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愛情再流浪:三毛傳
- 朱云喬
- 2513字
- 2022-05-25 22:01:08
1 一生不舍愛與自由
于滾滾紅塵中,她踏遍了萬水千山,用一生寫下關于愛與自由的璀璨故事——她就是追夢人三毛。
遠望三毛,她是爽朗美麗的,是自由灑脫的。可她最終灑脫地走出了時間,在生命的盡頭,留給人們一個巨大的謎團。
既然深愛這個世界,她為什么要決絕地離開?愛著她的人們都在尋找答案。
當時間的鏡頭鎖定在1991年1月2日時,我們可以看到憔悴的三毛,住進了臺北榮民總醫院。體弱的她之前也曾多次進過醫院,但身體上一直并沒有太嚴重的問題。這一次住院,是因為子宮內膜肥厚影響了內分泌,經過簡單的治療很快就可以出院。
在醫院里,母親一如往常地陪伴照料著她。1月3日,醫生為三毛做了手術,手術很成功,僅僅用了十分鐘。術后醫生囑咐三毛,只要正常吃藥,內分泌問題很快就會得到改善,觀察兩日就可以出院回家休養。
在麻醉藥效消失后,三毛醒了,讓母親幫她梳洗一下。母親欣然應允,一邊幫她梳洗,一邊同她聊天。一切一如往常,沒有任何不安的征兆。后來三毛吃了些東西,告訴父母自己狀態很好,就讓他們回去了。但沒有人想到,一個尋常的告別,卻埋下了悲傷的伏筆。
當天晚上醫院值班的護士去查房時,三毛所在病房的燈還亮著。她告訴護士自己的睡眠不好,希望夜間不要被打擾。而就在那個夜里,她做出了生命的選擇,安靜地走向了“另一個世界”。
第二日清晨,人們匆匆開始新一天的忙碌生活。醫院的清潔工打開了三毛所在病房的門,準備打掃房間。她走進衛生間的時候,看到了驚恐的一幕——三毛在浴室自縊了。
醫院當即報警,最終法醫給出了結論:三毛死于自殺。但同時警方也給出了另一個令人難過的信息,三毛所在病房的衛生間內馬桶上方是有扶手的,如果她還有一點求生欲望,便可以把住扶手來保命。遺憾的是,她并沒有這么做。她走得決絕,對于人生仿佛沒有半點留戀。這一年的三毛只有48歲,還有大把的時光可以享受人間的美好。
三毛平靜而灑脫地離開了,讓眾人震驚、心痛……
關于三毛的自殺,她的家人其實都有過心理準備。他們是離三毛最近的人,更知道三毛心底的寂寞和悲傷。而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們還是覺得太突然了。
三毛的母親繆進蘭身患癌癥近六年,聽到女兒的死訊后幾乎昏厥。從醫院回到家后,她悲痛萬分,閉門不出,一遍遍地默數著關于三毛的回憶,可再珍貴的曾經也填不平眼前的痛苦。
三毛的姐姐陳田心曾說道:“關于她的自殺,我們都知道她可能有這一天,但不是那個時候。她其實是個相當注重整齊、漂亮的人,從不愿意以睡衣示人,連在家看她穿睡衣的時間都不多,怎么會穿著睡衣離世?”
的確,三毛是個很愛漂亮的人,穿衣打扮都很時髦。她愛穿波希米亞長裙,冬天配高筒靴,夏天配涼鞋,一頭印第安女孩式的烏黑長發,扎著兩個麻花辮。她是憂郁的,但也是瀟灑熱烈的。她曾經那么熱烈地愛著這個世界,即使在遙遠的沙漠里,也在盡情地綻放著自己的生命之花。
更令人驚訝的是,就在三毛去臺北榮民總醫院的數日前,她還購置了新的沙發放在閣樓,把自己的房間精心布置了一番,整理得十分干凈,看上去一塵不染。可她偏偏選擇在這樣的時間離開,還穿著睡衣,以自縊這種極為痛苦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她是厭倦了這個世界,還是真的想開了,解脫了,也就不在乎了?三毛沒有留下任何答案。
也許在她心中,懂她的人,無須言語自然會懂她;不懂她的人,又何必在乎?她甚至沒有留下一封遺書。也許,該說的,該做的,她在今生都說夠了,也做完了。正如她曾表達過的,自己已經擁有異常豐富的人生。
死亡并不值得歌頌,活著的人需要接受現實。對于三毛的往生,父親陳嗣慶沉思過后有了新的見解,他形容道:“就好比我和三毛搭飛機到美國,她的票買到夏威夷,我的票買到華盛頓。夏威夷到了,她先下飛機,而我繼續坐到華盛頓。我們不再一起飛,可是我心里有她,她心里有我。”一段比喻,有內心哀傷的釋懷,也有綿長深厚的思念。
當天下午,三毛自殺的消息像一記驚雷,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上炸開了鍋。一時間,很多媒體都在探究三毛是因何入院,又為什么會在手術成功后自殺。而就在三毛自殺半個月前,她編寫劇本的電影《滾滾紅塵》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毛很看重《滾滾紅塵》這部作品,她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這確實是一部好戲。古人說,曲高和寡。我們希望這部戲能有一個飛躍:曲高和眾,既叫好又叫座。”這也許是她對這個世界最后的熱切期望。
的確,這部電影作品獲得了金馬獎導演、劇情、女主角、女配角、攝影、音樂、美術設計和造型設計等八個獎項。演員林青霞憑此部影片獲得了她人生中第一個金馬獎,導演嚴浩憑此部影片達到了事業巔峰。可諷刺的是,唯獨三毛僅以編劇獎入圍,并未獲獎。
大家的狂歡映襯了她的寂寞和失落,在平靜中,她似乎感受到了一種虛無。一場空前華麗的頒獎盛會過后,三毛孤獨地在醫院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給了人們無盡的悲傷和懷想。
難以接受三毛離去的不只是三毛的家人,還有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千千萬萬同她素未謀面的讀者。許多愛她的讀者,為她燃起了蠟燭。廣播里反復地播放著三毛生前所寫的專輯《回聲》,齊豫用清朗的聲音吟唱著一段美好的心事。那時的三毛對世界心存熱望,充滿了愛與期待,正像歌曲《七點鐘》所唱,“今生就是那么地開始的,走過操場的青草地,走到你的面前,不能說一句話,拿起鋼筆,在你的掌心寫下七個數字,點一個頭,然后狂奔而去……”
在那個轟轟烈烈追求愛與浪漫的年代,三毛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今生從愛開始,為愛狂奔。所以她在愛的長河里兜兜轉轉后選擇了荷西,和摯愛的大胡子一起奔向撒哈拉,在荒漠的細水流年里寫下燦爛的愛。就算這份愛最終帶來的是最深的痛,但那是她真實活過的人生,血肉豐滿。
在人人向往自由的時代,三毛活成了許多人的期待。她成了一個探險家,打破牽絆,追逐夢想,用腳步丈量世界。她把走過的路和人生的精彩片段,打磨成了美麗的文字,把她最珍貴的東西留給了讀者,留給了世界。最終,她走出了時間,走向了更遠的遠方。愛與自由,成為她一生的執念。
老去的故事也是有溫度的,離開也并不意味著消失,因為有人記得,有人牽掛,有人想念……雖然三毛離開了這個世界,但她的名字時至今日仍裹挾著溫度。縱然她悲壯地選擇了離開,但在人們心中,她永遠是高舉著愛與自由旗幟的灑脫女子,在時間的荒野里絢爛地綻放,高歌著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