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及對策
- 張平 王宏淼 張自然
- 775字
- 2022-05-30 18:47:14
文前輔文
小康社會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不能繞開的必經發展階段。這一重要目標具有動態探索的特點。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確立21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把這看作實現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2012年中共十八大又做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部署。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準備開啟“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一年。評測“十二五”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情況,檢視其中的短板和風險問題,才能未雨綢繆找尋對策以按預定進程實現國家的小康社會偉大戰略。
從總體上看,“十二五”期間全面實現小康目標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為“十三五”經濟增長打下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十三五”經濟增長年均達到6.5%就能實現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總量目標。國家統計局和《小康》雜志社公布的“十二五”各類綜合指標,都取得了長足進展,污染問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問題也有了重大轉機。但從經濟增速趨勢以及金融債務壓力來看,風險仍較高,特別是中國將更全面地融入世界,也存在著受到外部沖擊的風險。“十二五”期間雖然在短板上出現轉機,但收入分配、污染問題更多的是政策平抑的結果,不是制度機制保障下的趨勢必然改變。展望“十三五”,核心是防止經濟增長趨勢下滑和外部沖擊帶來的總量風險,更應該注重克服短板的結構與體制機制建設,才能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把“構建發展新體制”作為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一項要求。這既是達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也是能夠實現五大發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體制機制保障。本文分析“十二五”時期的機制體制問題,揭示“十三五”的相應挑戰,提出防范風險、完善體制機制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