0.5%;有線廣播電視用戶514.85萬戶。山西衛(wèi)視全國覆蓋人口超過7.9億。全年共拍攝完成電影11部、電視劇10部、電視動畫片4部。
加強和推進文物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一是繼續(xù)推進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該工程包括長治、晉城、運城、臨汾4市的105處國保單位的元代及元代以前古建筑,于2008年啟動以來,國家先后投入了5.83億元。至2014年末,105處項目中有73處完工,正在施工32處。2014年11月5日,首屆(2013年度)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評選揭曉,高平二郎廟維修工程入選。二是繼續(xù)推進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2012年以來,平遙古城城墻搶險保護及雙林寺古建筑維修、云岡石窟文物保護、五臺山重點寺廟搶險維修等工程持續(xù)推進。至2014年末,這些保護工程已取得重大進展,其中平遙古城東、西、北三面城墻修復完成,雙林寺大雄寶殿得到全面維修;云岡石窟五華洞窟檐建設工程和巖體加固工程、9窟和10窟壁畫保護工程完工開放;五臺山多座寺廟已修復完工。這些保護工程,不僅有效保護了世界文化遺產,也有力地促進了文化遺產保護與當?shù)亟洕鐣膮f(xié)調發(fā)展。三是繼續(xù)推進太原西山文化帶保護工程。該工程于2013年開始被納入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工程范圍南起晉祠,北至竇大夫祠,涵蓋沿線天龍山、龍山、太山、蒙山區(qū)域內的文物點。這些眾多歷史文物是太原20萬年人類活動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重要鑒證。四是啟動實施應縣木塔加固工程和永樂宮大型維修保護工程。3月17日,永樂宮大型維修保護工程開工實施。12月4日,應縣木塔搶險加固工程開工啟動,標志著對木塔保護25年的世紀之爭終有結果。五是啟動開展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tǒng)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作。2014年,國家正式啟動了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tǒng)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作,山西有國保省保單位的13個村落位列其中。其中,沁水縣的竇莊村、湘峪村、西文興村柳氏民居,介休市的張壁,陽城縣的郭峪村、砥洎城村等啟動實施保護維修工程。該項工程的實施,是沁河流域古村落整體保護利用的重大舉措。六是專業(yè)性博物館建設取得重大進展。10月1日,臨汾曲沃縣晉國博物館建成正式開館。該博物館于2009年8月31日正式動工,總投資1.98億元,是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曲村—天馬遺址”興建的山西省第一座專題性遺址類博物館,也是我國唯一一座完整展示晉文化的平臺。館內工程主要包括晉國歷史展廳、遺址發(fā)掘史展廳、遺址保護展廳、多功能廳等,三大展廳分別向世人呈現(xiàn)了晉國由興至衰長達600余年的歷史以及中國考古學人長達半個世紀的考古歷程。11月,平順太行三村生態(tài)博物館(平順太行三村豆口認知中心)建成開放。該博物館是中國北方漢民族地區(qū)首家生態(tài)博物館,陳展內容以第一主人公的視角,再現(xiàn)了豆口太行水鄉(xiāng)的秀麗風光、歷史悠久的特色古建、柿紅米香的豐富物產、享譽三省交界的民俗紅火。這兩個專業(yè)博物館的建成,填補了山西博物館品類和形態(tài)的空白。七是歷史文化名城(街區(qū)、鎮(zhèn)、村)、傳統(tǒng)村落保護進一步推進。2014年,全省有1個鎮(zhèn)和9個村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村)名錄,59個村落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汾陽市新入選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祁縣古街區(qū)、孝義賈家莊街區(qū)等11個傳統(tǒng)街區(qū)新入選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qū)。至2014年末,全省有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城12座,其中太原市、大同市、平遙縣、新絳縣、代縣、祁縣6座城市(縣城)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渾源縣、太谷縣、孝義市、介休市、左云縣、汾陽市6座縣城(城市)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省級歷史文化街區(qū)25個;有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101個,省級以上傳統(tǒng)村落286個,其中8個鎮(zhèn)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32個村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129個村落為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山西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的總數(shù),排浙江、福建之后,位居全國第三;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總數(shù),排云南、貴州、浙江之后,居全國第四。
