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5)
- 楊濤主編
- 3309字
- 2022-05-27 18:25:40
一 2014年我國第三方支付機構體系運行情況
(一)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牌照獲取情況
2014年7月,人民銀行發布了新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名單,共計19家企業,累計已有269家企業獲得牌照。本次獲得牌照的企業分布于廣東、北京、山東、重慶、湖北、廣西、陜西、新疆8個省份,其中廣東獲批企業最多,達8家;北京、山東各3家;其余省份各1家。本批企業雖然多數并不為公眾所熟知,但仍可以看到不少大公司的身影。如北京暢捷通支付技術有限公司的大股東是用友軟件的子公司;北京幫付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發起人是安邦保險;北京理房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是鏈家地產的子公司。可見,越來越多的大企業看到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商機,并紛紛試水。
同時,還有27家已獲牌照企業獲得了業務類型拓展許可。如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在前期互聯網支付、數字電視支付、銀行卡收單等業務的基礎上獲準開展移動電話支付和預付卡受理業務;騰訊旗下的財付通獲準新增銀行卡收單業務;等等。
從地區分布看,已獲支付牌照企業分布于全國28個省份,其中北京最多,有57家;上海次之,有54家;隨后是廣東31家、江蘇16家、浙江16家、山東12家。第三方支付機構主要分布于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電子商務較為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集中了86家企業,占獲牌企業總數的近1/3(見圖2-1)。

圖2-1 已獲支付牌照企業地區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課題組。
從獲批業務類型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展業領域主要集中在預付卡受理、預付卡發行及互聯網支付三個方面。在269家支付機構中,獲得預付卡受理業務許可的有170家,獲得預付卡發行業務許可的有160家,獲得互聯網支付業務許可的有99家,獲得銀行卡收單業務許可的有60家,獲得移動電話支付業務許可的有41家,獲得固定電話支付業務許可的有13家,獲得數字電視支付業務許可的有6家(見圖2-2)。
從獲準經營范圍看,從事全國性支付業務的機構有113家,區域性的有134家,部分業務獲準全國展業、部分業務獲準區域性展業的有22家。在獲得區域性展業的134家企業中,有115家只能在單一省份開展業務,19家可以在幾個省份開展業務(見圖2-3)。
(二)第三方支付市場情況
1.互聯網支付

圖2-2 已獲支付牌照企業業務類型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課題組。

圖2-3 已獲支付牌照企業經營范圍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課題組。
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環境的不斷改善,互聯網金融創新日趨活躍,基于互聯網的商務活動規模日益擴大,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互聯網支付業務規模快速增大。根據艾瑞咨詢數據,2014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達到80767億元,同比增長50.3%(見圖2-4)。

圖2-4 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
資料來源:艾瑞咨詢、課題組。
從交易結構看,2014年,網絡購物依然是互聯網支付交易中份額最大的業務,占比達到31.5%。但由于其他領域開始發力,網絡購物占比較2013年同期下降0.9個百分點。基金申購依然是第二大細分領域,占比為14.7%,但與第三大細分領域航空旅行的份額差距已由7.8個百分點下降至4.3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電商B2B的占比由2013年的3.4%上升到7.4%,成為第四大細分領域(見圖2-5)。
從互聯網支付用戶在使用第三方支付時所選擇的支付方式看,67.8%的用戶使用過快捷支付,其次是第三方支付賬戶余額支付,占比為66.0%。這兩種方式是用戶相對普遍接受的支付方式。使用過的人數占比超過40%的還有四種方式,分別為第三方支付跳轉至銀行借記卡支付(48.1%)、第三方支付跳轉至銀行信用卡支付(48.0%)、基金份額賬戶支付(44.3%)、支付平臺和銀行合作的聯名卡支付(42.9%)。互聯網支付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分別為快捷支付(32.2%)、第三方支付賬戶余額支付(19.5%)以及支付平臺和銀行合作的聯名卡支付(14.2%)(見圖2-6)。

圖2-5 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結構
資料來源:艾瑞咨詢、課題組。

圖2-6 用戶在使用第三方網絡支付時選擇的支付方式
資料來源:艾瑞咨詢、課題組。
2.移動支付
根據艾瑞咨詢數據,2014年,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59924.7億元,較2013年增長391.3%(見圖2-7)。這得益于諸多因素,如移動支付逐漸被網民接受并成為高頻使用支付工具;寶寶類貨幣基金實現規模化發展;互聯網金融產品作為現金管理工具的功能被普遍接受,從而使用戶黏性增加;移動支付與社交行為結合越來越緊密;等等。目前,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已經連續兩年保持超高速增長,已成為最重要的新興支付工具之一。

