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語文書:讀書與旅行
- 葉開主編
- 2256字
- 2022-05-25 22:14:59
我的讀書經驗
蔡元培
作者簡介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字鶴卿,號孑民。生于浙江紹興府山陰縣,1884年考取秀才,1885年設館教書。青年時期,連續中舉人、取進士、點翰林、授編修。1898年,棄官從教,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組織中國教育會并任會長,1904年組織光復會,1905年參加同盟會,1907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研讀哲學、心理學、美術史等。1911年武昌起義后回國,1912年1月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后因不滿袁世凱的專制而辭職,再赴德、法等國學習和考察。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并確立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思想,廣納人才,聘請陳獨秀、胡適之等人為北大教授,一時人才薈萃,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搖籃。蔡元培先生曾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檢察院院長,代理司法部長等職,1928年辭去各行政職務,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先生不僅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還是一名有成就的學者,《中國倫理學史》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另有《孑民自述》《石頭記索隱》《蔡元培文集》出版。
我自十余歲起,就開始讀書,讀到現在,將滿六十年了,中間除大病或其他特別原因外,幾乎沒有一日不讀點書的,然而我也沒有什么成就,這是讀書不得法的緣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寫出來,可以為前車之鑒。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專心。我初讀書的時候,讀的都是舊書,不外乎考據、詞章兩類。我的嗜好,在考據方面,是偏于詁訓及哲理的,對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煩的;在詞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對于駢文及詩詞,是不大熱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為恥,種種都讀,并且算學書也讀,醫學書也讀,都沒有讀通。所以我曾經想編一部說文聲系義證,又想編一本公羊春秋大義,都沒有成書。所為文辭,不但駢文詩詞,沒有一首可存的,就是散文也太平凡了。到了四十歲以后我始學德文,后來又學法文,我都沒有好好兒做那記生字、練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剝的看書,所以至今不能寫一篇合格的文章,做一回短期的演說。在德國進大學聽講以后,哲學史、文學史、文明史、心理學、美學、美術史、民族學,統統去聽,那時候,這幾類的參考書,也就亂讀起來了。后來雖勉自收縮,以美學與美術史為主,輔以民族學;然而這類的書終不能割愛,所以想譯一本美學,想編一部比較的民族學,也都沒有成書。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勤筆。我的讀書,本來抱一種利己主義,就是書里面的短處,我不大去搜尋它,我只注意于我所認為有用的或可愛的材料。這本來不算壞。但是我的壞處,就是我雖讀的時候注意于這幾點,但往往為速讀起見,無暇把這幾點摘抄出來,或在書上做一點特別的記號。若是有時候想起來,除了德文書檢目特詳,尚易檢尋外,其他的書,幾乎不容易尋到了。我國現在有人編“索引”“引得”等,又專門的辭典,也逐漸增加,尋檢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點,普通的檢目,斷不能如自己記的方便。我嘗見胡適之先生有一個時期,出門常常攜一兩本線裝書,在舟車上,或其他忙里偷閑時翻閱,見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鉛筆作記號。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續。我記得有一部筆記,說王漁洋讀書時,遇到新雋的典故或詞句,就用紙條抄出,貼在書齋壁上,時時覽讀,熟了就揭去,換上新得的。所以他記得很多。這雖是文學上的把戲,但科學上何嘗不可以仿作呢?我因為從來懶得動筆,所以沒有成就。
我的讀書的短處,我已經經驗了許多的不方便,特地寫出來,望讀者鑒于我的短處,第一能專心,第二能勤筆,這一定有許多成效。
導讀
不能專心、不能勤筆為讀書之短處
我們之前讀了胡適、梁啟超、夏丏尊三位先生關于讀書的演講,知道了這些前輩大師們各有不同的讀書方法,但核心大多是相同的。而且,這些有效的方法都是他們從自己的閱讀和寫作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蔡元培先生在這里卻出了奇招,說自己讀書將滿六十年,確實讀了很多書,然而不是一個好讀書人。這個說法,我們一眼看見,會有些怪怪的感覺,蔡元培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教育家、政治家、革命家,他都說自己不怎么會讀書,那我們呢?我們怎么辦?
所以,這個講話方式,可以說是很特別的。
雖然蔡元培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革命家,但本質上還是一個讀書人。就讀書這個問題,他總結說,自己之所以“沒有什么成就”,是因為讀書不得法。這不得法在兩方面:第一是“不專心”,喜歡廣泛閱讀,見什么都喜歡,連“算學”都喜歡讀,因而無法在某一個專題上深入閱讀;第二是“不能勤筆”,這里的“勤筆”不僅指寫文章,還包括動手摘抄、做筆記——在需要摘抄、做筆記、寫作時,并沒有很勤快,因此積累效果不佳。他還舉了王漁洋的例子和胡適先生的例子,來表明“勤筆”的重要性。這其實也可以反過來說,要做一個好的讀書人,就要專心和勤動筆。
蔡元培先生曾考中過進士,點過翰林,是正宗的讀書人。青年時做過校讀書稿的工作,這也讓他打下了很扎實的基礎。在那個激變時代,蔡元培先生處于思想者中的前列,歷經時代變遷,興衰之際,處在大浪潮頭,是引領時代前行的關鍵人物之一。而且,他還兩度遠赴歐洲,在德國和法國進修,成年之后勤力學習德語、法文,開闊眼界,對中外文化進行對比研究。他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旁聽期間,還編寫了開創性的專著《中國倫理學史》。另外他還撰寫了《石頭記索隱》,是現代紅學研究中索隱派的重要代表。
蔡元培先生作為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觀點都有超前的意識。如“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這里強調的“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至今都是需要重視的。
思考
閱讀的“專心”到底體現在哪里?
延伸閱讀
蔡元培《蔡元培自述》《妖怪學》(蔡元培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