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外朝宮殿主要建筑是三大殿,位置在太和門之內三萬多平方米的大庭院里。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是最初的名稱,明中葉改為皇極、中極和建極殿,而清代改為太和、中和、保和殿至今。三殿自成一組,為敘述方便,就以今名稱謂。第一座建筑叫太和殿。三殿前后排列在一個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工”字形的臺基上。每層龍墀邊緣都繞以白玉石欄板望柱上,還雕有精美的龍云圖案。臺心高8.12米、邊緣高7.12米,總面積2.5萬平方米。從奉天門北望這座重疊起伏、玲瓏秀麗的三臺,像是白玉砌的山巒。伸出臺面石雕龍頭嘴當中有圓孔與欄板下鑿出小洞口相通,是2.5萬平方米三臺的排水孔道。它將三臺在雨季的雨水除從龍墀階臺流下外,都是通過這些龍頭和小洞分散流去排泄到地面。在大雨之季,從遠處展望水由龍頭流出,大雨如白練,小雨如冰柱。千龍噴水,蔚為壯觀。三臺上的欄板望柱石雕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實用功能。我們無不為這一浩大工程和華美石雕而驚嘆。

太和殿是封建王朝的金鑾殿,皇帝坐朝的殿堂。明初取名奉天是根據儒家的天命論,說成皇帝是奉天之命來統治人民的,所以稱為天子。因而古代有所謂傳國璽作為代表上天執行統治萬民的印信,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明代中葉嘉靖朝重建時改名皇極殿,其意是皇建無極永遠統治的愿望。17世紀清代改名太和殿,其意又是萬年和順,所謂國泰民安。

太和殿最早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個月后因雷擊而焚毀。在整個明代重建有兩次,耗盡天下財力民力。現在太和殿是17世紀清康熙年重建的。它是宮殿中等級最高的四大坡廡殿頂。由地平至屋脊高35.05米,橫廣63.96米,面寬九間,左右各有一夾室,外面不設門。進深五間,深37.2米,殿內凈面積3380平方米。天花板下凈高14.4米。按四柱之中空間為一間計算,共由五十五間組成的大殿堂,由七十二根柱子支撐。開間正中是六根金井柱支托藻井,柱身瀝粉貼金云龍,其余殿柱俱涂朱紅油漆。柱高由地面至天花梁14.4米。殿內正中有一個約二米高的地平臺座,上面設置雕龍寶座,兩旁有蟠龍金柱,天花板上藻井倒垂金龍戲珠,照耀著寶座。

▲太和殿內景

▲建在高8米多的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工”字形的臺基上的三大殿

▲太和殿

從建筑設計上看,其他建筑如廊廡樓閣都匍伏在它周圍。長長的甬道,遼闊的庭院,再經太和門前一系列建筑的渲染和三臺的襯托,使三殿成為整個皇宮的巔峰。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征,因而這個殿堂主要是舉行大朝會時用。例如新皇帝“登基”(即位)、向全國頒布政令和詔書,皇帝的生日和新年元旦在此接受朝臣的祝賀,以及每年的冬至節也在此坐朝。由于這個節日(即冬至節)封建皇帝要以天子名義向天祭告,在國城門外有象征天的建筑叫天壇,去天壇前先在這里舉行儀式。太和殿是象征封建政權的上層建筑,是實施封建政權的工具。雖只有每年固定的數次慶典而已,使用率是很低的,但慶典之際卻異乎尋常的隆重鋪張。譬如祭天壇,參加人員要達萬人以上。從太和殿排列的儀杖直至天安門外。至天壇沿途警蹕羽林軍又排列若干。又如在太和殿受賀時,庭院中陳設鹵簿和范金鑄的官員品級山圖,文武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品級次序排列成行,面向殿座跪拜及行三跪九叩禮。一般只有王公、閣相才能在三臺上,其他官員只能在庭院,低級官員則在太和門外。朝拜時殿廊下設中和韶樂,大朝門設丹陛大樂,太和殿露臺上還固定設有日晷、嘉量。日晷是測日影的儀器,制定歷書頒發天下,名為授時;嘉量是用它制訂度量衡以頒發天下,象征立法。象征長壽的銅龜、銅鶴,在龜、鶴空腹中點燃香檀木,由口中噴出裊裊香煙,彌漫宮廷。在舉行典禮時金鐘、玉磬齊鳴。從8米多高的三重臺階下仰視高35米的大殿,充分體現空間高低對比及建筑藝術的恢宏。這一切都是用來襯托皇帝之尊。

