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歷史文化

1.沿革變遷

山西是人類和華夏文明發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區域之一。考古表明,遠古時代,山西南部是人類初曙的起源地。運城垣曲縣“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考古還表明:最早約在1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晉南地區繁衍生息,其中運城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發現的火燒骨,把我國范圍內發現的人類用火歷史向前推進了100萬年;在10萬~2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山西汾河兩岸和大同、朔州一帶,已經出現了比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進入新石器時代,約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山西南部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已達到相當發達的水平;約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諸多邦國的中心。史傳“堯都平陽(今臨汾堯都區),舜都蒲坂(今運城永濟市西南),禹都安邑(今運城夏縣西北)”,記載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最早的英雄們在汾河下游創業建都的歷史。今臨汾市堯都區南部有堯廟、東部有堯陵,運城市鹽湖區北中部有舜帝陵廟。《禹貢》載夏禹治水“導河積石,至于龍門”,龍門又叫禹門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陜西韓城市東北一帶。近年來,對臨汾襄汾縣陶寺遺址新的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這里是帝堯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國所在區域。這使在距今4500年前后我國史前傳說的堯舜禹時代由傳說成為信史,中華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證實。

約公元前2070年,禹去世后,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奴隸制的夏王朝。它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古代原始公社的解體和奴隸社會的開始,開啟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新紀元。夏朝早期的統治中心在今山西晉南夏縣一帶,后隨著地域擴大,統治中心才轉入河南豫西一帶。今夏縣東下馮遺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朝時,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內,其余地方則散布著十幾個方國部落。今運城垣曲縣古城南關和夏縣東下馮等地發現有商代前期完整城址,以及運城平陸縣和長治長子縣等地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銅重器,表明這里是商王朝的經略要地。

西周初期大規模分封諸侯,山西中南部為十余個諸侯的領地,其中主要諸侯國是晉國。春秋時期,晉國發展強大,逐步兼并了周邊小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大約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陜西東部,設置有50余縣,其中山西境內有10余縣。晉國前期國都在翼(今臨汾翼城縣東南),后期遷都于新田(今臨汾侯馬市)。晉國是郡縣制的起源地,后來秦將這種制度推廣到全國。在今臨汾曲沃縣建有晉國博物館,陳展著考古發掘的晉國“曲村—天馬遺址”的文化歷史;在今臨汾侯馬市建有晉國古都博物館,陳展著晉都新田考古發掘的文物及其文化歷史。

公元前453年,晉國卿族趙、魏、韓三家三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趙、魏、韓三分晉國,成為實際上的三家諸侯國。在山西,趙國轄中部、東北部、東南部少部,魏國轄西南部、東南部少部,韓國轄東南部大部和西南部少部。起初,趙國的都城在晉陽(今太原晉源區東北),韓國的都城在平陽(今臨汾堯都區),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運城夏縣北),后來隨著疆域的擴大移向河南、河北。公元前403年,東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魏、韓三家為諸侯,中國歷史由此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的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為戰國七雄,山西分屬趙、魏、韓三國領地。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后,定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地方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36郡,后又不斷增設到40余郡。今山西及周邊河北、內蒙古一帶為河東、太原、上黨、雁門、代、云中6郡分轄,其中代、云中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70余縣。漢代時基本沿襲秦代郡縣制,地方實行州郡縣制。西漢(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版圖極盛時,全國劃分為13州。今山西及周邊陜西、河北、內蒙古一帶為并州、幽州、司隸州(京畿長安范圍)3州領屬,并歸太原、上黨、雁門、西河、代、河東6郡分轄,其中西河、代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90余縣。東漢(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地方建制基本沿襲西漢。西漢末東漢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匈奴、羌、鮮卑逐步內遷進入山西,并發展強盛起來。到東漢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為多民族聚居地區。