加強和推進文化藝術的繁榮發(fā)展。一是啟動編纂出版《山西文華》叢書。該叢書編纂出版事項于2014年12月2日經省政府第65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啟動實施。叢書編纂以“尊重歷史真實、突出山西特色、薈萃文化精華”為主旨,規(guī)劃整理出版山西古籍文獻1500種圖書,分為“著述編”“史料編”“圖錄編”三編,分3期9年完成。叢書編纂是一項搶救、整理、傳承、保護山西古籍文獻的重大文化建設工程,被譽為山西的《四庫全書》。二是推進山西“雙百”出版工程。該項工程于2013年11月啟動,規(guī)劃從2014年到2018年的5年之內完成兩大系列大型叢書《三晉百部長篇小說》和《三晉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的編輯出版,其中“百部長篇”收入經典和原創(chuàng)各50部。三是評選揭曉了2010—2012年度“趙樹理文學獎”,共26部(篇)優(yōu)秀作品、2名文學新人、3名優(yōu)秀編輯獲此殊榮。“趙樹理文學獎”是山西省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每3年評選一次。四是舉辦了第十六屆山西省美術作品展、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雕塑作品展。兩個展覽分別于7月2日至8日、9月25日至10月25日在太原美術館舉行。五是舉辦了“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山西分會場、第九屆中國話劇金獅獎暨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獎頒獎典禮。“戲劇奧林匹克”是唯一獲準冠以“奧林匹克”殊榮的國際文化項目,是國際學術地位最高的戲劇交流活動和世界各國高水平戲劇演出、學術研討的盛會。“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于11月1日至12月25日在北京主會場與全國各地分會場舉行,山西分會場演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節(jié)目。12月27日,在太原舉辦了第九屆中國話劇金獅獎暨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獎頒獎典禮。這是金獅獎創(chuàng)立以來繼2012年武漢之后第二次在京外舉行。在這次頒獎典禮上,山西省話劇院共獲得金獅獎5項大獎,話劇《立春》獲得新劇目獎,話劇《美麗女孩》獲戲劇奧林匹克分會場展演代表劇目獎。六是多項新創(chuàng)作的作品贏得好評。其中,音舞詩《晉善晉美中國夢》,由《黃河根脈》《紅色情懷》《藍天放飛》《綠葉暢想》四個篇章組成,通過音樂、舞蹈、戲曲、視頻等藝術形式,形象化、藝術化地詮釋和解讀了中國夢、山西夢。大型航拍紀錄片《飛越山西,晉善晉美》,由三集系列片《飛越山西山河》(自然地理篇)、《飛越山西歲月》(人文歷史篇)、《飛越山西家園》(轉型發(fā)展篇)組成,展示美麗山西、人文山西、轉型山西的嶄新風貌。
加強和推進非物質文化保護。一是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升級保護。2014年12月,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山西有21項入選,其中新入選項目5項,擴展項目16項。至此,山西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157項,包括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戲劇、曲藝、傳統(tǒng)體育游藝雜技、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民俗等類別。山西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總數(shù)占全國1219個項目總數(shù)的12.8%,數(shù)量居全國前列。二是繼續(xù)推進“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圖集”課題的研究和編纂工程。該課題于2013年啟動,2014年進一步推進,并通過初審。該圖集內容由背景、概況、代表性項目、保護和利用四個圖組構成。圖集充分運用形象直觀的地圖語言,以區(qū)域地理學的觀點和地圖信息傳輸方式,通過地圖、圖表、照片和文字介紹等多位一體的表現(xiàn)形式,科學展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的自然、社會和文化背景,揭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及地域分布特征,為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傳播提供了豐富的基礎地理信息。