▲三臺

▲垂脊獸

太和殿重檐廡殿,上檐用九跴斗拱,下檐用七跴斗拱。屋面鋪二樣黃色琉璃瓦,體制最尊、構件最大。按琉璃瓦件在清代分為十等,術語稱為“十樣”。一樣無編號,十樣有編號而無實物,因而最大的從二樣開始九樣結尾。曾在琉璃窯老賬簿上有“上吻”一名,體積大于二樣但未見實物。太和殿正脊兩端安裝的二樣吻,其高度3.4米、重量3650公斤,總計16件組成,緊緊吻住正脊,其名正吻,又稱龍吻。在垂脊岔脊下部的筒瓦,則安有塑造成立體形象的琉璃人物和飛禽走獸,等級高的殿脊可排列十一種。太和殿垂脊安裝的走獸瓦件總數為十一是最多的。它的排列次序是前端為仙人騎鳳,往上為一龍、二鳳、三獅子、四天馬、五海馬、六狻猊、七押魚、八獬豸、九斗牛、十行什。從仙人騎鳳到行什總數十一。這些瓦件是沿襲宋代儐伽的遺制,明清只稍有變化而已。

從建筑角度看,龍吻和飛禽走獸等都是從實用中產生的,在正脊和垂脊交接處是整個屋頂互相聯系的錯綜環節,為保護這一部位不致遭受雨水侵蝕和松散脫裂,便用陶制構件籠罩,并使之銜接穩定,于是出現了“吻”。垂脊坡度較大為防止瓦件滑落和脫裂,須將下端脊瓦釘在脊梁上固定住。長釘上面罩以陶制器件就不致因雨水侵蝕而造成滲漏了。古代哲匠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結合實際創造出各種水獸飛禽等藝術形象,于是逐漸形成“龍吻”以及各種脊獸,成為建筑藝術品。但封建統治者卻從勞動人民手中霸占壟斷了藝術創造,使它成為封建統治者的獨享物品,而且在吻獸脊的形狀、數目、大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同時對建筑物的開間、尺寸、結構以及形狀、磚瓦種類、臺基高低等等,都按封建社會的等級而有所區別。太和殿的十一個脊獸是最多的數目,也是最大的尺寸,這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等級制的具體表現。

這些裝飾性的屋頂覆件都是麟類、羽毛類和獸類,而且又是自古以來傳說中的稀有動物。帝王宮殿用這些傳說中的動物形象,塑造成立體的琉璃瓦件,好像是拱衛著宮殿。皇帝自稱“真命天子”,并稱天下一統,奄有四海珍禽異獸齊集來朝。如傳說中龍為麟蟲之長,形體能長短變化。古書《易經》有“飛龍在天”的話,象征最高統治者。其后封建王朝各代均以龍為至尊。在帝王宮殿上則以龍的圖案為主題。明清兩代統治者對于這些琉璃塑造的珍奇神靈視為至尊。尤為龍吻,一吻制成,在安裝之前要派品級至高的大臣趕赴窯廠迎接,在安裝時還要焚香,行跪拜儀式。再查有關書籍還有如下記載:

獅:秉心其靈忠直之獸。獅子怒則威在齒、喜則威在尾。每吼百獸辟易。佛家以獅護法。

龍:《易經》飛龍在天,龍未飛上天為蟠龍。鱗蟲之長。

鳳:鳳為飛禽之首,人視之為神鳥。古語“有鳳來儀”之語以象征祥瑞。

麟:仁獸,傳說在古代盛世出現。

天馬、海馬、狻猊:或稱龍種,或稱忠直勇獸。

猴:壽八百。

鶴:羽族之長,仙人之驥。

獬豸:《異物志》:忠直之獸(御史補服),見人斗則以角觸不直者,聞人爭則以口咬不正者。

太和殿最早建于明永樂十八年,間數是橫九縱五,是根據古書說九五為尊。九為陽數最大,超過九便須循環進位從零開始。因而太和殿是九間大殿。宮殿門釘以九數為一行,橫豎積累九個九總數為八十一。不但如此,凡最大最莊嚴的建筑大都采用九的數字。如天壇園丘壇石砌,按九個方向分別砌成一至九塊漢白玉石。于是封建統治者連這個數字也壟斷了。九五之尊也是皇帝之稱。

