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午門與太和門
紫禁之名來源于紫微星座,在我國古代,紫微星被認為是帝座,而皇宮又是禁區,所以稱帝王宮殿為紫禁城。而其他別墅性的皇宮御苑稱為離宮。千門萬戶的宮殿,約近萬間的紫禁城,是三重城墻包圍之下的“城中之城”,外觀上十分規正,完全是正式城墻建筑。大城磚、清水墻,上面有女兒墻垛口。紫禁城南北長960米,東西長753米,由地面到女兒墻高10米,底寬8.62米,上寬6.66米,其收分較小。所謂女兒墻,又名宇墻,即城上加砌的矮墻。全城面積是72萬平方米,約1087市畝,相當一個中小縣城,豪華富麗卻達極點。首先城墻全系磨磚對縫細砌,瓦工術語為五扒皮磚就是五面砍磨。四個角樓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獨特形式建筑。城墻四周繞以護城河,用條石砌岸稱筒子河。波光城影,莊嚴之中給人以玲瓏剔透之感。這是中國古代“城”的最高建筑形式,而這座城只住一戶人家——皇帝。
紫禁城有四個城門,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午門是正門,位置在紫禁城南面城墻的正中。北面的玄武門位置在紫禁城北面城墻的正中。南北兩門在一條直線上,與紫禁城外門端門、皇城正門天安門、京城正門正陽門、南外城正門永定門都是正對著,都位于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午門的奇特之處正面開三個門洞,左右建兩翼式城墻,當中即闕的空間是指午門外廣場。雙觀城墻上建聯檐通脊廊廡,南北兩端各建崇樓一座,為闕上兩觀,又與午門正樓合為五座,因而俗稱五鳳樓。兩觀的北端東西相向各開一個隨墻的門洞,東觀下的洞口名左掖門,西觀下的洞口為右掖門。進掖門洞口折而北轉出口處,與午門正面三個門洞出口處平行。所以午門的門洞從正面看是三個洞口,從后面出口看是五個門洞。這樣處理是由于有東西兩觀城墻,不能像承天門和端門那樣,在正面開辟五個平行門洞口,而用左右掖門補足。這樣既達到五個洞口,又在使用上符合等級制度上的要求。在外觀上顯示靈活而不呆板,整個午門城臺又如一個U字形。古時宮門前樹兩觀以標表宮門。登其上可觀人臣將朝至此,則思其所闕[1]。另古代還有在墓前立兩石,如華表亦名闕,其意與門前之闕同。所謂天闕,就是皇宮大門之意。
午門門樓高達35米,其建筑面積為6583平方米。從古代建筑角度看,午門城闕是唐宋以來皇宮正門形式的延續,兩翼合抱,是出自防御更加嚴密的需要;而從設計上看,是為了突出皇宮的尊嚴。進承天門以后,又經一道端門、夾道兩旁是較低的朝房,到午門前再出現一個豁然開朗的空間。此闕形成三面包圍的封閉性的廣場,顯得城樓格外莊嚴和高大,門禁也更加森嚴。這是作為皇宮的正門要比其他城門顯出更為高貴和尊嚴的氣勢。

▲午門
雄偉的午門城樓和兩觀樓上的廊廡亭閣是一組完整的建筑群。四座亭閣式崇樓各有一個鎦金的金頂,因此午門又帶有華貴氣息。它是皇宮千門萬戶中第一個“高峰”,名義上是正門,實際上并不是專為出入而設,而是兼有朝堂的作用,所以也叫午朝門。按照封建王朝的規制,每年冬至,皇帝要在午門向全國頒發新歷書,叫做“授時”。午門前有兩座石亭,一邊放日晷,一邊放銅制的量具——嘉量。這兩種器物,一種代表時間,一種代表計量法制。這是人類從事生產和生活不能缺少的兩種計量工具。形成國家以后,這些便成了代表皇權的建筑陳設:日晷表示向人民授時,嘉量表示向全國頒布的度量衡。
午門前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舉行“獻俘”儀式的場所,明清兩代自不例外。從歷史上看封建社會后期,無論是“盛明”,還是清代乾嘉盛世,農民起義及少數民族的反抗,一直是此伏彼起。反動的封建統治階級在鎮壓和殺戮農民(或少數民族)之后,總要把一部分俘虜押解到北京舉行“獻俘”儀式。把俘虜從前門經千步廊、承天門、端門解至午門,沿路禁軍森嚴,充分發揮了這一系列建筑物所顯示的凜然至尊的威懾功能。皇帝在午門城樓設“御座”,親臨審視并親自發落,一面展示“天威”,一面是鷹犬報功。皇帝經常對俘虜使用極毒的一手,赦免后讓這些戰俘或族屬在北京劃地定居,在皇帝近旁的籠牢下,他們世世代代再也不能回原籍去“犯上作亂”。據傳北京有不少以少數民族命名的地方,如魏(維)公村、苗子營、回子營、達智(韃子)營等,就是這樣形成的。北京少數民族的成分較其他一些大城市為多,就是因為有過這么一段段的血淚史。

