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北京的第四座宮殿建筑群
在世界聞名的古國中,巴比侖的宮殿早已無存。所謂世界七大奇觀的“空中花園”宮殿也只是憑記載的描述;古希臘、羅馬的宮殿只剩下廢墟了。埃及、印度中世紀前的宮殿已非原貌或全貌。但北京的故宮卻在近5個世紀當中不斷延續地保存下來。
北京是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國都,嚴格地說,現在的故宮紫禁城是明代遺留下來的,清代進關承襲這座宮殿,后代雖有改建,但變動并不很大。那么,在現在的北京故宮以前,北京有過多少皇宮呢?

▲ 太和門、內金水橋廣場
除去周朝分封的燕國,學者通過科學的考證和在北京琉璃河發掘出的青銅器等文物,證明在周朝封燕時已有稱都之名。聯系到現在,則都城的起源應上溯到燕國時,肯定建都時間在1995年時已有3040年。若從作為國都是從契丹族在現北京地區的遼國算起,當時遼和五代的石晉處于對峙局面,公元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會同元年升幽州為南京,據《遼史·太宗紀》載:耶律德光曾在開皇殿召見過石敬瑭的使臣。
遼南京的地址在現在北京城的西南,即宣武區的偏西一帶,白云觀在它北城墻外。據載:(遼南京)城方三十六里、崇(高)三丈、衡廣(厚)一丈五尺,有八個城門。皇宮在京城的“西南隅”,即在今廣安門一帶。廣安門外的蓮花池等水泊還是遼代宮廷御苑湖泊的遺址。這座皇宮曾經有過繁盛的記載,“門有樓閣,球場在其南”,都城城角還有角樓,至今留下“南燕角”、“北燕角”的地名,后來音轉為南、北線閣。
公元12世紀初,北方的女真族對遼國發動了突然襲擊,1127年攻占遼南京,接著又滅掉北宋。俘虜宋徽宗趙佶和欽宗趙桓父子,同時把汴梁的皇宮洗劫一空。北宋汴梁(開封)無論皇家和民間的金銀珠寶、財帛子女都被掠到燕京(當時遼已滅,南京亦稱燕京)。就連趙佶搜刮民間血汗營建的御苑也被拆毀。其中珍奇的山石——“艮岳山石”也被金朝運到燕京,作為營建金皇宮和御苑的裝飾物。
大約在公元1150年,即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二年,女真族皇帝在遼南京的基地上營建了中都,作為金的首都。天德元年海陵(即完顏亮)意欲遷都于燕……乃命左右丞相張浩、張通、左丞蔡松年,調諸路民夫筑燕京,制度如汴……改號中都(元《一統志》卷一“大都路”條)。而《日下舊聞考》記:“(金)宮室制度,闊狹修短,舉以授之左丞相張浩輩,按圖修之。”這個“圖”就是根據汴梁城市布局所畫,金中都除營建了一座仿宋的都城和皇宮之外,還在近郊建造了離宮(別墅)御苑,其中最豪華的是中都東北近郊的大寧離宮。這片地方本來是一片稻田,“歲獲稻萬斛”,而且有流泉。這座大寧離宮是在稻田上挖掘成湖泊,積土堆成瓊華島,這就是今天北海瓊島。當時還用從汴梁運來的艮岳山石堆成假山,這些秀麗奇妙的山石至今尚有遺跡可尋。
金代營建中都的工程非常繁重。《金史》記載:“役民八十萬,兵夫四十萬,作治數年,死者不可勝計。”這樣大的工力所營建的都城和皇宮,連南宋的使臣都驚嘆它的齊整和豪華。這座中都城的規模比遼南京大多了,“都城凡七十五里,城門十二,每一面分三門”。當時白云觀已被圈到城里,它的北城墻在現在宣內絨線胡同、石附馬大街一線。而西城墻南城門彰義門,在今廣安門外迤西里許。明清兩代,北京居民一直把廣安門俗稱彰義門。
到了公元1234年,北方蒙古族騎兵在忽必烈的指揮下,以席卷之勢襲擊了金中都。豪華的中都和皇宮遭受嚴重兵火而大部被毀,連忽必烈自己也無法住到皇宮,但他選中了仙境一般的大寧離宮。由于中都已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上漕運的原因,忽必烈決心在中都之北重新建立一座都城。以瓊華島、團城為中心,修建了正朝大明宮(今紫禁城址偏北)、隆福宮(北海西南)、興圣宮(北海西側偏北),形成三宮鼎立的布局。這三座皇宮和御苑用紅墻圈起成為皇城。皇城之外才是京城。這座京城呈長方形,“方六十里”(按元代里二百四十步)。南城墻位于今長安街一線,北城墻則在今天北郊的土城。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元大都,也即今天北京城的前身。原來中都的城址被稱作“舊城”,逐漸荒廢。
13世紀初,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對當時的“汗八里”(即元大都)作了具體描述,元代皇宮的豪華壯麗被描寫得如同人間天上;汗八里都城的雄偉和富庶被形容得舉世無雙。因此成為西方航海家和商人向往東方的吸引力之一。
