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情報告(2015)
- 李茂盛 李勁民主編
- 3410字
- 2022-05-30 11:10:06
2.文化遺存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歷史悠久。在迄今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山西積累沉淀下信息豐富和價值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又有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古村落。這些文化遺存是當代山西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瑰寶。
2007年到2011年,國家開展了歷時5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這次全國文物普查,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最大規模的一次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普查。通過普查,摸清了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的家底,全國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近77萬處。山西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數量5.3萬多處,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6780余處。山西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數量,排浙江、河南、四川之后,居全國第四。
在山西眾多的不可移動文物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不僅多年來居全國第一,而且舊石器文化遺址、古代建筑、古代戲劇舞臺數量更是冠居全國,古代民居、古長城關隘、紅色革命遺址十分獨特。舊石器文化遺址(年代最早的是芮城縣西侯度遺址)已發現460多處,數量居全國第一,而且早中晚自成序列,為全國僅有,在中國考古文化編年序列中占有突出位置。各類古建筑現存2.8萬余處,是中國現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古建筑上起魏晉,下至民國,時代連續、品類齊全,構成中國古建筑史上獨一無二的標本體系,特別是宋遼金以前的木構建筑占全國同期同類建筑的75%以上。其中,中國現存最早的唐代建筑是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構塔式建筑是應縣木塔。古代戲劇舞臺保存有2888座,數量居全國之冠,其中1座金代戲臺(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戲臺)、8座元代戲臺(規模最大的是翼城縣南梁鎮武池村喬澤廟戲臺),為全國僅有。這些戲臺和反映金、元時期的壁畫、陶俑、磚雕等戲曲文物,是研究中國戲曲歷史及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的重要實物資料。古代民居保存有11134處,其中高平市中莊村元代姬氏民居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民居實例;襄汾丁村、靈石王家、祁縣喬家、太谷曹家等晉商大院及定襄閻錫山舊居等,集中反映了中國明、清和民國時期北方民居的建筑布局、裝飾特點和文化。山西境內長城關隘連綿不斷,是中國保存長城朝代跨度最大的省份。現存戰國至清代長城2500多公里,涉及戰國、漢、東魏、北齊、隋、宋、元、明、清等9個朝代,其中特別是東魏、北齊、隋、宋4個朝代的長城,為山西省獨有。山西是重要的革命老區,留下了許多重要的紅色革命遺跡遺址,普查統計有349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0多處,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5處,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源。
到2014年,在全國數量眾多的不可移動文物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為4295處。各省(市、區)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排全國前五的,分別為山西、河南、河北、陜西、四川。山西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達452處,占全國總數的10.5%,以絕對多數居全國第一。
在山西眾多的不可移動文物中,先后有平遙古城(1997年)、云岡石窟(2001年)、五臺山(2009年)3處集群性的重要文化遺產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性的文化遺產。平遙古城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仍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境內漢民族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承載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歷史信息。云岡石窟,開鑿于公元5世紀至6世紀,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余尊,其雕刻藝術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又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代表了當時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杰作。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之一,且居首位。山上保存有從公元4世紀到19世紀(北魏、唐、宋、元、明、清)的佛教建筑及獨特的圣山環境景觀,薈萃了各個時期建筑、彩塑、壁畫等藝術的杰出成就和特點,展現了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中,南禪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被譽為中華瑰寶;佛光寺被世人譽為東方古建筑明珠、亞洲佛光。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古村落)是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和村。傳統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遠,具有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歷史村落。到2014年,山西境內有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城12座,其中太原市、大同市、平遙縣、新絳縣、代縣、祁縣6座城市(縣城)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渾源縣、太谷縣、孝義市、介休市、左云縣、汾陽市6座縣城(城市)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01個,省級以上傳統村落286個,其中靈石縣靜升鎮、臨縣磧口鎮、襄汾縣汾城鎮、平定縣娘子關鎮、澤州縣大陽鎮、天鎮縣新平堡鎮、陽城縣潤城鎮8個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臨縣磧口鎮西灣村、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等32個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道店頭村、大同市天鎮縣新平堡鎮新平堡村、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鄉陶寺村等129個為國家級傳統村落。山西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總數(40個),排浙江(48個)、福建(42個)之后,位居全國第三;國家級傳統村落總數,排云南(502個)、貴州(426個)、浙江(176個)之后,居全國第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山西歷史文化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到2014年,山西有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509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157項(2006年第一批32個項目、2008年第二批64個項目、2011年第三批40個項目、2014年第四批21個項目),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類別。山西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總數占全國1219個項目總數的12.8%,數量居全國前列。山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間文學有董永傳說、民間傳唱史詩《楊家將》、趙氏孤兒傳說等10項,傳統音樂有左權開花調、五臺山佛樂、晉南威風鑼鼓等16項,傳統舞蹈有襄汾獅舞、稷山走獸高蹺、原平鳳秧歌等9項,傳統戲劇有晉劇、蒲州梆子、皮影戲等32項,曲藝有潞安大鼓、陽泉評說、沁州三弦書等9項,傳統體育雜技有忻州撓羊賽、晉中(形)意拳6項,傳統美術有廣靈染色剪紙、平陽木版畫、山西面塑藝術等17項,傳統手工技藝有陽城生鐵冶鑄技藝、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杏花村汾酒釀制技藝、山西老陳醋傳統釀制技藝等27項,傳統醫藥有傅山養生健身術、龜齡集酒藥傳統制作工藝9項,民俗有潞城民間社火、關公文化、寒食節、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等22項。2009年,山西省廣靈剪紙,作為中國剪紙子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1年,山西孝義碗碗腔皮影戲,作為中國皮影戲子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可移動文物同不可移動文物一樣,也是山西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產。山西作為文物大省,可移動文物為各級各類文物、博物、圖書、檔案等機關和部門保存,種類豐富、數量龐大。歷代留存下來的各類古志、典籍,是山西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其中,明代嘉靖年間編纂的《山西通志》是留存最古的山西省級舊志;民國年間編纂留存的《山右叢書初編》是反映自唐迄清歷代山西學人學術成果的大型古籍叢書。2013年,根據國家的統一部署,山西啟動第一次全省可移動文物普查,到2014年調查統計,全省國有單位保存可移動文物有30多萬件(套),其中有不少重要文物是首次發現。如,在運城稷山縣青龍寺發現佛教大藏經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明代藏經《永樂南藏》,有800~900冊。該藏經內容較宋元藏經多近一倍,國內收藏十部左右,其珍稀程度僅次于宋元藏經。
豐富而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山西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資源寶藏。經過多年發掘和開發建設,許多重要文化遺產地已成為聞名中外的文化旅游景區,如平遙古城、五臺山、大同云岡石窟、介休綿山、晉中晉商大院、皇城相府、臨縣磧口古鎮、平定娘子關鎮等。此外,還有很多歷史文化資源有待進一步發掘其價值,展現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