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發展史
-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
- 4260字
- 2022-05-07 18:49:30
(二)通用機械行業基本形成
這一時期主要為1958—1965年。
1.中小型氮肥成套設備的研制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氮肥工業基礎薄弱,“一五”期間從蘇聯成套進口了4套氮肥設備,當時我國化工設備的生產主要是為進口成套設備提供少量配件和簡單產品。1956年,化工部和一機部開始研究合成氨氮肥設備的生產,確定從年產2.5萬t合成氨成套設備開始,組織對氮肥成套設備的研制攻關。1958年國家加快了化肥設備制造的步伐。一機部成立了高壓設備技術委員會,負責對生產高壓設備進行技術指導,一局也做出“關于加強氮肥設備制造組織領導的決定”,要求各企業把氮肥設備制造任務作為一項極為重要的政治與經濟任務,事關我國工農業發展速度和全國人民“吃穿”的問題來抓。
圍繞氮肥成套設備,以通用機械研究所為主,組織和會同有關生產企業對氮肥廠的關鍵設備(氣體壓縮機、鼓風機、冷凍機、氣體分離設備、高中壓閥門等通用機械)開展了多項科研和技術攻關。壓縮機行業原來只能制造一般低壓動力用壓縮機,1955年大連化工廠研制成功我國首臺大型高壓氣體壓縮機。1958年二機部和平機器廠和東北機器廠分別研制成功仿蘇聯、仿捷克的1Γ-266型和2SLK型氮氫壓縮機。同時,一機部安排上海精業機器廠、上海大隆機器廠生產5Г循環氣壓縮機和2S冷凍機等關鍵設備。隨著氮肥工業的發展,作為氮肥設備的心臟——工藝用壓縮機先后研制成功。杭州制氧機廠在1958年試制出我國第一套用于冶金工業的高低壓流程3350m3/h(氧)空分設備,稍加改進后,成為化肥成套裝置的主要裝備。這些關鍵產品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國已初步具備生產氮肥成套裝備的能力。
1960年,中央成立了由陳云同志負責的化肥領導小組,化肥設備的生產成為機械工業的緊急任務。針對當時氮肥設備中的氣體壓縮機、冷凍機、制氧機和高中壓閥門(簡稱“三機一門”)嚴重短缺的情況,一局根據中央化肥小組的指示和一機部黨組的決定,于當年底在北京召開了“三機一門”會議,全面安排了年產800t、2000t和5000t合成氨氮肥裝置工藝流程中所需專用設備和通用設備的科研、新產品試制、產品系列化和規格化、產品質量和驗收技術標準以及生產計劃等。之后,一大批科研項目和重大新產品被攻克,產量迅速增加?!叭龣C一門”會戰成為氮肥成套設備帶動我國通用機械上水平、上能力的標志。
1961年4月,中央和國務院在杭州召集國家計委、化工部、一機部和上海市領導研究建設大型氮肥廠的問題。會議確定:
1)建設若干個年產5萬t合成氨裝置,并組織特殊材料進口。由化工部、一機部和外貿部各指定一位副部長組成特殊材料進口小組,在中央化肥小組直接領導下,組織訂貨、驗收、保管和供應等工作,并逐年補充。
2)定點生產。除已商定的高中壓容器、大型壓縮機和化工設備生產外,又確定了空分設備、高中壓閥門、冷凍機、工業泵、風機以及其他通用機械制造廠等115家定點生產企業(其中一機部系統101個,三機部系統6個,化工部系統8個,最后實際落實104個)。在發揮現有能力的基礎上,國家撥專項措施費對定點企業進行必要的改造與擴建。
3)明確成套范圍。不僅主要生產工藝設備要成套,而且所有輔助車間、公用工程、洗煤煉焦、電站、動力車間及交通運輸所需的設備也要成套。要求工廠安排生產時,逐步提高單機和機組成套。一機部機電設備成套總局設立專門的氮肥設備成套處,負責氮肥設備的成套、配套和補套工作。
4)確定了1961—1964年合成氨裝置的建設規劃。杭州會議后,一機部、化工部組織了聯合辦公室和現場指揮部等機構,落實會議精神。明確了化工部第一設計院負責合成氨工藝,化工部第四設計院負責尿素工藝,一機部通用機械研究所負責成套設備的技術歸口等。杭州會議在我國氮肥工業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合成氨裝備制造的發展。
