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發展史
-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
- 3685字
- 2022-05-07 18:49:31
(三)通用機械行業的曲折發展
這一時期主要為1966—1977年。
1.科研與重點項目停滯
1969年一局撤銷,通用機械研究所從北京搬遷合肥,許多重要的科研課題、技術攻關和新產品試制工作幾乎中斷。
在此期間,國家改變了20世紀60年代初期有組織有計劃地發展化肥裝備的成功做法,大力推行地區成套。先后安排由遼寧省制造11.5萬t/年乙烯設備和15萬t/年合成氨成套設備,由北京市制造30萬t/年乙烯設備。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成套設備項目都是在生產了部分產品后下馬的。1975年在國家決定建設川漢天然氣輸氣管線工程后,一機部、燃化部組織了包括2400m3/min大型天然氣壓縮機、?800~?1000mm大型球閥等在內的198項重大新產品(其中88項科研項目)的試制和攻關。但由于四川油氣田的天然氣儲量不大,川漢輸氣管線工程于1978年停止建設,1000mm大口徑管線閥門等許多具有相當水平的重大配套新產品試制出來后全部報廢。由于地區成套和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計劃不周,使行業失去了發展機會,也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1972年起,我國相繼從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進口了16套30萬t/年合成氨和4套30萬t/年乙烯成套裝備。但是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在進口多套裝備的有利談判條件下,沒有同時引進工藝及設備設計制造技術,使我國通用機械制造業又失去了一次很好的發展和提高的機會。
2.為各領域配套能力進一步發展
這十多年間,在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和干部的辛勤努力下,通用機械制造業在化肥裝備、軍工產品研制和為電力、礦山等部門提供配套通用機械產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配套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并根據國家加快三線建設的要求,在我國西部通用機械制造業的薄弱地區新建了一些企業,擴大了產能,使產業布局趨于合理。
(1)化肥裝備進一步發展 在原有基礎上又相繼生產了一批小合成氨成套設備。到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僅用十年左右時間,就自行制造了55套年產2.5萬~6萬t小型合成氨成套裝備。從1974年開始,國家對已建成的小化肥廠陸續進行了技術改造,五年左右分批改造了700個小化肥廠,使500個化肥廠的產能從3000t/年提高到5000t/年,200個化肥廠的產能從5000t/年提高到10000t/年,共增加合成氨年生產能力200萬t。
從1972年開始,全國陸續進口了16套年產30萬t合成氨大型氮肥裝置和其他一些大型化工設備,但沒有利用引進成套設備的有利條件同時引進設計制造技術,因此國家決定自行研制30萬t/年合成氨大型成套設備。1973年11月,一機部、燃化部和上海市共同召開會議,確定了設計原則和規模等級。會議確定以承制單位為主,由一機部、燃化部有關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參加,共同組成設計小組進行30萬t/年合成氨成套裝備的設計。一機部為此成立了專門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
在30萬t/年合成氨成套裝備的研制中,合肥通用所克服當時由于搬遷帶來的各種困難,承擔和完成了50%以上的重大科研項目任務。另外,組織了全國12個省市52個企業、研究所和高校完成了關鍵技術的攻關任務。圍繞大型化肥成套設備的研制,共完成了56項重大科研項目和13項重大新產品開發,并首次使用了鈦材制造通用機械產品。1979年12月31日,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套年產30萬t合成氨及24萬t尿素大型成套裝置在上海吳涇化工廠一次試車投產成功。雖然這第一套國產化裝置仍存在著工藝技術和裝備設計制造技術等方面的不足,與從國外引進的30萬t/年合成氨成套裝置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我國第一次設計制造成功大型化肥成套裝置中技術難度大、精度要求高的三臺大功率離心壓縮機組、大直徑氨合成塔、二氧化碳汽提塔和尿素合成塔等大型關鍵設備,標志著我國化肥裝備向大型化、高水平發展的重大突破。
(2)為火電站成套設備配套能力的發展 這期間,我國發展了12.5萬kW、20萬kW和30萬kW火力發電機組的成套設備,通用機械制造業為這3個等級火力發電機組研制了相應的關鍵配套產品。
在泵方面,沈陽水泵廠、上海水泵廠、長沙水泵廠等先后試制成功鍋爐給水泵、冷凝泵和循環水泵等。
在風機方面,沈陽鼓風機廠試制成功的30A9-11型200號冷卻塔軸流風機在朝陽20萬kW電站運行良好;上海鼓風機廠研制出30萬kW電站配套用的鍋爐送風機、引風機,這是國產第一套配30萬kW電站的鍋爐送風機、引風機。
在閥門方面,上海閥門廠和上海良工閥門廠等試制成功30萬kW火電機組全部配套閥門。
(3)為冶金和礦山成套設備配套能力的發展 在為冶金成套設備配套方面,武漢鼓風機廠為太原鋼鐵廠、武漢鋼鐵廠等試制成功60A-11型24號立式軸流風機;上海鼓風機廠為南京梅山9424鐵廠試制成功S6500大型燒結風機和冷卻軸流風機;上海汽機廠為9424鐵廠制造出國產第一臺ZA3250-91型軸流壓縮機,用于1000m3高爐鼓風;石家莊水泵廠試制成功8PSD-7、10pH高揚程灰渣泵。
