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市民之都蘇州

剛才介紹了“江浙熟,天下足”這句諺語,其實還有一句同樣意思的諺語“蘇常熟,天下足”(載于南宋陸游〔1125—1210年〕《渭南文集》),這也是人們常用的。

所謂蘇常,指的是蘇州和常州,兩地都是江南三角洲地區的中心。

據說,早自唐代開始,全國所納的稅糧就有九成來自江南,而江南地區稅糧又有九成是由長江三角洲地帶負擔的。若僅看這一三角洲地區更會發現,其中高達九成稅糧是由蘇州、常州、松江、嘉興、湖州五府負擔的。在此當中,蘇州一地就繳納了天下稅糧的十分之一,這真是可怕的沉重稅負。不過,這也說明蘇州擁有足可承受重負的生產力。蘇州就是這樣冠絕天下的糧倉。

而且,蘇州還以絹織品聞名于世。

蘇州經由大運河而南通杭州,北連鎮江,又得長江舟楫之便,所以這里不僅是生產重地,同時也是交通咽喉。其繁榮自宋代以來就屢被贊頌,人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指的就是蘇州和杭州,蘇州與南宋的國都一起,被稱為地上的天堂。

元代北方的大都會是真定。但是據到此游覽的江南人所言,真定的人口還不到蘇州的十分之一。

蘇州是商人的城市,這片土地上就是商人說了算,這點和日本的大阪非常相似。蘇州城內住著許多大小富豪,這里便舉個例子吧:

元末明初之時有一位叫沈萬三的傳說中的富豪,其財富天下第一。據說明太祖營造新都應天府(后來的南京)的時候,沈萬三獨力修建了應天府三分之一的城墻,從洪武門一直修到了水西門。此外還傳說,他申請向太祖獻金,太祖說自己有百萬大軍,他回答說可以一軍給金一兩,于是太祖深惡其財力,欲除之而后快。故事自然是越大越有趣,這已經變成了傳說,不免有夸張的成分,不一定能當真。但是面對著開國豪杰,沈萬三竟然一步也未退,他的這種心氣備受人們喜愛。另一方面,這個故事也反映出蘇州人身上有一種決不屈從于傳統權力的商人氣質。

那么,沈萬三的財富是來自何處呢?據說他最初是由小地主起家的。而到了萬三兒子這代,其家族擁有的土地已達到了數千頃(一頃為百畝)。而且他們的田租甚高,每一畝榨取九斗三升。蘇州的田租沉重,據說就是從沈家開始的。總之,沈家收取的年貢米據推測有三四十萬石,或者是五六十萬石,這收入已經達到日本封建大名的級別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沈家還從事國外貿易。記錄顯示沈家還曾經營景德鎮的陶瓷,至于蘇州的絹織物想必就更不用說了吧。

由此來看,很明顯沈家是通過經營土地并參與國際貿易而發展起來的。由沈家的例子類推,蘇州的其他富豪應該也是憑同一手段置產興業的吧。

另外,常熟以北的福山港有曹氏,其所收年貢米多達三十六萬石。常熟則有徐氏,其財力號稱常熟第一。兩人都是僅遜于沈氏的大富豪。

可見在蘇州、常熟,有很多可與日本大名相比肩的大富豪。

而他們過著紙醉金迷、極度奢華的生活。

另一方面,蘇州并不是一個新興城市,早在春秋時代它就是吳國的國都,自身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但是在此后很長時間內,蘇州都不再是政治城市。而正因如此,蘇州才發展出了獨特的市民文化。元代,蘇州的富豪們憑借著其雄厚的財力成了傳統文化的支持者。

沈氏對書畫古董的收藏很有名,常熟徐氏也與詩人楊維楨、元末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文人陳基等人交好,極力厚待他們。

楊維楨像

因此,蘇州文運興隆,學者和藝術家云集。那里有著一種不獻媚政治和權力,即所謂反權力的傳統。這不禁讓人想起日本的大阪市民,他們也創造出了浪花文化。明太祖對蘇州百般厭惡的原因也正在于此。蘇州是如何經受住種種考驗,如何保住傳統并延續繁榮的,我們之后還會再次提到。

總而言之,福建的海運、江浙的生產力及其商業氣質,往往帶有濃厚的國際性,他們與倭寇的結合也是根源于此,這是我們必須強調的一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错那县| 长垣县| 铜梁县| 启东市| 黄平县| 鹿泉市| 绥滨县| 平原县| 麻栗坡县| 运城市| 敖汉旗| 长沙市| 习水县| 宁强县| 张家川| 沈阳市| 灌云县| 武邑县| 南投市| 夏河县| 新竹市| 天祝| 大英县| 通江县| 竹溪县| 浦县| 渑池县| 襄汾县| 福泉市| 吕梁市| 崇左市| 霸州市| 汝南县| 东城区| 茌平县| 浦北县| 杂多县| 吴桥县| 抚远县| 淮滨县| 苏尼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