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社交拓展
- 佩佩重生后的悠閑生活
- 上官佩雅
- 1885字
- 2025-08-22 10:15:12
吳佩佩把那本邊角磨得起毛的小冊子塞進包里時,天已經亮透了。走廊燈不再閃,她腳步也沒停。包帶在肩頭壓出一道淺痕,但她沒去扶。她知道,有些事不能再靠“取”來解決,也無需再向誰證明什么。
手機安靜地躺在內袋,屏幕朝下,像一件退居幕后的工具。她沒再打開它查人脈攻略,也沒搜“如何應對精英圈審視”——那類問題,早該由行動回答。
論壇邀請函是昨天下午到的,發件人是“青年創新峰會組委會”。她點開附件,看到自己的名字列在“社會影響力代表”一欄,旁邊是幾位常在財經雜志露臉的年輕人。她沒多看,直接回復確認出席。
此刻她站在會場外,門口立著金屬探測儀,接待臺后站著穿制服的工作人員。她走近時,那人抬頭看了眼名單,眉頭微不可察地一動。
“您是確認受邀嘉賓嗎?”對方語氣禮貌,卻帶著一絲遲疑。
吳佩佩不說話,從包里取出平板,調出電子函件,輕輕放在臺面上。她手指在函件簽名處點了點:“我是吳佩佩,‘星火計劃’發起人。”
聲音不高,也不低,像一塊磚穩穩落進地基。工作人員低頭核對,點頭放行。她接過胸牌,轉身步入大廳。
廳內燈光通明,人群三五成群,談笑間夾著英文縮寫和項目代號。有人穿高定西裝,有人戴限量腕表,還有人剛從國外回來,口音里帶著未散的時差。吳佩佩一身素色襯衫配直筒褲,腳上是穿了兩年的平底鞋,走在地毯上幾乎沒聲。
她沒四處張望,也沒刻意找人搭話。她在角落拿了杯礦泉水,靠墻站定,聽前面幾位在聊“公益IP孵化”和“影響力投資”。
“情懷做不長久,”一人說,“真正能跑通的,都是有資本加持的團隊。”
吳佩佩抿了口水平,沒接話。
圓桌討論開始后,主持人請幾位嘉賓發言。一位剛從常春藤畢業的年輕人被點名,他推了推眼鏡,慢條斯理道:“很多項目初期靠熱情支撐,但缺乏可持續模型。燒錢換曝光,終究難以為繼。”
他沒點名,可目光掃過她這邊時,停了半秒。
吳佩佩舉手。
主持人略顯意外,但還是遞了話筒。
“您說的‘燒錢’,我深有體會。”她開口,語氣像在匯報數據,“我們前三個月燒掉十萬,換來一場科技節曝光。結果呢?學生會賬上只剩三百,供應商堵門討債。”
她頓了頓,全場安靜。
“后來我們改了模式:分部自籌30%,總部按項目評級撥款,賬目全員可查。三個月內,六個分部實現收支平衡。可持續不是靠輸血,是讓每個成員學會造血。”
她說完,把話筒放回臺面,沒鼓掌,也沒看反應。
兩秒后,掌聲從后排響起,接著是左邊,再是右邊。有人低聲說:“這機制比我們基金會的還清晰。”
她笑了笑,沒接話。
茶歇時,她沒擠進投資人圈子,也沒在展臺前停留。她看見一個年輕人獨自站在窗邊,手里拿著資料,像是被冷落的參會者。她走過去,問:“你是做鄉村教育項目的?”
對方愣住,點頭。
“你們那個‘流動圖書車’設計不錯,但路線規劃可以再優化。”她說,“要不要試試用我們的調度算法?免費。”
那人眼睛亮了,連忙道謝。
他們聊了不到十分鐘,吳佩佩正準備離開,一道沉穩的聲音從身后傳來。
“你剛才說的‘造血機制’,能再展開說說嗎?”
她轉身,看見林振國。他沒穿西裝外套,領帶松了一扣,手里端著咖啡,眼神認真。
“當然。”她沒緊張,也沒刻意表現,“我們不再兜底,而是設定規則:誰想申請資源,就得先證明自己能籌一部分。總部只補差額,且必須公開用途。”
“萬一沒人愿意自籌呢?”
“那就說明項目本身沒吸引力。”她坦然道,“我們不救‘情懷爛尾樓’,只支持能自己站起來的團隊。”
林振國沉默幾秒,忽然笑了:“有意思。大多數人都在講夢想,你在講規則。”
他從口袋里取出一張卡片,遞過來。純白,無字。
“下周我有個小聚,聊聊青年組織的未來。有興趣,就來。”
吳佩佩沒立刻接,也沒推辭。她看著那張卡片,想起昨晚釘冊子時手上的墨跡,想起學生會主席發來的義賣群截圖,想起遠郊科技節重啟那天的歡呼。
她伸手接過,說:“我考慮后回復您。”
林振國點頭,轉身離去。人群自動為他分開一條路。
她把卡片放進包里,放在那本磨毛的小冊子旁邊。
活動結束前,媒體圍了上來。一個記者舉著話筒追到門口:“吳小姐,作為逆襲典型,您想對底層青年說什么?”
鏡頭對準她,閃光燈亮起。
她微微側身,避開直射的光。
“我不是典型,也沒有逆襲。”她說,“我只是建了個系統,讓普通人也能做事。別問我代表誰,去問那些賣明信片籌款的學生。”
說完,她抬手攔下一輛出租車,拉開車門。
司機問去哪兒,她報了主站地址。
車窗升起,映出她的臉。嘴角微揚,像完成了一次普通的任務。
她沒再回頭看會場,也沒摸出手機查看那張無名卡片。她知道,今晚她不是被挑選的幸運兒,而是憑實力敲開了門。
出租車駛入車流,紅燈亮起時停下。她低頭看包,發現卡片的一角從冊子縫里露出來,白得刺眼。
她伸手按住它,不讓它再往外滑。
綠燈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