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2 底盤系統方案選擇與產品衍生策略

2.3.2.1 底盤系統方案選擇

底盤系統涵蓋懸架系統、制動系統、轉向系統及傳動系統四大系統。

底盤系統方案選擇主要滿足以下原則:①滿足平臺未來規劃車型的性能要求,尤其是操控性、舒適性、制動性能的要求;②滿足平臺布置及延展的要求,比如懸架結構須能實現輪距、軸距、車高的調整和一定幅度的性能帶寬擴展;③須滿足未來3~5年對自動駕駛等新技術的兼容。

懸架系統是底盤四大系統內與平臺產品衍生策略關聯緊密性最高的系統,下面以懸架系統方案選擇和衍生策略為例詳細說明。

懸架系統按所在部位又分為前懸架系統和后懸架系統。前懸架系統主要有麥弗遜式和雙叉臂式架構;后懸架系統有半獨立式和獨立式架構,每個相同的系統架構又有不同的結構形式。平臺懸架系統選擇就是依據平臺屬性需求確定系統架構和結構形式。

首先,利用市場對標大數據方法確定平臺懸架系統架構選擇。通過平臺規劃車型對應的市場主流車型的懸架系統架構歸類分析。目前,橫置前驅乘用車的前懸架系統主流結構形式以麥弗遜式為主,后懸架系統主流結構形式包含扭力梁和多連桿兩種。

構成相同系統架構的結構又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如何選擇相同的系統架構不同的結構形式呢?以多連桿獨立后懸架結構選擇為例,多連桿后懸架系統按副車架的結構形式,可以分成井字形框架和I字形框架,如圖2-12所示。井字形框架有剛度高、兼容四驅布置的特點,I字形框架有布置緊湊、重量輕、成本低的優勢。因此,平臺后懸架系統結構方案選擇需要平衡成本、性能、重量、擴展性、四驅通用性等維度,以達成平臺產品屬性目標,統籌確定結構形式及策略,如圖2-12c所示。

圖2-12 底盤后懸架系統方案選擇示意圖

2.3.2.2 底盤系統衍生策略

以懸架系統為例,懸架系統衍生策略是圍繞平臺屬性目標展開的,重點是需要匹配平臺規劃車型的車格尺寸衍生。通過固化接口、局部零部件調整,滿足整車產品對長、寬、高等車格尺寸變化的要求。

1.長度方向

懸架系統匹配車長主要體現在軸距衍變,軸距擴展相對簡單,通過將前軸固定、后軸沿X向移動的方式實現軸距變化。但在軸距變化的同時,須關注軸距變化特別是軸距加長引起的整車前后俯仰特性變化對懸架系統的要求。

2.寬度方向

懸架系統匹配車寬主要體現在輪距衍變,有兩個調整方案。

(1)調整懸架桿系長度匹配輪距衍變方案 首先,需要固化統一前后懸架系統各自內部接口,如圖2-13所示。然后,基于車寬帶寬需求、規劃的輪胎尺寸,通過保持副車架內側硬點(硬點詳見6.3.1.3節)不動,對外側1/4硬點Y向移動,前支柱同步Y向移動,調整驅動軸、穩定桿、轉向拉桿和前擺臂球頭尺寸,實現輪距變化。這種懸架調整方案在整車尺寸上需要加寬,既保證車身前縱梁接口,又可給前懸架調整車輪轉角以更大空間,滿足更大尺寸輪胎需求且整車轉彎直徑滿足設計要求。

圖2-13 懸架系統輪距調整示意圖

(2)調整轉向節輪轂軸承安裝面或輪輞偏距,實現輪距衍變調整方案 首先,通過調整轉向節輪轂軸承安裝面與各桿系外點的距離,來實現輪距小范圍的調整。轉向節的結構和尺寸需要調整,相較下面提到的修改輪輞偏距方案,可保證車輪中心與軸承中心的相對位置不變,從而保證軸承的設計壽命。再者,整車開發時的輪距變化需求較小時,可考慮修改輪輞偏距,此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證懸架及周邊零部件共用。但需要調整車輪中心與軸承中心的相對位置關系,車輪中心與軸承中心的偏距一般不宜過大,過大的輪轂軸承偏距會對軸承的壽命造成影響。

3.高度方向

懸架系統匹配車高衍變。首先,基于整車離地高度目標,通過調整輪胎規格來增大輪胎外徑,使輪心跳動滿足整車離地高度要求。然后,通過前懸架與下車體安裝點間轉接支架調整,實現懸架整體Z向平移,匹配整車車高向上拓展,如圖2-14所示。最終,實現整車車格從轎車、CROSS到SUV的車高衍變。

圖2-14 平臺前后懸架匹配車高衍變策略示意圖

懸架系統在匹配平臺規劃車型車格衍生時,通過固化統一內部接口和尺寸,保證不同狀態零部件之間的互換,在滿足不同整車車格尺寸要求的同時,實現平臺零部件最大通用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什克腾旗| 太仓市| 嘉鱼县| 尉犁县| 囊谦县| 博客| 横峰县| 江达县| 永兴县| 虹口区| 鲜城| 皮山县| 濮阳市| 女性| 恩施市| 金秀| 即墨市| 明星| 浠水县| 五寨县| 密山市| 南澳县| 新乡县| 承德县| 镇平县| 陆川县| 永德县| 航空| 高碑店市| 新安县| 石台县| 安远县| 博兴县| 萨嘎县| 台东市| 石城县| 丽水市| 个旧市| 应城市| 永修县|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