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八):明帝國與倭寇
- (日)三田村泰助
- 961字
- 2022-05-23 10:41:07
太祖的政治姿態
以重整世間為志向的太祖(洪武帝)登基為皇帝后施行了一系列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將元朝的蒙古體制全部換成中原王朝的傳統體制。
常常可以見到這么一種意見,認為朱元璋是歷代王朝創始人中最平庸的君主,因為他改革內容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從來就有的東西,一點創造性的成分都沒有。然而,這種意見是對時代一無所知才發出的妄評。
其實呢,元這個時代是一個艱辛的時代。在中國三千年的歷史當中,唯有這個草原出身的王朝完全無視傳統而徹底地貫徹自己的一套統治。此事委實讓人懊惱,因此雖然中國學者熱衷于研究歷史,卻向來對元朝不感興趣。
但是,也有一位學者指出了元朝的革命性,那就是明末碩學黃宗羲。關于中國社會的變化,他曾有總結,在秦是一變,至元為再變。秦始皇此人,儒者將其視為仇敵而惡語相向,但是說到元朝,卻什么言論都沒有。大概連開口都是忌諱的吧?
太祖高揚著復古的理想,全身心應對處理這古今兩大改革中的后一次。所以他的改革有一個特點,即先在政治、經濟、思想等各方面都進行綿密細致的討論,總結出一以貫之的綜合原則,有了原則之后才設計改革方案。造成的結果是,某些部分偏離現實而顯得過于理想化。甚至可以極端地說,明朝的歷史就是太祖建立的理想主義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形走樣,矛盾爆發,進而走向崩潰的過程。
但是,如果我們忽視了元朝的革命性,以及明太祖為了修正元朝之路而做出的綜合性設計,那么我們就抹殺了明太祖的偉大。
這點可說是歷代王朝中獨一無二的特色,是一種偉大智慧的產物。
設計這項工程的,正是太祖起兵以來就輔佐他的無雙謀士李善長,以及劉基和金華學派等智囊團,因而自然綿密細致。不過宣布這些原則并加以推進的人,自不必說,到底還是太祖朱元璋。眾所周知,他追求學問非常認真刻苦。也是在這一時期,他向宋濂請教帝王之學,宋便勸他讀《大學衍義》(南宋朱子學者真德秀所著)。但是,皇帝變成一個半生不熟的知識分子,此事卻是有利有弊。因為政治畢竟是活生生的現實。
雖然明太祖很多地方都模仿漢高祖,但在這點上他們卻完全不同。漢高祖聲稱只要會寫自己的姓名就夠了,是發自內心地鄙薄儒者。但是,到底哪個比較好,卻是不好簡單議論。其中大概也有時代的差別吧。漢高祖采取的是無為之治,順應自然的變化;而明太祖則打造了一個精密無比的框架,試圖克服時代的潮流。結果是兩者都延續了兩百年以上的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