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6.創新驅動

創新驅動,是指依靠自主創新,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近年來,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積極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2014年,全省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實施推進,取得新進展。

出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多項重大政策舉措。繼2013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指標、主要任務、具體舉措等后,2014年又制定出臺多項重大政策舉措,推進了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一是出臺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山西行動計劃(2014—2020年)》。該《計劃》于2014年2月25日由省政府印發,提出了實施3項重大創新工程(科技創新城建設工程、低碳創新發展工程、技術轉移工程)、4個行動(重點產業創新行動、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建設行動、創新體系效能提升行動、體制機制創新行動)和4項保障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府投入、構建創新文化環境、建立考核督查體系)的具體任務和措施。總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創新型山西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低碳創新發展成為主導模式,煤基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創新和標準制定取得突破,傳統產業得到有效提升;科技供給能力有效增強,社會創新潛力更好釋放,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主要指標是: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在2012年1.09%的基礎上,年均增長10.9%,到2020年達到2.5%以上;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在2012年4383件的基礎上,年均增長10.9%,到2020年達到1萬件以上;技術合同交易總額在2012年124.16億元的基礎上,年均增長10%,到2020年達到26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在2012年4.7%(按照現有的高新技術產業目錄統計)的基礎上,到2020年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科技成果轉化率每年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每年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到2020年達到60%以上。二是出臺實施《山西省低碳創新行動計劃》。該《計劃》于2014年2月25日由省政府印發,提出了實施4大重點建設工程(山西科技創新城低碳高地建設、低碳城市試點建設、煤基低碳示范園區建設和“氣化山西”重點建設工程)、4個行動(產業減碳計劃、企業低碳行動、低碳科技創新行動和低碳社會建設)、7條低碳發展體制和政策(舉辦“中國·山西低碳發展國際論壇”、制定低碳試點示范政策、制定低碳產業發展政策、建立碳交易與節能量交易機制、建立要素傾斜配置機制、改善投融資環境、建立低碳交流合作機制)和4條保障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低碳統計核算制度、加強評價監督、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具體任務和措施。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較2010年累計下降17%,到2020年較2005年累計下降45%;到2015年,單位GDP能源消耗下降率較2010年累計下降16%,到2020年完成同期國家下達指標;到2015年,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由2010年90%下降至82%,到2020年下降至73%;到2015年,燃氣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由2010年2.1%增加至8%,到2020年增加至12%;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由2010年0.9%增加至4%,到2020年增加至10%~12%。與此同時,重點工作初見成效,低碳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低碳科技支撐和引領能力顯著增強,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基本完善,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明顯提高,低碳消費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三是出臺實施《關于圍繞煤炭產業清潔安全低碳高效發展重點安排的科技攻關項目指南》。該《指南》于2月25日由省政府印發,圍繞煤炭安全生產、煤炭低碳利用、煤炭高效開采三大領域,提出了16個方面的科技聯合攻關方向。目標任務是:通過圍繞煤炭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實現煤炭產業在“清潔、安全、低碳、高效”發展領域的關鍵技術突破;使山西盡快實現由“煤老大”向“煤科老大”轉變,顯著提升煤炭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產業發展水平和經濟社會效益。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至2014年兩年內相繼出臺實施的4個重大政策措施文件,構成了全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頂層設計框架體系。

強化重大產業科技聯合攻關和加快推進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一是大力推進《關于圍繞煤炭產業清潔安全低碳高效發展重點安排的科技攻關項目指南》實施,圍繞煤炭的清潔、安全、低碳、高效發展,以問題導向、市場導向和基礎需求導向為原則,選擇煤層氣、煤電、煤焦化、煤化工、煤機裝備、新材料和富碳農業等7個重點煤基產業領域,全面編制出產業創新鏈,遴選出76個重大產業科技重大攻關項目。2014年7月29日,省政府第54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全省煤基產業創新鏈和煤基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招標相關文件。8月1日起,在《山西日報》《科技日報》《中國煤炭報》及網絡公開發布,以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指標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后經形式審查、項目組評標(評審)、綜合評標(評審)委員會審議、現場考察談判、省政府審核等環節,最終有68個項目成功中標。通過招標,產學研合作單位達到296家(次),吸引了21家省外企業、39家省外大學、10家省外科研院所次參與煤基項目攻關,并促使中國石油集團、國家電網公司、華能集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有關院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和沈陽有色金屬研究院等國內一流的高端煤基產學研機構與山西省相關單位組成了戰略創新聯盟。中標項目3年實施期內,省政府引導資金將投入達到15億元,平均每年5億元。2014年總計投入3.6億元,撬動引導企業資金52.8億元。二是加快推進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建設山西科技創新城,是2013年省委、省政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轉型跨越發展、落實轉型綜改試驗區總體方案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打造全省經濟升級版、變資源依賴為創新驅動的重大戰略。2013年8月20日,省政府召開第24次常務會議,專題研究了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事項,并原則通過《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總體方案》。在2013年啟動推進建設的基礎上,2014年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進一步加快推進。按照規劃,山西科技創新城地處太原與晉中市榆次區之間,集聚了山西高校教育園區、榆次工業園、太原經濟開發區、汾東商務區、太原高新區、晉中經濟開發區、晉中國家農業科技園、新能源汽車機械裝備制造園等新興產業集群園。其中,山西科技創新城核心區地處太原市區域,規劃面積約為20平方公里,由新興產業區、成果孵化區、研究開發區、總部經濟區、高新技術服務區、職業教育區等七個功能區組成。2014年10月28日,省政府第62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了山西科技創新城主體區總體規劃,并要求嚴格規劃管理,依法落實規劃,高效務實推進創新城建設,努力到2030年把創新城建設成為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煤基科技創新基地和科研成果轉化基地,成為具有較強創新活力的城市新區。到年末,山西科技創新城項目建設,核心區起步區5平方公里控制性詳細規劃及核心區專項規劃已完成專家評審和公示;首期完成征轉土地7593畝;確定引進清華大學、中科院工程所、中海油、中煤科工等27家研發機構,入駐機構規劃選址基本完成。

