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十):東亞的開國
- (日)波多野善大編著
- 761字
- 2022-05-23 10:42:36
打開中國市場
東印度公司雖喪失了印度貿易壟斷,但卻仍然壟斷著中國貿易。
為改善由行商壟斷廣州貿易的局面,東印度公司希望英國在北京派駐使節,實現舟山、寧波、天津開埠,并在沿岸選取合適的島嶼用作英國人的居留地,于是開始鼓動英國政府。英國政府先是在1793年派遣馬嘎爾尼,后來為了交涉福州開港,又于1816年派出了阿美士德,但兩次交涉都沒有取得進展。

阿美士德
東印度公司為改善廣州貿易條件多少做出了努力,但擔心傷害中國當局者的感情會使茶葉貿易遭到禁止,所以還是選擇繼續忍耐,在現有的“公行制度”下開展貿易。
中國當局者也意識到茶葉貿易是牽制英國人的最佳手段。因為一旦英國人違背官方意志,官方采取禁止其開展茶葉貿易的手段就可以使他們屈服。
在東印度公司忍受廣州貿易體制期間,蘭開夏地區的棉紗工業在19世紀的30年間實現了由飛梭織布機向水力織布機的轉變,由此帶來了生產力的大幅提升,這使得印度市場已經不能滿足需求,英國還急需打開中國市場。
英國想將中國變成第二個印度。此時,在廣州從事鴉片走私的地方貿易商開始響應這一訴求。
可以說鴉片商是東印度公司的私生子,是鉆廣州貿易體制空子的走私者。他們的貿易遠遠超過了東印度公司,毋寧說,他們充當了東印度公司“扶養人”的重要角色。盡管如此,作為走私商人,他們還是處在一個不光彩的角落。出于這個原因,他們開始與蘭開夏棉紗業者、曼徹斯特商人合作,努力將中國市場從東印度公司的壟斷中解放出來。
就這樣,英國也于1834年(道光十四年)放開中國市場的自由貿易,東印度公司只負責從廣州到倫敦的匯票兌換業務,自由貿易商一下子涌入廣州。
1831年,刨除葡萄牙人、印度人和波斯人,廣州夷館的外國人總數為83人。其中,英國除東印度公司的20人,共有32人,商會5個。1837年,外國人總數達213人,其中英國人158人,商會激增至17個。由此可以窺見自由貿易商紛至沓來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