1961年11月我國首批自行設計制造的年產2.5萬t合成氨成套裝置在浙江衢州化工廠和上海吳涇化工廠同時建成投產;從1958年起還狠抓了小化肥成套設備的生產,采取制造與使用部門聯合設計和設備選型的方式,在年產2000t小氮肥成套設備基本過關以后,發展了年產5000t和10000t小氮肥成套設備。這標志著我國從制造個別配套產品和一般設備發展到具備了合成氨成套設備制造能力。
1962年,國家科委組織一機部、化工部制定了以發展合成氨為主的化工機械(通用機械)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對我國合成氨裝置的規模、工藝流程、原料路線、設備選型等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都做出了統一明確的規定,為行業制訂科研規劃和科研課題等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衢州化工廠和吳涇化工廠兩套合成氨裝置投產后,一機部、化工部和上海市于1963年和1964年在上海兩次召開全國氮肥設備制造技術工作會議,及時總結交流經驗,解決有關設計、制造、標準等方面的技術問題,并制定了《關于氮肥設備設計、制造及驗收中若干技術問題的暫行規定》。此后由一機部通用機械研究所負責,組織工廠、院校、研究所等科技力量,完成了高壓壓縮機的活塞推力、活塞環結構、填料密封和閥片壽命研究等一系列重要科研課題,并由化工部和一機部組織了年產5萬~10萬t合成氨成套設備聯合設計和部分新產品設計與試制。
1965年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年產5萬t合成氨和8萬t尿素成套裝置在石家莊化肥廠投產,其中由通用機械研究所設計、太原重型機器廠生產的4000kW6D32-285/320對稱平衡式氮氫氣壓縮機試制成功,標志著我國壓縮機設計制造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當年全國合成氨產量達到212萬t,比1950年增加了3.8倍。從合成氨設備的設計、制造和合成氨裝置建設規模來看,與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僅差10年左右。
在中央化肥小組統一領導下,用戶和制造部門聯合組織科研和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共同攻關,各部門密切配合,有明確而相對穩定的技術政策,使我國的化肥工業和通用機械工業得到同步發展,這是一條成功的經驗。同時通過合成氨裝備的發展,化工領域的三酸(硝酸、硫酸、鹽酸)、二堿(純堿和燒堿)設備也實現了成套,還促進發展了醫藥、染料、農藥、合成橡膠等領域用的通用機械產品。
2.為各領域配套的通用機械產品的發展
在發展化肥裝備的同時,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服務的通用機械產品生產也得到了提升和發展。
在為煉油化工領域服務方面,由于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煉油工業發展較快,促進了工業泵中的油泵類產品的發展。如沈陽水泵廠生產的裂化油泵、熱油離心泵,上海大隆機器廠生產的往復式熱油泵等。另外,北京第一通用機器廠(現為京城壓縮機有限公司)研制出丙烷壓縮機,無錫通用機器廠(現為無錫壓縮機有限公司)研制出循環氫壓縮機,為百萬噸煉油成套裝置提供了重要產品。
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年產1萬t維尼龍成套設備。1965年由通用機械研究所負責,組織了由上海新建機器廠、上海四方鍋爐廠、廣州重型機器廠、蘭州石油化工機器廠和化工部第一設計院構成的聯合設計組進行設計,同時安排了成套設備制造企業。至1967年基本實現了設備成套,并先后共建成11套成套裝置。這種設備由于耗電量大,工藝落后,到20世紀80年代初已不再發展,但在當時為解決我國人民穿衣問題做出了較大貢獻。
隨著化工領域用通用機械產品的發展,在我國當時缺乏鎳、鉻合金資源的情況下,冶金部門發展了低合金高強度錳釩系列鋼,替代了鎳鉻系列鋼,為通用機械用耐腐蝕材料立足國內建立了基礎。