三是大力推進國家級晉中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建設。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xù)狀態(tài)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進行整體性保護,并經國家文化部批準設立的特定區(qū)域。晉中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是于2010年經國家文化部批準建設的全國第三個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該實驗區(qū)包括晉中市的11個縣區(qū)和太原市的清徐縣、陽曲縣、小店區(qū)和晉源區(qū)及呂梁市的孝義市、汾陽市、交城縣和文水縣等19個縣(市、區(qū))。這個區(qū)域北接草原、南引中原,汾河、黃河文明脈絡清晰,草原文化與黃土高原的農耕文化、商業(yè)文化相交融,歷史文化遺存厚重而獨特,是華夏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集中的重點地區(qū)。2012年,該實驗區(qū)建設正式啟動后,到2014年末,平遙縣、孝義市、汾陽市、清徐縣等8個縣級綜合傳習中心已建成,在建2個,籌建4個。這些綜合傳習中心初步顯現(xiàn)提供非遺保護和活動場所、宣傳展示、公共服務等綜合效應。
加強和推進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一是成功舉辦第十四屆省運會。省運會每四年舉辦一次。第十四屆省運會于2014年8日至18日在太原舉辦,共設16個競技項目、15個群眾項目。競技項目包括:田徑、游泳(含跳水)、射擊、射箭、國際式摔跤(含女子摔跤)、柔道、舉重、自行車、擊劍、體操(含蹦床)、武術(含散打)、跆拳道、拳擊、乒乓球、網球、籃球,4000余名運動員、1500余名裁判員及工作人員參與比賽。群眾項目設有職工組、老年人組、大專院校組,有3000余名運動員、1000余名裁判員和工作人員參與比賽。經過比賽,競技體育項目共決出金牌818枚,3人3次打破2項全省最高紀錄,太原、大同、長治、陽泉、晉城、運城位列金牌榜前六位;群眾項目賽事,長達3個月,產生集體一等獎65名、二等獎66名、三等獎72名,個人一等獎75名、二等獎78名、三等獎96名,體育道德風尚獎115個,優(yōu)秀組織獎21個。二是成功舉辦第十屆省殘運會。省殘運會四年舉辦一次。第十屆省殘運會于2014年8月25日至30日在太原舉辦,來自全省11市代表團的4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11個大項的比賽。共產生金牌189枚、銀牌88枚、銅牌59枚。太原、長治、晉中、運城、臨汾、陽泉代表團分列第一至六名。長治代表團以44金、10銀、43銅的成績居獎牌榜榜首,太原、晉中、運城、忻州、朔州代表團分列第二至六名。三是組團參加第17屆亞運會并取得好成績。第17屆亞運會于2014年9月19日至10月4日在韓國仁川舉行,山西組團隨國家隊參賽,10名運動員參加了9個大項14個小項比賽,獲5金、4銀、3銅共12枚獎牌,金牌數(shù)、獎牌數(shù)創(chuàng)本省亞運參賽歷史最好成績。四是啟動申辦2019年全國青年運動會工作。經省政府提交申辦報告,國家體育總局審核,被公布為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唯一承辦候選單位。全國青年運動會于2013年由全國城市運動會更名而來,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于2015年10月在福州舉行。
鞏固擴大縣鄉(xiāng)基層文化先進創(chuàng)建活動成果。2014年,國家文化部在評選2009年以來在文化建設中做出突出成績的文化先進縣(市、區(qū))的同時,對1991年以來文化部授予的“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地區(qū)”“全國文化工作模范地區(qū)”進行了復查。經過評選和復查,山西有原平市、長子縣新入選全國文化先進市(縣),澤州縣、臨猗縣、平定縣、運城市鹽湖區(qū)、晉中市榆次區(qū)、孝義市、清徐縣、陽城縣、介休市、沁源縣、太原市小店區(qū)、新絳縣、襄垣縣、汾陽市17個縣(市、區(qū))保留了“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區(qū))”榮譽稱號。通過層層推薦評審,2014年12月16日,文化部確定公布了442個2014—2016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名單,山西有12個縣(縣級市)和鄉(xiāng)鎮(zhèn)被文化部命名,分別是太原市尖草坪區(qū)西墕鄉(xiāng)、長治市黎城縣、長治市長治縣、長治市長子縣、朔州市懷仁縣、忻州市定襄縣、忻州市原平市、呂梁市汾陽市、呂梁市中陽縣、晉中市左權縣、臨汾市汾西縣、臨汾市霍州市,藝術領域涵蓋表演、造型、手工、民俗活動等藝術門類。“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實行動態(tài)管理,每三年申報命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