關于元代皇宮的記載,除散見于元代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外,還有明初肖洵所著《故宮遺錄》。從記載看元代皇宮確實豪華雄偉,它的正朝大明宮的宮城四角有十字角樓。十字角樓在明代拆毀。元大明宮殿尚有兩座遷至今紫禁城西北大高玄殿門前。解放后加寬馬路時才拆其木構正檁,刻有元代宮殿額名。當日筆者曾拓一紙,“文革”時遺失。原來建筑材料全數遷至西郊月壇,今亦早已無存矣。午門內有大明門,而大明宮建在10尺高的殿基之上,繞置龍鳳白石欄,欄下每楯壓以鰲頭。興圣宮和隆福宮分布在太液池西岸,是太子、太后和其他后妃居住的地方。這幾處宮殿都和瓊華島相連。記載中描寫這些建筑像天宮仙闕,“雖天上之清都、海上之蓬瀛,猶不足以喻其境也”。說明元代皇宮除了極盡豪華之外,也吸取了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意境來設計。比如太液池中的瓊島,就是按照“蓬萊仙島”的傳說設計出一處處的仙境,到瓊島頂端則是一座廣寒殿,說明這個仙境已經和月宮相聯,人們游到這里已經遺世而登仙了。元世祖忽必烈雖然營建了豪華的皇宮,但他經常居住的地方卻是瓊華島廣寒殿。當時他有兩件心愛的寶物:一件是鑲嵌珍寶的床,安放在廣寒殿的里面;一件是盛酒用的玉甕——瀆山大玉海,至今仍存放在團城。這座廣寒殿一直到明代萬歷朝初年仍存,后來因失修而倒坍。從屋脊中發現鑄有“至元”年號的金錢,這說明廣寒殿是元代初年忽必烈朝所建的。事在萬歷七年,據《日下舊聞考》引《太岳集》載:“皇城北苑中有廣寒殿,瓦壁已壞,榱桷猶存。相傳為遼蕭太后梳妝樓。成祖定鼎燕京,以垂鑒成。至萬歷七年五月,忽自傾,其梁上有金錢百二十文,蓋鎮物也。上以四文賜余,其文曰至元通寶。按至元乃元世祖紀年,非遼時物矣。”
元代營建了豪華的皇宮,只享用了70多年。到1368年,明代的大將軍徐達率領騎兵和步兵沿運河北上,從通州抵達大都的齊化門。元順帝連夜從健德門逃走,出居庸關北走,如上都。當年八月初二,徐達等進取元都到齊化門,將士填濠登城而入。“達登齊化門樓,執其監國宗室淮王帖木兒不花及太尉中書左丞相慶童、平章迭兒必失賽不花、右丞相張康伯、御史中丞滿川戮之……封府庫圖籍寶物及故宮殿門以兵守之。宮人妃主令其寺宦護視。號令士卒勿侵暴,人民安堵……”[1]
徐達和常遇春攻占元大都,是明代開國史上的一件大事。朱元璋非常重視平定北方疆土。這一年的4月間,他匆匆跑到汴梁,親自坐鎮和指揮。他原想在汴梁建立國都,明確表示過“急至汴梁,意在建都,以安天下”。他回到南京后,正式宣布:“應天曰南京,開封曰北京。”在大都被攻占后,朱元璋第二次又去開封,可見他對開封的重視。
但是開封始終未成為明代的首都,既未進行都城營建,也未建立行宮。原因是朱元璋經過實地考察,看到那里“民生凋敝,水陸轉運艱辛”,因而放棄了建都的念頭。可是為了平定北方,鞏固中原,又不能不在這里設立一個陪都名義的建置。于是開封作為北京的稱號達十年之久。
朱元璋出于政治和經濟上的原因想控制江淮,仰仗江南人力和財力。復于洪武二年(1369年)決定在他的家鄉臨濠(即鳳陽)建都,亦具有衣錦還鄉之意。從洪武二年到洪武八年(1375年),營建鳳陽都城和皇宮達6年,動用了全國的人力物力。以后朱元璋又詔建南京大內,“罷北京(即開封),以南京為京師”,而以鳳陽作為陪都,稱為中都。至今鳳陽中都遺址尚存。
由于剛剛建立明王朝,北方尚未完全平復,朱元璋始終在考慮在北方建都的問題。在他晚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特派皇太子朱標巡撫陜西,經管“建都關中”事宜。轉年朱標死了,此事便沒有再進行下去。而北方建都問題是由他的第四子朱棣完成的。
歷史上記載,營建北京皇宮以至都城,是以南京為藍圖而宏敞過之,但事實并不全是如此。北京皇宮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鳳陽皇宮的規模和體制而建。鳳陽的宮殿經過戰亂,早已成為一片廢墟。從考古的著述看,無論從宮殿的布局、名稱以及規格看,與北京故宮比較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尤其是從午門到三殿這一坐朝地區,基本上和北京故宮的“外朝”吻合。所以確切地說,北京皇城建筑應該是以鳳陽為藍圖,其宏敞足過于南京,比中都有遜色。如鳳陽中都石雕、磚雕、各色琉璃,均華麗并現有遺存。大殿柱礎方2.7米,石雕、磚雕均雕以龍紋,北京宮殿不能比之。可以說南京故宮從規模上講是中都的翻版,皇宮是中都的再翻版。
無論南京或鳳陽的宮殿,其設計方案也不是憑空產生的。朱元璋在建都之前,曾派專門官員到長安、洛陽、開封等地,對唐宋以來的宮殿、都城建設作考察,以資參考。因此南京和鳳陽的宮殿無論在布局、壇廟規格、宮門座落、殿堂結構,以及前朝、大內,宮苑的名稱、制度,都有漢唐以來的依據可尋,但在規劃原則上則是依照《周禮·考工記》和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而制。而北京都城皇宮之建設,則是在鳳陽、南京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可以說,作為古建筑藝術的宮殿,作為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筑”的表現形式之一,到了明代已經發展到集前朝之大成的地步。而滿族統治者——清王朝,只是承襲了明代中軸線象征政權的現成建筑,沒有作變動。中軸線的東西地區則變動較大。
[1]出自《明史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