圖2-7 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
資料來源:艾瑞咨詢、課題組。
從交易結構看,2014年,個人應用占比為39.6%,移動金融占比為36.3%,移動消費占比為23.4%,其他占比為0.7%。與2013年相比,在互聯網金融產品交易快速增長的引領下,移動金融交易規模占比快速提升,較2013年增加11.1個百分點。同時,隨著互聯網用戶上網消費習慣逐漸從PC端轉移到移動端,移動消費所占比重也明顯增加至23.4%,交易結構中“三分天下”的局面初步形成(見圖2-8)。

圖2-8 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結構
資料來源:艾瑞咨詢、課題組。
(三)主要第三方支付機構發展情況
按照業務領域,可以將主要第三方支付機構分為兩大類:一類是B2C模式,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它們借助淘寶和微信等知名網站和應用迅速發展,在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業務領域遙遙領先;另一類是B2B模式,以快錢支付、通聯支付、匯付天下等為代表,它們作為獨立第三方支付機構,致力于發展收單業務、儲值業務和衍生金融服務,也在第三方支付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根據易觀智庫數據,銀聯商務、支付寶以各占1/3左右的市場份額穩坐非金融支付機構市場的前兩把交椅,屬于第一梯隊企業;財付通、快錢支付、通聯支付、匯付天下以7%~4%的市場占有率分列第三至六名,屬于第二梯隊企業。與2013年相比,主要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市場份額排序基本保持不變。值得關注的是,雖然銀聯商務仍排名第一,但市場份額下降了7個百分點,而支付寶份額大幅上升了15個百分點,二者之間的份額差距大幅縮小。這可能與支付寶積極發展移動端支付場景、大力發展O2O戰略和海外支付業務等舉措有關。財付通、快錢支付的市場份額保持穩定,通聯支付和匯付天下的市場份額則分別下降了1個和2個百分點。八家主要第三方支付機構占據了95%的市場份額,較2013年提升了5個百分點,第三方支付市場集中度進一步增強(見圖2-9)。
從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看,2014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份額中,支付寶占49.6%,財付通占19.5%,銀聯商務占11.4%,快錢支付占6.8%,匯付天下占5.2%,易寶支付占3.2%,環迅支付占2.7%,其他占1.6%(見圖2-10)。受穩定的網購市場、阿里上市、余額寶引領基金申購持續增長等諸多因素的支撐,支付寶在2014年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中的市場份額仍然占據半壁江山。財付通和銀聯商務則受益于航空和高鐵市場的平穩發展,交易規模有所增長。京東上市帶動了與其有合作關系的快錢支付、銀聯商務市場份額的平穩增長。而對于匯付天下、易寶支付、環迅支付等市場追趕者而言,雖然它們在P2P資金托管領域發展較快,但潛在紅利尚未完全體現。

圖2-9 非金融支付機構綜合支付交易份額
資料來源:易觀智庫、課題組。

圖2-10 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
資料來源:艾瑞咨詢、課題組。
從iUserTracker[2]主要支付公司網站月度覆蓋人數情況來看,支付寶是當仁不讓的第一用戶使用網站,覆蓋人數達6010.9萬人,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財付通在2014年末覆蓋人數較2013年同期有所下降,降幅為23.7%。銀聯商務覆蓋人數在2014年初略有下降,但后半年增速較快。快錢支付在2014年第四季度迅速發力,覆蓋人數近乎翻倍。匯付天下在2014年后半年增長迅猛,2014年末覆蓋人數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2.5倍(見圖2-11)。
支付寶的市場領先地位在移動支付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占據82.3%的市場份額,領先第二位的財付通71.7個百分點,“火車頭”位置無可撼動。在其他主要移動支付服務的提供機構中,財付通占據10.6%的市場份額,拉卡拉占據3.9%的市場份額,連連支付、錢袋寶、中國移動、平安付、快錢支付、翼支付、聯動優勢7家企業合計占據2.2%的市場份額(見圖2-12)。

圖2-11 主要支付機構網站月度覆蓋人數
資料來源:iUserTracker、課題組。

圖2-12 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
資料來源:艾瑞咨詢、課題組。
mUserTracker[3]主要移動支付機構App月度覆蓋人數數據也支持了這一結論。支付寶的用戶量領先趨勢不僅相當明顯,而且用戶增長速度也非常快。同互聯網支付領域一樣,財付通的用戶覆蓋人數在移動支付領域也有所下降(見圖2-13)。

圖2-13 主要移動支付機構App月度覆蓋人數
資料來源:mUserTracker、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