魏晉南北朝初期的三國時期,今山西全境屬魏國(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境內匈奴人散居分布在并州茲氏(今呂梁汾陽市)、祁(今晉中祁縣)、蒲子(今臨汾隰縣)、新興(今忻州忻府區)、大陵(今呂梁文水縣)等地。此外,在山西境內今長治武鄉縣還居住著羯族,今忻州代縣和大同還居住著鮮卑族拓跋部。山西境內的三個少數民族與居住在陜、甘一帶的氐、羌族,史稱“五胡”。西晉(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末年,公元304年匈奴酋長劉淵起兵左國城(今呂梁離石區)建國“漢”,不久遷都平陽(今臨汾堯都區),建立北方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隨后其子劉聰打下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滅西晉,由此開始中國歷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國”割據一方的局面。“十六國”,包括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后趙、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國、成漢等。在此期間,山西境域為劉淵族侄劉曜創建的前趙(先都平陽、今臨汾堯都區,后遷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羯族首領石勒創建的后趙(先都襄國、今河北邢臺,后遷鄴、今河北臨漳西南)、鮮卑族首領慕容皝創建的前燕(先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后遷都薊、今北京城西南,后再遷鄴、今河北臨漳縣西)、氐族首領苻洪創建的前秦(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氐族貴族姚萇創建的后秦(都長安,今西安西北)、鮮卑族首領慕容泓創建的西燕(先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后遷都長子、今山西長治長子西)、鮮卑族首領慕容垂創建的后燕(先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后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匈奴部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縣東北)、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創建的北魏(先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后遷都平成、今大同市)等國的領地。公元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西魏(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山西絕大部分為東魏領地,南部余部為西魏領地。后來,北齊取代了東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山西統一為北周領地。從劉淵起兵一直到北周滅北齊的270多年間,山西境內平陽(今臨汾堯都區)、平城(今大同市)、晉陽(今太原市晉源區東北)都是全國很重要的政治軍事中心。其中,平陽為“漢”國、前趙的都城,平城為北魏的都城,晉陽為東魏和北齊的“別都”“陪都”。

隋朝建立和統一全國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級建制,在要沖諸州設總管府,以州刺史兼總管,統領鄰近數州。山西境內并、代、隰、朔4州設總管府。后來隋又改州為郡,地方實行郡縣兩級制,最多時全國置190郡。山西及周邊河北、內蒙古一帶為太原、定襄、馬邑、雁門、婁煩、西河、離石、上黨、長平、臨汾、龍泉、文城、河東、正平14郡分轄,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90余縣。隋代,曾于北魏時期興起于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國其疆域已抵今山西與內蒙古交界地帶,并數次入侵山西雁門關以北地區。

公元617年,在太原郡留守的李淵乘隋末各地反隋大亂于晉陽城起兵,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唐”之國號,源于太原郡治所晉陽縣為古“唐”國領地之稱。在李淵起兵反隋的同時,馬邑郡(今朔州市等地)將領劉武周也起兵反隋,在突厥汗國出兵的支持下稱帝,并率部占據了山西大部。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軍征伐,劉武周兵敗,雙方在山西境內持續幾年的爭奪戰才得以結束。此后一段時期,山西北部地區是唐出兵征討突厥的重要基地。唐初地方實行州(府)、縣兩級建制,后又改為道、州(府)、縣三級建制。山西境域除南部少部分為河南道(先治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所領外,其余山西境域及周邊內蒙古、河北一帶為河東道(治河東縣,今永濟西)統領。其中,河東道統領山西境域,歸太原、河中2府和晉、絳、慈、隰、汾、沁、遼、嵐、憲、石、忻、代、云、朔、蔚、潞、澤17州分轄,府州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103縣;河南道統領山西境域,為陜州1州所轄,州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3縣。唐代,太原府晉陽城(今太原晉源區東)被定為“北都”“北京”,是黃河流域僅次于長安、洛陽的第三大政治中心。唐中后期“安史之亂”期間,山西是叛軍進軍都城長安和唐軍抵抗的重要陣地。