在為冶金工業服務方面,沈陽鼓風機廠研制出風靡一時的東風牌小鍋爐鼓風機,設計制造了DA3250-41型高爐用離心壓縮機;哈爾濱汽輪機廠和上海汽輪機廠分別生產了配套50m2燒結機的3500m3/min大型焦爐鼓風機與高爐鼓風機以及高爐用ZA3250-9-1軸流壓縮機。
在為電力工業服務方面,先后發展了為5萬kW和10萬kW火力發電機組配套的各種風機、工業泵、閥門等。如沈陽水泵廠研制的DG270-150高壓鍋爐給水泵,長沙水泵廠研制的湘江64-19型循環水泵,石家莊水泵廠試制的PH、8PH、10PH灰渣泵,沈陽鼓風機研究所設計的4-73系列電站鍋爐鼓風機和引風機等。
在為礦山工業服務方面,先后研制出直徑達3.5m的雙吸礦井用離心通風機、60-2型礦井軸流通風機、LK4-61№35型礦井離心通風機等,礦山用風機、各種礦山泵等基本滿足需要。1958年前后,以通用機械研究所為主研制出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L型動力用空氣壓縮機系列產品,這是壓縮機技術的一次飛躍。
在為造船工業服務方面,主要是發展了一些船用泵。
在為國防軍工和尖端科技服務方面,研制出一批高水平的通用機械產品。1965年,沈陽水泵廠試制成功我國第一套反應堆主泵;通用機械研究所于1964年完成了為“820”軍工配套的隔膜計量泵和閥門設計;沈陽氣體壓縮機廠生產了仿蘇的艦船用K10高壓往復壓縮機;南京壓縮機廠生產了為艦艇配套的CZ系列壓縮機。這些軍工重點產品大多數是國內首臺,都是參數高、性能要求嚴、結構和材料特殊、加工難度大的非標產品,代表了當時通用機械產品的最高水平。
3.行業重點骨干企業和行業組織的形成
為了適應化肥工業及其他工業部門的快速發展對通用機械產品的需要,較大規模擴建了一批通用機械制造廠,主要有沈陽鼓風機廠、沈陽空壓機廠、沈陽水泵廠、沈陽鑄造廠、石家莊水泵廠、上海大隆機器廠、上海合眾冷氣機廠、上海閥門廠、杭州制氧機廠、廣州重型機器廠、重慶通用機器廠、金州重機廠、上海水泵廠、上海新建機器廠等,并新建了蘭州石油化工機器廠(蘇聯援建156項之一)、開封空分設備廠、北京金屬結構廠、開封高壓閥門廠、武漢鼓風機廠、柳州空壓機廠等重點骨干企業。隨著這些企業的建成,形成了通用機械制造業的骨干力量。
通用機械研究所根據發展需要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擴建,將石油機械、橡膠塑料、氣體分離等專業分出另行建所(如蘭州石油機械研究所、沈陽真空技術研究所等),逐步成為行業的科研骨干力量。同時在各主導廠研究室的基礎上擴建了一批二類專業研究所(杭州制氧機研究所等)。通用機械制造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隊伍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和發展。1958—1960年的三年中,通用機械制造業完成基建投資4.6億元,是1949—1957年完成基建投資5300萬元的8.7倍。
隨著通用機械制造業規模的擴大和能力的提高,1957年風機制造業首先成立行業組織,1958年壓縮機制造業成立行業組織,1960年泵、閥門等制造業也相繼成立了行業組織。各行業的技術情報網先后建立,專業性和綜合性科技雜志先后創刊,行業情報工作和以產品質量、廠際競賽等為主要內容的行業活動開始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這對于提高通用機械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和質量、交流傳遞技術信息、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1965年,通用機械制造業已能為國民經濟提供年產2000t、5000t、10000t小型合成氨成套設備和2.5萬~6萬t中型合成氨成套設備,也可以為年產100萬~150萬t煉油裝置、5萬kW和10萬kW火電機組、1513m3高爐、120萬t/年煤礦、150萬t/年洗煤廠等提供通用機械產品。
可以說,這一時期為我國通用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通用機械制造業體系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