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十):東亞的開國
- (日)波多野善大編著
- 1348字
- 2022-05-23 10:42:27
佛教與基督教
歐洲世界在民族、語言、宗教、文化各個方面具有很大的共性,而亞洲世界除去有很大共性的水田農耕,民族、語言、宗教、文化雜然紛呈,基本上很難統一。其中,東亞地區在宗教和文化上相對比較共通。
歐洲的共性是因為各國的語言、文化、宗教全部起源于希臘和羅馬。而東亞的共性也是因為各國宗教、文化多是起源于中國或者以中國作為媒介。
在兩者分別具有的共通要素中,對各自區域最具影響力的分別是歐洲的基督教和東亞的佛教。
雖說如此,將東亞的佛教和歐洲的基督教并列是值得商討的。這是因為,歐洲的基督教幾乎影響著歐洲所有人的生活,而東亞的佛教并非如此。
在中國,比起佛教,倒不如說道教的影響力更大,而知識階層、上流階層,也即所謂的讀書人,他們閱讀儒家經典,受儒教的支配更多。這一點在朝鮮和日本也是一樣。
可以說,受到佛教影響最大的國家是日本。在傳入不久后的奈良時代,佛教已與4世紀末的羅馬基督教一樣,成為日本鞏固王朝統治權的國教。但是,佛教在民眾中間普及開來,則是在鐮倉時代凈土宗、凈土真宗、日蓮宗等民眾宗派創立之后。實行閉關鎖國后,由于基督教遭到禁止,民眾被強制要求信仰佛教,所有家庭必須要成為某個寺院的檀家并進行登記。不過,由于江戶時代以武士為首的上流階層的主要學問是儒學,所以對他們而言儒學的影響更大,而佛教則與一般民眾關系密切。但由于儒學所強調的家族倫理也是佛教的教導,因此兩者之間并不矛盾。
總之,對東亞社會產生影響的佛教和儒教發揮了維系并強化東亞家族結構的作用。此外,由于兩者都不是對絕對唯一的超越神的信仰,而是一種哲學,所以兩者并不排斥,可以同時學習。因此,在東亞,只要不威脅政治權力,不損害家族結構,國家對于任何宗教都很寬容。中國的白蓮教徒之亂,日本的“一向一揆”②、島原之亂等,都是由宗教結社引發的政治叛亂,而不是由信仰紛爭引發的。
然而,信仰絕對唯一超越神的基督教對異教就沒那么寬容,它要求個人從精神上全心全靈信仰神。因此,它的信仰者與信奉同為一神教之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之間長期戰亂不斷。不僅如此,在宗教改革時期,基督教新舊兩派之間還上演了裹挾著封建諸侯和國王等的利害關系的激烈的宗教戰爭。但是,將人性從羅馬教會的教條里解放出來的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相輔相成,使歐洲誕生了新的精神,即人類自由思考的精神。
基督教本來就倡導神面前人人平等,這與重視家族式社會身份的儒教和佛教不同。在經歷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洗禮后,這種平等以個人獨立自主的方式實現了。
綜上,在歐洲世界,個人平等、獨立自主、自由思想得到了較早發展;而在東亞,個人從屬于家族,還被囊括到家族秩序擴大的社會身份關系中,在家族內部自不必說,在社會關系中,獨立自由的行為和思考方式也難以培育。
當然,在東亞,中國也曾于明朝末期、日本也曾于戰國及安土桃山時期出現了個人獨立自由的萌芽,但卻未能得到充分發展。究其原因,無非是清朝政府和江戶幕府為了保證自身體制的安全,早早將這種勢頭撲滅在了萌芽狀態。
隨著個人獨立自主和自由思考的迅速發展,歐洲世界不斷擴大,并大大拉開了與東亞各國的差距。
①日本度量衡制的土地面積單位,1段約992平方米。——譯注
②一向起義。日本自室町后期至戰國時代的僧侶教徒起義,一向宗的僧侶及其農民信徒為反抗政治統治者而發起的起義。——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