加強和推進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建設。一是加強和推進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建設。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8家,全省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分別達到26家、208家。新認定46家省級中小企業技術中心,全省省級中小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58個。新建省級重點實驗室1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家。山西潞安集團組建“國家煤基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實現山西在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領域零的突破。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新設立院士工作站1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個。二是加強和推進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建設。新增晉西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加上此前入選的太重、太鋼、太原通澤重工、山西藍天環保、振東制藥5家企業,全省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達到6家,其中2014年太重、太鋼在全國55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011)考核評價中分列第1位和第8位。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于2013年開始認定,已有20家企業通過。新增33家企業為山西省第四批創新型試點企業,加上此前2008年首批44家、2011年第二批26家、2013年第三批37家,全省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140家,其中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5家。這些試點企業已有105家于2013年12月被認定為山西省第一批創新型企業。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49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520家。三是支持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太原信息安全特色產業基地升級為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加上此前的太原煤機裝備、永濟電機、太原釹鐵硼材料、大同醫藥、迎澤高端包裝裝備及材料、原平煤機配套裝備、臨猗運輸配套裝備7家,全省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達到8家。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是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旨在依托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產業關聯度較大、產業鏈較完整、技術水平較高以及創新能力較強的骨干企業和相關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四是積極培育和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自2012年山西首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山西省煤與煤層氣共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成立以來,全省各級各方面培育和建立產業技術聯盟的工作不斷推進,2013年組建了山西省煤機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山西省新能源鋰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8家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14年,全省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培育和建立進一步推進。3月,由山西省農科院牽頭組建的國家高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該聯盟是國家科技部于2013年10月批準第三批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試點聯盟之一,也是首個由山西科研機構牽頭組建的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同年,陽泉市生產力促進中心牽頭組建了山西省耐火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山西振東制藥集團發起組建了環太行山連翹產業協同創新聯盟。特別是,依托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培育了44個煤基、低碳方面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依托產業創新鏈建設規劃培育了22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加強推進人才培養和增強人才對科技引領作用。一是加強和推進對高端人才的引進。從2009年開始,山西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到2013年末已先后6批引進人才達到197人。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除了獲得省財政資助的最高100萬元的生活補助費之外,還作為特聘專家進入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之列。2011年11月啟動實施“三晉學者”支持計劃,2012年在高等院校首批設置“三晉學者”特聘教授崗位60個,每屆聘期五年。2013年,16名教授和專家成為首批“三晉學者”特聘教授(專家)。2014年,繼續實施和推進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引進第七批海外高層次人才61名,涉及電子商務、生命科學、工程材料、生物醫療、環境科學等領域,其中長期全職引進的達11名。至此,“百人計劃”已累計引進海外人才258人。二是加強和推進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從2012年開始選拔培養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當年第一批有397人入選,隨后2013年第二批有202人入選。2014年,193人入選第三批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學術技術方面的領軍人才。入選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的,可享受相應的人才政策支持,專項資金一次性發放特殊津貼2萬元。三是加強推進對“青年拔尖人才”的培養。從2012年開始,山西啟動“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每年在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等重點學科領域,遴選10名左右35周歲以下、一般應獲得博士學位、在山西工作1年以上的青年創新人才,給予財政支持。2013年有6名優秀青年人才入選首批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10名優秀青年人才新入選山西省第二批“青年拔尖人才”。四是大力扶持高端人才成長和發揮引領作用。2014年,經推薦,山西有5位科研人員入選國家2013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分別是:中北大學劉俊教授、太原理工大學李文英教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房倚天研究員、山西太鋼不銹鋼股份有限公司劉承志教授、汾陽市金土地生物科技有機肥有限公司郝秀海高級工程師。推薦2人和2個集體參加第五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表彰大會,其中山西大學張靖教授、太原理工大學許并社教授榮獲“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太原科技大學重型機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北大學微納光機電慣性傳感器件及集成測量系統創新團隊榮獲“第五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稱號。推薦山西中醫學院呂景山教授參加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被授予“國醫大師”榮譽稱號,成為山西省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加強管理和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一是出臺實施《山西省省級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由省政府于2014年9月23日印發,包括9章42條,涵蓋了從科技計劃的設立、項目立項、項目完成和項目資金監管全過程,其中對省級科技計劃進行了優化整合和科研項目的分類,對科研項目立項管理、科研項目過程管理、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科研項目資金監管作出更加詳細的規定。二是大幅增加研發經費。2014年,在省級財政研發預算投入4.5億元基礎上,增加了3億元,增長了67%,并連續增加三年。同時,省屬企業也加強了研發,全年完成投入13.8億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市| 白银市| 托克托县| 平谷区| 嘉兴市| 桐庐县| 清徐县| 太谷县| 博爱县| 鄢陵县| 开平市| 绥阳县| 乐陵市| 衡阳市| 巴林左旗| 罗江县| 西乌| 左权县| 抚宁县| 晴隆县| 十堰市| 庆元县| 茌平县| 冀州市| 徐汇区| 南漳县| 西吉县| 汾西县| 扶沟县| 恩平市| 郎溪县| 丰台区| 云南省| 宣威市| 平南县| 白银市| 天水市| 怀柔区| 府谷县| 石河子市| 汕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