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文明的歷史(十):東亞的開國作者名: (日)波多野善大編著本章字數: 1196字更新時間: 2022-05-23 10:42:35
白銀之困
雖然廣州和長崎對待外國人和外國文化的方式不同,但這兩個地區的貿易所帶來的白銀大量外流,給中國和日本都造成了困擾。
中國的對外貿易靠出口茶葉和絲綢掙取白銀,日本進口生絲需要支付白銀。起初中國是貿易順差,后來鴉片進口超過茶葉出口,從1826年起變成貿易逆差,白銀開始外流。
日本自1641年(寬永十八年)鎖國以后,對外貿易中使用白銀支付,禁止使用金幣。到了1664年(寬文四年),開始允許在對荷貿易中按照“1兩金幣相當于68匁(日本古代衡量單位,1匁=3.759克)白銀”的兌換比例使用金幣。四年后,白銀支付被禁止,全部改由金幣支付。因此造成金幣大量流出。1685年(貞享二年)恢復“絲割符”制度后,日本限制了貿易額,規定一年間中國船只貿易額不超過白銀6000貫(金10萬兩),荷蘭船只不超過白銀3000貫(金5萬兩)。
接著在1688年(元祿元年),日本規定每年入港的中國船只數量不超過70艘。但是1715年(正德五年),在由新井白石倡導的“正德新例”中又規定:中國船只不超過30艘,貿易額不超過白銀6000貫;荷蘭船只不超過2艘,貿易額不超過白銀2400貫。1790年(寬政二年)進一步改為:中國船只10艘,白銀24700貫;荷蘭船只1艘,白銀700貫。當然,這里的白銀數額并不是指現銀的輸出額,大部分是依靠銅、俵物(指煎海鼠、干鮑、魚翅三種海產品)等出口商品支付,現銀的實際輸出并不多。
大體上以元祿時期為分水嶺,由于中國絲綢價格暴漲,日本對生絲的進口逐漸減少。但中國為了進口銅,多少不得不出口生絲。而另一方面,隨著從中國進口生絲的減少,日本自身的生絲業發展起來。曾以生絲為主體的日本進口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高級絲織品、制作染料的蘇木、印染所需的明礬、漆等商品的進口量增加。日本的絲織品技術雖還比不上中國,但絲織品、棉織品、漆器等手工業的發展卻是有目共睹的。
在因生絲和絲織品進口而苦于白銀外流的日本,國內生絲和絲織品生產逐漸發展起來,這為以后日本的產業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白銀開始外流后,中國經濟出現了很多問題。
在中國,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貨幣為銅錢,即開孔的錢幣。但是,稅金“地丁銀”的額度是以白銀規定的,所以需要將其換算成銅錢繳納。在白銀不斷流入時期,1兩白銀可以兌換700至800文銅錢。白銀開始外流后,1兩白銀可換1200至1600文銅錢。換取1兩白銀所需的銅錢越來越多。曾用800或者900文銅錢就可以繳納1兩地丁銀的農民,現在卻要花費1600文銅錢,這時就出現了交不起或者拖欠的人,影響了17、18世紀之交因平定白蓮教之亂而耗資巨大的清政府的財政收入。
此外,鹽商需先用白銀交納鹽稅,買到鹽后再以銅錢交易將其賣出。因銅錢貶值,經營變得不景氣,鹽稅收入也產生不足。鴉片輸入的增加成為影響清朝政府財政的一大問題。17世紀日本就已經出現的問題,在中國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開始為當局者所重視。
①外國人把廣州城中外國人可活動的區域,即夷館,稱為“canton”。——譯注
②意思分別是:“你想要什么?”“嗯,給我來點食品。”“好久不見。”——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