“安史之亂”后,地方上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中央集權受到嚴重削弱,唐王朝走向衰落。公元895年,坐鎮太原府統兵的唐河東節度使沙陀族首領李克用率部占領山西大部地區后,以太原為中心進爵晉王,建立了唐末時代的割據政權晉國(都晉陽,今太原晉源區東)。公元907年,坐鎮開封的唐宣武節度使朱溫篡唐建立后梁(先都汴州、今河南開封,后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即北方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依次更替的5個政權,“十國”即北方的北漢1個割據政權和南方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9個割據政權)。后梁建立,晉國自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政權。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改國號唐,史稱后唐,同年底滅后梁,定都洛陽。公元936年,坐鎮太原府統兵的后唐河東節度使的沙陀族人石敬瑭勾結“契丹”國,在晉陽城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后晉,后滅后唐,定都洛陽(后遷東京,今河南開封)。公元947年,契丹軍攻陷后晉國都開封,后晉滅亡。公元948年初,契丹主耶律德光稱帝于開封,改國號遼,同時后晉大將沙陀族人劉知遠也在太原府晉陽城稱帝,后出兵攻克開封并定都于此,國號漢,史稱后漢。公元951年,后漢將領郭威篡漢建立后周。同年,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鎮守太原府統兵的河東節度使劉崇在晉陽建立北漢。“五代十國”時期,五個政權中,后唐、后晉、后漢三個政權都是由沙陀人以山西為根據地而建立的;十國中唯一的北方之國北漢,也是由沙陀人據山西而建的。在此期間,隨著政權的更迭,山西境域先后為后唐全領,后晉統領除北部少部分之外的絕大部分,后漢統領除南部少部分之外的絕大部分,后周與北漢南北分割屬領,北部少部分地區為契丹國(遼國)領地。此間,太原府晉陽城為后唐“北都”、后晉“北京”、北漢國都,是各方勢力角逐的中心。

公元960年,北周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宋朝(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北宋初年,山西境內的北漢與其長期對峙。宋太祖趙匡胤曾兩次派大軍攻打割據山西的北漢,兩次兵臨晉陽城下,但都未成功。直到公元979年其弟趙光義宋太宗親征,才攻下晉陽,滅了北漢。千年晉陽古城,在宋軍的火燒水灌之下,毀于一旦。北宋時期,今山西北部為遼國領地,其余大部為北宋屬領。北宋在地方實行路、州(府、軍)、縣三級建制,其山西領地及周邊陜西、河南一帶為河東路(治陽曲縣,今太原市老城區)、永興軍路(治京兆府,今陜西西安)統領。其中,河東路統轄山西中北部境域,歸太原、隆德、平陽3府和降、澤、代、忻、汾、憲、遼、嵐、石、隰、慈11州及慶祚、威勝、平定、岢嵐、寧化、火山、保德、晉寧8軍分轄,府州軍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79縣。遼國在地方實行道、府(州)、縣三級建制,其今山西北部領地為西京道統領,并歸大同府1府和蔚、應、朔3州分轄,其中蔚州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15縣。大同府是遼國五個都城(上京臨璜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市,南京幽都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之一。

北宋中后期,山西是北宋抵御契丹遼國入侵的前沿陣地,也是今東北地區女真族興起建立的金國(先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后遷都中都燕京、今北京市,再遷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市)入侵中原滅宋的重要通道和基地。