現在我們看到的太和殿東西兩側各有半間夾室,這是由平廊改建成的。明代奉天殿的東西兩山都是平廊,由三臺上的斜廊連接東西廊廡,造型玲瓏。在明代內閣檔案中遺留下來的《皇城衙署圖》皇宮部分,猶能清晰看到繪有斜廊。到了清代康熙朝初年斜廊尚在。根據清代內閣黃冊檔簿,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維修工程冊中也還記載修繕太和殿、保和殿平廊、斜廊,由此可知明朝一代和清初三大殿都是開敞式,兩山都是平廊連接斜廊。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燒。據清康熙朝工部營繕司郎中江藻所著《太和殿紀事》中記,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才開始重建,至三十六年(1697年)完工。紀事中仍記太和殿為九間。紀事一書附有太和殿圖,看兩側還有平廊,只是斜廊部分改為紅墻了。至于平廊在什么時候改變夾室的,尚沒有發現明確記載。夾室之名最早見于《清宮史》。這部書初修于乾隆朝,續修于嘉慶朝。那么,夾室的出現若不在康熙三十六年重建時增改,則是在雍正、乾隆兩朝所建有。夾室則兩旁各有山墻。這樣改建估計是為了消防。明代幾次大火都是三殿及東西廊廡同時俱燼。

1959年,院中維修三殿東西廊廡,驚奇發現每隔五間均有隔火磚墻一道,直達屋頂。這應是最后重建時所添建。斜廊不設,除加封閉性外,可能亦有此原因。太和殿東西平廊成為夾室不設門,節槽裝修不用高大通天菱花隔扇門,而是下砌檻墻,裝以小型菱花旨窗。正面開敞九間為正殿,東西兩夾室不計在內。乾隆、嘉慶朝時所記太和殿為十一間,是將夾室列為正殿之內計算得來之數。

中和、保和兩殿與太和殿是一組建筑,統稱三大殿,但三者形狀各不同。

中和殿是清代之名,在明初建成時名華蓋殿,中葉一度改名中極殿,位于太和殿之后。中和殿為金鑾殿之一,它是一座四角攢尖、鎏金圓頂、單檐、正方形,如穿堂之制,很像亭子式建筑。四面是菱花隔扇和菱花檻窗。它的主要用途是封建皇帝去太和殿在舉行大典前做稍事的準備。如每年冬至祭天,這是一次大型郊祭的慶典。封建王朝在國門之外建壇致祭名為郊祭。是自命為上天之子的皇帝在這時向天匯報,并祝來年國泰民安,將告天神的祝版事先在這大殿中審閱。

▲中和殿

▲中和殿內景

▲三臺上的中和殿、保和殿

▲保和殿內景

保和殿為金鑾殿的第三座殿。明初名謹身殿,后改建極殿,明末曾一度稱位育宮。保和殿是清代稱謂并一直沿用至今。保和殿頂是歇山式即廡殿頂再加一個懸山式頂。這樣屋頂外形有正脊、垂脊、岔脊三種。整個屋頂橫豎斜脊共九條。兩重屋檐共七間,規制比太和殿要小。還有每年年終時皇帝舉行大宴會也在此殿舉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通稱三大殿,屋頂外觀為廡殿、歇山、四角攢尖各具特征。這三座大殿把中國木結構建筑主要屋頂形式都包括了。

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國木結構建筑有其獨特的創造,是一支重要的建筑源流。這三座大殿無論在整個結構,以及各個部件,從基礎到屋頂、從建筑裝飾以至施工,都能代表中國古建筑的特點。可以說是中國木結構建筑的最高典型。在明清兩代北京發生的多次地震,尤為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大地震,當時北京民宅倒塌數以萬計,但三大殿安然無恙。這是中國木結構側腳工藝、榫卯工藝和地基分層夯打工藝,都具備剛柔相濟的結構功能,因之它具有獨特吸收震能之功能。

三座大殿都是金鑾寶殿,是皇權的象征。除大朝外,這里還是舉行殿試的地方。原來殿試在太和殿廊廡舉行,清代主要在保和殿進行。所謂殿試,就是封建社會最高級的科學考試,屬于國家大典,考試內容大體是回答皇帝提出如何鞏固皇權統治政策方法,以及闡述孔孟之道,因而要在最高殿堂進行。也表示皇帝親自考試,答卷名為對策即有關國家大事,叫讀書人提出辦法。