為礦山成套設備配套方面,沈陽市風機廠為300萬t以上煤礦研制出K4-73-02型礦井離心通風機;沈陽水泵廠生產了第一套水力采煤用D280-100×8、8GZ-100×8水泵,最大出口壓力為20MPa,功率為1250kW;博山水泵廠試制了80DL型高揚程吊泵系列產品;石家莊水泵廠試制成功32in立式污水泵、250JQ80型潛水泵和高揚程泥漿泵等。
(4)完成了一批軍工配套產品研制任務 隨著我國軍事工業的發展,為軍工配套的通用機械產品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158”工程——航天器等固體燃料生產線是為了大力發展我國航天事業和戰略武器的關鍵工程,一機部和七機部于1966年9月召開專案會,下達研制任務。合肥通用所根據一機部的要求,組織大連橡膠塑料機械廠、上海熱工儀表研究所、天津電器傳動研究所、佳木斯防爆電機廠、化工部橡膠設計院等單位先后研制出連續混合機、立式混合機、預混機、組批槽、真空澆注罐、高黏度自動秤、高精度計量泵、閥門等關鍵設備,1976年生產線投產運行成功。在穩定生產十年后,1989年該工程的立式生產線獲得機械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990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09”工程——核潛艇工程是當時國家第九項重大工程,共需配套各種通用機械產品35種,其中泵20種,閥門6種,風機2種,其他產品7種。這些配套設備大多數是國內首臺產品,技術水平要求很高。根據核潛艇工程成套設備的需要,國內制造企業先后試制成功了船用高壓三螺桿泵、電動廢水泵、高壓補水泵、往復排鹽泵等。合肥通用所兩次組織對核工業用閥門進行聯合設計,沈陽高中壓閥門廠和上海閥門廠試制成功全封閉式電動主閘閥和主安全閥,西安高壓閥門廠研制成功高溫耐腐蝕核工業用閥。
同時通用機械行業還為滿足發射火箭軍工設備配套的需要,試制了銅泵、污水泵、船用螺桿泵、船用離心泵和船用電動往復泵等。
3.重點產品產能不足矛盾有所緩解
“四五”計劃實施后,隨著石油、化工、煤炭、冶金等大中型成套項目的推進,高中壓閥門的需要量驟增。1972年,各工業部門需要高中壓閥門3.6萬t,而當時的生產能力僅能滿足47%,而且產品還普遍存在壽命短、內漏和外漏等嚴重質量問題。為了解決高中壓閥門短缺和質量問題,一機部重型通用局(由一、三、五局合并而成,1978年一機部重型通用局再次調整,將通用機械制造業單獨成立石油化工通用機械局)成立了閥門處,負責閥門行業工作。通過狠抓閥門產品的“三化”工作,使閥門的標準化和通用化程度達到85%以上。同時開展了產品的定型和統一圖樣工作,在此基礎上對產品的生產進行了統一規劃、分工,再按產品分工進行技術改造。1973年國家計委批準了高中壓閥門生產企業基建措施項目32個,其中大中型項目2個,小型項目30個,總投資5163萬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閥門行業最大的一次投資,主要是解決閥門生產中冷、熱加工工藝水平和能力問題,重點建設了4條熱加工生產線和10條冷加工生產線。通過這些專項措施,使閥門工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僅三年時間,高中壓閥門短缺的局面得到初步好轉,“一短二漏”問題有所解決。1975年,高中壓閥門產量達到3.85萬t,比1972年增長57.1%,平均每年增長19%。1978年產量突破了4萬t。
透平壓縮機是石油、化工、冶金等工業部門的關鍵設備之一,20世紀70年代隨著成套設備大型化,對透平壓縮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五五”計劃的實施需要各種透平鼓風機和壓縮機86種、600多臺,但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國內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來看,都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為此,一機部把透平壓縮機作為整個通用機械行業發展的突破口,召開了全國透平機械會議,確定了發展規劃,安排了建設方案。1974年國家批準沈陽鼓風機廠引進透平壓縮機設計、制造技術和關鍵設備,并進行擴建。該廠先后引進了意大利新比隆公司MCL、BCL和PCL三個系列離心壓縮機的設計、制造技術,進口了日本、美國和德國等8個國家43套(臺)具有國際20世紀70年代末期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包括美國IBM370/138和4331計算機,完成總投資1.4億元人民幣,這是當時通用機械行業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項目投資。通過引進技術和擴建,沈陽鼓風機廠成為我國最大的透平鼓風機和壓縮機專業制造廠,設計制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我國大型透平鼓風機和壓縮機的設計制造技術跨進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的行列。
4.產能布局趨于合理
為加速通用機械行業的發展和適應三線建設的需要,1972年再次對一批骨干企業進行了擴建,由沈陽氣體壓縮機廠、上海壓縮機廠、杭州制氧機廠等對口新建四川(簡陽)空壓機廠、四川(簡陽)空分廠、重慶壓縮機廠和陜西鼓風機廠等,通用機械制造業的產業布局從地域上逐步趨于合理,生產規模和制造能力進一步擴大,產品水平也得到相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