▲日晷

▲嘉量
明代還在午門前舉行一種特殊的刑罰——廷杖,這是專為對付冒犯皇帝的臣子而施。《明史·刑法志》記:“廷杖令錦衣衛行之。”午門前東西兩側設有錦衣衛直房,凡大臣有違背皇帝意愿(即忤旨),即令錦衣衛當場逮捕,并在午門前行刑拷打,然后下“詔獄”等候處決。一般廷杖之后十之八九會被當場打死。明正德帝朱厚照是一個極為昏庸荒淫的皇帝,他的貼身太監是劉瑾,也是他的特務機關——司禮監的頭子,兼提調東廠。劉瑾經常假借朱厚照的命令,廷杖異己,最后劉瑾也被拿問,拏列午門前御道東跪,被洗剝反接(即剝光衣服,倒剪雙臂捆綁),二當駕官揪其腦發,一棍插背挺直,復有一闊皮條套其雙膝扣住,五棍一換。午門前的廷杖大致如此。劉瑾廷杖后遭處決,他生前勒索搜刮來的大量財產——黃金、白銀百萬兩以上,以及不計其數的財寶,統統歸朱厚照所有了。
紫禁城的東西兩門——東華門和西華門并不是處在城的中段,而是偏南。這種安排是由于宮殿建筑布局上的要求。紫禁城里的宮廷分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所謂外朝就是三大殿,內廷則為三宮和妃子居住的東西六宮的區域。宮殿布局愈近內廷愈嚴密。如果把東西兩門開辟在城墻正中,那就會處在內廷心臟地帶,同時又出于外朝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宮廷處理日常政務多的地方。午門只有舉行大典才開啟,平日官員出入多走東華門,西華門直通西苑,是內監司事人員經常出入的地方。因此形成東華、西華兩門和午門接近的局面。
午門之后出現一個廣場式的庭院,面積約2~3萬平方米,當中橫亙一道內金水河,由西蜿蜒而東,整個河道由玉石欄桿圍護。當中有五道玉石雕砌的石橋,河流彎曲形如玉帶,因而又名玉帶河。設計這樣大的一個庭院,又開挖這樣一道內金水河,從建筑角度來看是大闔大開的手法,是在到達金鑾寶殿之前的一種渲染。河道使午門和奉天門(明嘉靖朝改皇極門,清代改為太和門)起了隔斷作用,而內金水橋又成為紐帶把它們聯系起來。奉天門是奉天殿的大門,如果離午門太近,那就會被這一座高大的建筑群所壓制,而有損它的獨立性。于是設計了一個大型的庭院并加一道彎形河道使之隔開,以突出奉天門的地位,而五座石橋又成為它的前奏和紐帶。奉天門雖比午門低,但通過河與橋的襯托、渲染,反而增加了氣魄。
太和門是一座崇基的殿座。面闊七間、橫廣58.82米、縱深30.43米,是紫禁城內最晚重建的建筑(清末1885年遭雷火焚毀,光緒大婚后重建)。一般說來,皇宮里的正門都不是專為出入而設,這個奉天門也稱作大朝門,是作為殿堂使用的設朝之所。所謂“御門聽政”就在這里舉行。門前的建筑以及裝飾物也較突出。最引人注目的是臺基下的一對色澤斑斕的銅獅。高大身驅踞坐在漢白玉臺座上,造型威武優美,給大朝門增加了壯麗嚴肅的氣氛。門左還有一座小石亭,據說在頒發詔書時,先將詔書放在亭內,所以又稱詔書亭。門右有一石匣,在《郎潛紀聞》中記載里面裝有五谷、紅線、金銀元寶之類。有的記載說它和宮殿正脊所放置的“寶匣”同類,屬于“厭勝”之物(即鎮物)。如果把“詔書亭”和盛金銀五谷的石匣對比,倒反映出封建皇朝對勞動人民的一取一予,給予百姓的是發號施令;取于百姓的則是錢糧布帛。所謂“御門聽政”無非是統治階級向全國宣示至高無上的權威而已。

▲內金水河
清代早期時在此聽政,是將臣下所上的奏折,閱臣擬出的兩三種批示,皇帝在閱看時未能作出同意或決定用其中某一條的情況下,定期在朝門御門聽政時做最后決定。
奉天門前庭院東西都有對稱的廊廡。東廊辟一門叫左順門(后改會極門,清代改名熙和門);西廊辟一門叫右順門(后改歸極門,清代改名協和門)。這兩座門都通東華、西華兩門。此外,和奉天門平行的還有兩座角門,都通奉天殿庭院。(東角門后改弘政門,清代改名昭德;西角門后改名宣治,清代改名貞度)。據明代所繪宮殿圖,奉天門左右原是斜廊式建筑,外觀玲瓏華麗,與玉帶河相互交映,宛如一幅用界線畫法所繪制的仙橋樓閣的畫卷。現在的奉天門左右卻是奉天殿南廡的后檐磚墻。比起明代建筑顯得森嚴呆板。這種形狀是清初所變革,由于清朝是滿族上層統治集團所建,當時民族矛盾尖銳,所以在皇宮中加強防御性措施,使原來的開敞式廊廡變成封閉式磚墻了。
[1]見《古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