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十):東亞的開國
- (日)波多野善大編著
- 13字
- 2022-05-23 10:42:27
第二章
歐洲世界的發展與東亞
商業的發展
歐洲比東亞較早有了個人獨立自主和自由思考精神的發展,其前提是以十字軍東征為契機,12世紀以后復活于歐洲的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繁榮。
歐洲商業購入品有東南亞產的胡椒等香料(它們對于以肉食為主的歐洲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中國的絲綢等,特別以前者為主。香料由阿拉伯人經海路運送至紅海或者波斯灣,從那里再經陸路運送至亞歷山大城,與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的意大利商人帶來的毛織品進行交換。中國的絲綢通過所謂的“陸上絲綢之路”,由土耳其人、阿拉伯的商隊運送至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城等地,依然是與毛織物進行交換,到達威尼斯、熱那亞商人手中。
這些東方商品以南德商人為媒介進入北歐,在北海、波羅的海地區銷售。這條歐洲商路同時也是意大利熱那亞、佛羅倫薩或佛蘭德的毛織品,南德的銀、麻織品,北歐的毛皮、木材、魚類等商品的主要銷售路線。14、15世紀是這條商路的繁華鼎盛時期。在這條商路沿途,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奧格斯堡和以北歐呂貝克為首的漢薩同盟城市等商業城市發展起來,它們作為城市國家或自由城市,擁有獨立或自治權。也就是說,屬于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大量獨立國家和自治城市沿著這條商路蓬勃發展。
這些城市是中世紀自由擴大的產物,而它們的誕生也成了自由進一步壯大的溫床。即,從這些城市里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繼而又發展為宗教改革運動,此外還有新大陸和新航路的發現,更是從地理和通商上大大擴展了歐洲世界。
在希臘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地是轉動的球形,宇宙有多個以地球為中心旋轉的球形天體。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進而有人認為,天體不是繞地球轉,地球和其他天體一樣繞著太陽轉。
但是,在由基督教支配的中世紀歐洲,這種天體不借助神力而自轉的希臘宇宙觀被視作無神論而遭到排斥,人們還是回到了“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被水的圓形天井所覆蓋”這種青銅器時代的認知里。即便有人主張天體是轉動的,也是認同地球是中心,其他天體繞著地球轉的“天動說”,而且認為使天體轉動的是天使。此外,他們的地理視野也很狹窄,僅局限在歐洲。
然而,隨著十字軍的東征,這種中世紀歐洲的世界觀和地理視野發生了很大改變。這是因為傳到埃及亞歷山大城和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希臘天文學又復活了。此外,13至14世紀,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基督教徒受到優待,羅馬教廷也與蒙古帝國聯絡,以夾擊占據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地區的伊斯蘭國家——塞爾柱突厥①。通過陸路交通,東西方的使者、商人、傳教士互通往來,東方訊息被帶到歐洲,擴大了歐洲人的地理視野。特別是,曾到元帝國忽必烈的都城旅行過的威尼斯商人之子馬可·波羅的旅行日記,因將日本描寫為黃金和珍珠之國而廣為人知。
這一東西方的交通,在元明政權更替、塞爾柱突厥被奧斯曼土耳其②消滅后就中斷了。但是這一時代宇宙觀的進步以及地理視野的擴大,成為開辟東西方海上通商道路的基礎。曾與哥倫布有書信往來,并促成其大航海計劃的佛羅倫薩的托斯卡內利③所繪制的地圖及其“由歐洲向西航行就能抵達印度”的評估,正是基于這樣的宇宙觀和地理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