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大致分為三級。縣級考取秀才稱為進學,省級考取舉人稱為鄉試,中央一級考取進士,分兩次舉行(兩榜)。秋季考試稱會試,考中稱為貢士。在來春再參加殿試,即在皇宮中金鑾殿考試,所以稱作秋闈和春闈。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是統治階級選拔任用知識分子和培養官僚集團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則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因此在殿試中由皇帝親自出題,提出有關當時政策和策略性的問題。應考者針對考題提出對策,叫做策論。

這種殿試實際是會試的復試。一般說來不會再有淘汰,只不過根據皇帝親自甄試后,重新安排一下名次而已。例如清代末一次會試的第一名(會元)為譚延闿,但殿試后卻成了第八名,賜進士出身。這種殿試要在兩三天后發榜,揭曉。與考者分為三個等級:一甲為進士及第,照例只有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稱為傳臚。發榜前由禮部官員在保和殿唱名宣布名次,然后捧黃榜率進士出東長安門。這些考中者便登龍門,身價百倍,成為統治集團的成員。

科舉考試是三年一科(例如鄉試為子卯午酉,會試則錯開一年為丑辰未戌)。一個讀書人由童生、秀才、舉人、貢士到成為進士要經過層層篩選,只有極少數人能取得殿試資格。這一類由正途出身爬上來的士大夫,憑借這種資格,即可列入統治集團之中。

在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軍師宋獻策和將軍李巖看到一批明朝的士大夫從崇禎皇帝棺柩前經過,傳言發表了一篇頗有見地的議論,一語道破科舉制度的實質:明朝國政誤在重科舉,循資格,是以國破君亡,鮮見忠義……其新進者蓋曰,我功名實非容易,二十年燈窗辛苦,才博得一紗帽上頂。一事未成焉有即死之理?此制科之不得人心也。而歸任老臣又曰,我官居極品亦非容易,大臣非止一人,我即獨死無益,此資格之不得人心也……

后來清軍攻入北京,在國子監出現了一條“揭貼”(即小字報),上寫:“謹奉大明錦繡江山一座,年愚弟文八股敬贈。”簡直是對科舉制度辛辣的諷刺和控訴。此雖系私人筆記傳言,但卻反映了封建王朝衰亡時期政治之弊。

三殿還有一項重要用途——宴會。皇朝每年要舉行若干次宴會(包括在太和門、午門等地),按規模有所謂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之類。僅大宴一次就包括郊祀天地后舉行的元旦、冬至、皇帝生日,這三次是固定的。還有派將出征授印儀式。當然還有宮殿落成、大封功臣等。至于會武宴、恩榮宴、中秋、重陽、立春、端午以及接待使臣等宴,名目繁多不及備載。在三殿舉行的多是大宴,凡賜宴,文武官員以上及諸學士,武臣都督以上皆宴殿上,經筵官及翰林講讀,尚寶司卿、六科給事中及文臣五品堂上官、武臣都督指揮以上官、宴中左、中右門;翰林院、中書舍人,左右春坊、御史、欽天監、太醫院、鴻臚寺官及五品以上官宴于丹墀。這種大宴不是常有的事,每年元旦、冬至、萬壽三次大典禮是太和殿重要用途。

明代政府有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三殿及所屬宮門容納不下這么多人。賜宴之日,其位卑祿薄者免宴賜以鈔,謂之節錢。這樣大的宴會究竟能容納多少人?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從明代光祿寺(專門供辦皇宮膳食和宴會的機構)的編制可以推測,據載寺額(即每年用度)歲定銀二十四萬兩……至正德時用至三十六萬兩,猶稱不足。嘉靖中廚役用四千一百名。再如英宗初,減光祿寺膳夫四千七百余人,由此看來皇宮的廚師要保持四千多人的名額,那么,大宴的規模不會少于萬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远县| 崇文区| 乐至县| 垦利县| 牙克石市| 维西| 武隆县| 安福县| 遂溪县| 赞皇县| 上饶市| 商洛市| 通州市| 息烽县| 遵化市| 正蓝旗| 漳州市| 公安县| 南漳县| 沾化县| 罗定市| 图片| 游戏| 旺苍县| 基隆市| 古交市| 白城市| 万宁市| 东莞市| 长寿区| 元谋县| 皮山县| 小金县| 巴彦县| 兴隆县| 黄平县| 湘乡市| 北川| 闻喜县| 什邡市| 尉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