公元1125年金滅遼,1127年滅北宋,山西全境為金所統轄。金代地方實行路、州(府、軍)、縣三級建制。今山西及周邊內蒙古、河北、陜西、河南一帶為西京路(治大同,今大同市城區)、河東北路(治陽曲縣,今太原市老城區)、河東南路(治臨汾縣,今臨汾市堯都區)統領。其中,西京路統領山西北部境域,歸大同府1府和朔、應、蔚3州分轄,蔚州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6縣;河東北路統領山西中北境域,歸太原府1府和晉、忻、平定、汾、石、代、隩、寧化、岢嵐、保德、管11州分轄,府州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34縣;河東南路統領山西南部境域,歸河平陽、河中2府和隰、吉、絳、解、澤、潞、遼、沁8州分轄,府州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60縣。金朝末年,地處蒙古高原的蒙古族興起,統一了漠北,建立了大蒙古國,并不斷南下攻金。1212年蒙古國軍隊進入山西北部。此后,山西成為蒙古國和金國雙方爭奪的重要戰場,也成為蒙古國軍隊南下中原、西出陜西的重要通道和基地。1271年,大蒙古國可汗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都大都,今北京)。1233年,元與南宋聯兵滅金。

1279年元滅南宋,統一中國。元代地方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山西﹑山東﹑河北及內蒙古部分地區是元朝的腹里地區,統歸中書省直轄。山西境域在中書省統領之下,又歸冀寧路(治陽曲縣,今太原市老城區)、晉寧路(治臨汾縣,今臨汾市堯都區)及上都路(治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大同路(治大同縣,今大同市城區)分領。其中,冀寧路統轄山西中北部境域,置直轄縣10個,下轄汾、石、忻、平定、臨、保德、崞、管、代、臺、興、堅、嵐、盂14州,其中汾、石、忻、平定4州分轄置有9縣。晉寧路統轄山西南部境域,置直轄縣6個,下轄河中府1府和絳、潞、澤、解、霍、隰、沁、遼、吉9州,分轄置有45縣。上都路統轄山西、河北、北京和內蒙古一帶境域,其中山西境域為順寧府(治今河北宣化)蔚州(治今河北蔚縣)所領,置有2縣。大同路統轄山西北部及周邊內蒙古、河北一帶,其中山西境域置有直轄3縣,下轄渾源、應、朔、武4州,應、朔2州分轄置有4縣。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明軍攻占元都大都,元朝退出中原。當年,北伐的明軍進入山西,從南到北消滅了元朝在山西的主要勢力。此后,明洪武初起,明軍在晉北、晉西與元朝殘余勢力進行了近20年的較量,才最終消滅之。明初地方沿襲元行省制,后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在穩定的統治區域設“兩京(北直隸北京、南直隸南京)十三布政司”。十三布政司地域實行布政使司、州(府)、縣三級建制。布政司下轄府、直隸州,府下轄屬州、縣,屬州大多還下轄有縣。山西是明代十三布政司之一,轄區為今山西全境及周邊內蒙古、河北一帶。山西布政使司(治陽曲縣,今太原市老城區)轄太原、汾州、潞安、平陽、大同5府和澤、沁、遼3直隸州,5府之下轄平定、忻、代、岢嵐、保德、永寧、蒲、解、絳、霍、吉、隰、渾源、應、朔、蔚16屬州,其中除蔚州治所不在山西外,其余府、直隸州、屬州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79縣。

金元以來尤其是元末明初,由于所受戰爭創傷較小,山西成為華北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明王朝以平陽府洪洞縣廣濟寺為山西各地移民的重要集散地,先后18次從山西移民,人口約百萬以上,分布于全國今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陜西、甘肅、寧夏、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廣西、內蒙古、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8個省、市、區的600余縣(市),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活動。迄今600多年來,反映明代山西移民的“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民謠,廣為海內外移民和后裔世代傳頌。明代洪洞移民遺址今興建有“大槐樹尋根祭祖園”。

明代,山西是明王朝防御北元(元朝后在漠北草原存在的地方性蒙古族政權)南下侵擾和出征討伐北元的重要地區。明朝在沿長城一線所設的九個軍事重鎮(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山西有其二。明政府為了為駐邊塞的軍士籌集糧食,實行“開中法”,即政府利用食鹽專賣,鼓勵商人輸運糧食到邊塞換取鹽引,商人再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和地區販鹽獲利。此間,山西商人得天時地利,晉商崛起,此后雄霸國內商界500年之久,創造了不朽的輝煌,成為重要的歷史現象。

