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經理戰地筆記
- 范藝聰
- 1428字
- 2022-05-10 17:45:11
避免產品曇花一現:構建“我的”心理賬戶壁壘
很多C端產品曾經風靡一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熱度迅速下降,很快被用戶遺忘,這種“曇花一現”的現象很值得產品經理深思。
不同于B端產品,C端產品的用戶是個體,所做的決策是由個人意志決定的,喜歡就用,不喜歡就刪除,有非常大的隨意性。而B端產品的使用由企業管理層決定,個人只是執行者,即使再難用也得咬牙堅持。所以,B端產品的一大特征是“引入難,留存易”,C端產品則正好相反——引入容易,留存難,這正是不少C端產品火起來之后又快速“熄火”的原因所在。
那么,對于C端產品來說,除了在引入用戶方面做出新穎、有趣、打動人心的設計之外,如何讓用戶持續不斷地使用從而留存下來,是擺在C端產品經理面前的一道難題。
回想下在日常生活中,為什么我們的手機號不會隨意更換?為什么我們會隨便丟掉一件衣服卻從來不會丟掉相冊?原因就在于手機號代表的是和這個世界已經建立起來的“連接”,更換號碼就意味著“連接”的斷裂,斷裂對用戶而言意味著“成本”和“失去”。同樣,相冊代表的是過往經歷,承載了情感和記憶,是與過去的人和事的“連接”,丟掉相冊也意味著“斷裂”和“失去”,這與常換常新的衣服顯然不同。
因此,不管是關系,還是情感,它們都是一個人的“心理賬戶”,這個賬戶中托管著用戶最重要的“情感資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賬戶積累的情感關系越多,用戶就越不可能將它們丟棄。
回到C端產品的設計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盡可能地去圍繞用戶的“心理賬戶”構建使用場景才可能最大程度做到留存用戶。
總結起來,心理賬戶包括關系賬戶、興趣賬戶、消費賬戶。
關系賬戶
關系代表了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連接”,是向外求。親人、好友、同事、同學、粉絲等,是人在不同面的不同關系。盤根錯節的關系編織成一張網,網的節點越多越密,用戶越不容易出去,就像微信的好友關系,快手的“老鐵”關系(主播和粉絲的關系)。
興趣賬戶
興趣代表的是個人喜好,是用戶慰藉內心深處的良藥,是向內求。用戶的每一次點擊行為、瀏覽行為、停留時長和所對應的內容,形成每一個個體的興趣標簽。比如基于個人喜好的抖音視頻流推薦、頭條資訊流推薦、QQ音樂推薦、淘寶商品推薦等。
消費賬戶
用戶的消費賬戶,實質上是與外界發生交換流通的賬戶,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開銷,都是從消費賬戶支出。
狹義的消費賬戶是指資金支出的賬戶,比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當年微信力推的滴滴出行,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將用戶的銀行賬戶和微信綁定,讓微信這款單一的社交工具同時成為用戶的消費賬戶;再比如歷年春節各大App爭相發送紅包,其核心訴求也是在紅包提現時,引導用戶綁定個人銀行賬戶,成為連接用戶的消費賬戶。
廣義的消費賬戶則不局限于支付,而是從更高層面去構建用戶的消費戶頭,比如會員卡,通過會員賬戶的優越性,讓消費者能享受到打折優惠,使商家的產品成為用戶面臨眾多選擇時的首選。
讓我們一起來分析,目前市值名列前茅的互聯網公司,騰訊、阿里巴巴、美團、拼多多、快手、字節跳動,它們分別在構建用戶的哪些心理賬戶。

(續)

基于這個底層邏輯,我們可以看到,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在不遺余力地構建它們各自的關系賬戶、興趣賬戶和消費賬戶,覆蓋的用戶賬戶越多,用戶的黏性越高,最終所形成的賬戶壁壘將直觀地體現在市值的高低上。
當然,并非要靠一個產品大而全地涵蓋這三個賬戶,只要能滿足其中之一,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在設計C端產品的時候,如果不想讓它曇花一現,就請停下來多些思考,它能滿足“我的”哪個心理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