明末清初,山西是明軍與起義軍對抗作戰的主要戰場,也是抗清斗爭的重要戰場。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1月,農民起義首領李自成在陜西西安府稱帝,建國號“大順”。同年2月中旬,李自成即率領大順軍渡過黃河,在山西境內由南向北一路攻城略地,向明王朝都城北京進軍,4月初即抵大同。4月24日占領明都北京,滅明。清軍入關后,李自成又率軍經山西返回陜西。清軍進占北京后,隨即又向山西進軍,于11月占據全境,但反清力量直到1671年(清康熙十年)才被平息。

清代改明布政司為行省,簡稱省,在全國地方政區先置18省,后增為23省。省下轄府和直隸州,府、直隸州下轄縣、散州;在新開發地區或者具有特殊地位的地區設廳,分為直隸廳和散廳。山西是清代最初置的省區之一,轄區最大時包括今山西全境及周邊內蒙古、河北一帶,由太原、汾州、潞安、平陽、澤州、蒲州、大同、寧武、朔平9府和平定、沁、遼、絳、解、霍、隰、忻、代、保德10直隸州及12直隸廳分轄,其中12直隸廳盡在內蒙古境內,其余府州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6散州86縣。清代,山西晉商進一步發展興盛,其中晉商創造的經營匯兌業的“山西票號”影響甚廣,在清代后期基本上控制了全國金融。山西的票商在清代是同鹽商、行商(廣東十三行)齊名的全國最富有的商人。清末,山西是太平天國北伐部隊進軍的重要區域,是義和團活動興起和發展的中心區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揭開了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的序幕。山西是繼武昌起義后全國最早起義的省份之一,也是北方地區最早起義的省份。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民國初年,地方政區廢除府,改州為縣,省下轄道,由道轄縣,為三級建制。山西境內設雁門道(治大同縣,今大同市城區)、冀寧道(治陽曲縣,今太原市老城區)、河東道(治運城縣,今運城鹽湖區)3道,分轄北部、中部和東南部、南部地區,共轄105縣。清代時歸山西省的今內蒙古一帶地區,脫離山西,歸綏遠特別區。1927年,撤道建制,縣直轄于省。民國期間,閻錫山統治山西38年,山西曾一度是全國關注的“模范省”。在中國共產黨初創和開展革命的進程中,山西是傳播馬克思主義較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建立團組織和黨組織較早的省份之一。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山西省內地方政區有所變化,但保持了基本總體格局。抗日戰爭時期,山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民族抗戰的戰略要地,是華北敵后抗戰的主陣地、前線指揮中心和主戰場之一,為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新中國成立時,雁北地區劃歸察哈爾省,其余歸山西省轄。后來,雁北地區又劃歸山西省。新中國成立至今,山西省內政區曾多次調整,形成11個市、119個縣(市、區)的現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山西是全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主要發興之地,是國家工業化戰略的重要實施基地,是全國農業學大寨運動的起源之地。改革開放以來,山西是國家實施現代化建設戰略的重要能源基地和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試驗區。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山西為全國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繪就了區域發展的新的歷史畫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宝市| 岑巩县| 马关县| 逊克县| 富阳市| 汉沽区| 武义县| 林西县| 东光县| 绥阳县| 五原县| 三门峡市| 广水市| 句容市| 乡城县| 武陟县| 礼泉县| 育儿| 时尚| 交口县| 白城市| 仁化县| 迁西县| 西乌| 毕节市| 泌阳县| 葫芦岛市| 化德县| 博罗县| 松江区| 普定县| 成安县| 金湖县| 微山县| 民乐县| 讷河市| 卫辉市| 东方市| 特克斯县| 荥阳市| 南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