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四勸汪精衛

1938年11月,當汪精衛的代表梅思平從上海回重慶,帶回重光堂密約,要汪精衛首肯,汪精衛特地電召陳公博從成都趕來,商量此事。不料陳公博看了“密約”后,陡然變色,問:“汪先生,這協議書是哪兒來的?委員長知道嗎?”

汪精衛說:“委員長不出來議和,是我汪某準備來議和!中國國力無法再戰,非設法和平不可!”

陳公博勸道:“汪先生,依公博之見,這樣做恐怕是難為人理解的,很可能出大亂子。”

汪精衛說:“我離開重慶,那么和談便是我個人的主張了。如果交涉得當,再來勸政府,由政府出面接受。如果政府仍然執迷不悟,那就只能撇開他們了。”

陳公博眉頭緊鎖,不無憂慮地道:“此事須得慎重,我總覺得這事還欠考慮,最好放棄。背著政府去和敵方談和,無論結果怎樣,總還有個立場問題。”

陳公博這話說到點子上了。盡管后來陳公博與汪精衛綁定,做了第二號大漢奸,但無意中道出了一個重要的,也是實質性的問題,即在敵國入侵本國時,站在哪一邊,是不能忽視的立場問題。

這時陳璧君急了,就諷刺他:“你反對,那你留下來做蔣介石的官好了。”

道不同不相為謀,陳公博無法阻止汪精衛背著中央的對日謀和行動,垂頭喪氣回到成都。這是陳公博第一次勸說汪精衛。

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逃離重慶到了昆明,依然派副官到成都通知陳公博,務必趕到昆明。陳公博陷于非常痛苦的境地,一度打算擺脫所有的職務,誰也不跟,上峨眉山去做和尚算了。但他與汪精衛的關系根深蒂固,情誼深厚,于公于私都覺得無法置身事外。考慮再三,以演講為借口赴昆明。陳公博還給蔣介石留了一封信:“希望離川以后,以個人的努力,阻止汪先生組織政府,更希望黨對汪先生能夠寬大,減少汪精衛的沖動。”但陳公博趕到昆明,汪精衛已去河內,于是,陳公博又追到河內與汪精衛會面。

陳公博的目的還是想勸汪精衛回心轉意,至少發表和平主張為止,不再有進一步實際行動。汪精衛也表示與陳公博想法一致,說“艷電”已發,已經表達了個人結束中日戰爭并且謀和的愿望,下一步準備去歐洲。這是陳公博第二次勸汪精衛。

此后,陳公博一直借口老母有病,躲在香港閉門不出。1939年3月21日晚,軍統特務在河內高朗街刺汪,打死曾仲鳴,導致汪精衛一不做二不休,決定投靠日本。汪精衛即在香港《南華日報》上發表了《舉一個例》的文章,揭露了國民黨高層曾經在漢口開會,議決與日本方面進行謀和。汪精衛質問道:“德大使所說可以為和平談判之基礎,何以近衛聲明,不可以為談判之基礎?”

“南京尚未陷落,已經認為和平談判可以進行,何以近衛聲明時,南京、濟南、徐州、開封、安慶、九江、廣州、武漢均已相繼陷落……和平談判,反不可以進行?”

日本派出影佐禎昭前往河內,迎接汪精衛等人去上海,終于在5月6日抵達上海。隨即汪精衛去了日本,與日本談判組府事宜。回國后去了北平,與王克敏商討組府事宜。緊接著又南下上海、南京,與梁鴻志等商談成立政府事宜。

汪精衛于7月23日飛往廣州。他此行的目的,是與日本華南派遣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密謀策動廣東地區國民黨軍事將領反蔣降日,在廣東建立漢奸政權。這時,陳公博趕到廣州與汪精衛見面,還是執拗地進行勸阻。這是陳公博第三次勸汪精衛。

11月5日,影佐在六三花園與周佛海、梅思平討論,并要求汪方12月30日在滬簽字,但由于這個《日汪密約》(《日支新關系調整綱要》)就是赤裸裸要把中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所以當陶希圣去1136弄汪精衛官邸,將討論的結果向陳璧君一條條匯報,再由陳璧君上樓,一條一條向汪精衛說明,汪精衛聽后也流下眼淚。陳璧君大為不滿,要求中止與影佐的談判,甚至想采取激烈行動,沖出日本的控制回廣州去。這樣,影佐也不得不回東京,與陸軍省、興亞院重新考慮。在這種情況下,陳公博來上海第四次勸說汪精衛,希望他能夠回頭。

不久,影佐帶回了稍稍讓步的新方案,汪精衛決定繼續與日方合作。這樣,陳公博才又返回香港。

《日汪密約》可歸納成以下要點:

(一)新政府承認的范圍

承認事變中新國交修復以前既成事實之存在,及承認在事變繼續中之特殊事態之存續。

(二)強度結合

結合原則:日支滿三國相互善鄰而結合。

結合地帶:華北、蒙疆、長江下流地域之“經濟強度結合地帶”。

(三)特殊地位

蒙疆軍事上及政治上之特殊地位。

在華南沿海特定之島嶼之特殊地位。

(四)互惠三原則

所謂互惠,即“善鄰友好”“共同防衛”“經濟提攜”。

1.善鄰友好

主旨:日支滿三國渾然相提攜、互助連環、促進友好。

外交:中國承認滿洲帝國,日支滿三國修復新國交。

文化:融合、創造及發展。

顧問:新中央政府、強度結合地帶及特定地域內配置日本顧問、職員。

租界:日本逐漸考慮交還租界及治外法權。

2.共同防衛

主旨:日支滿三國協同防共,締結日支防共軍事同盟。

防共:芟除共產分子及其組織。

宣傳:協力于防共之情報宣傳。

陸軍:駐屯華北、長江下游及蒙疆。

海軍:駐屯長江沿岸、華南特定島嶼。

監督:日本駐兵地之鐵道、航空、通信及主要港灣水路。

撤軍:現駐華北及長江下游之軍隊,繼續駐屯至治安確立時撤軍。

軍事設施:限制在日駐軍區內中國軍警之配置及軍事設施。

武器供應:日本顧問及教官提供中國軍隊警察之建設及武器。

3.經濟提攜

主旨:日支滿三國互助連環,產業經濟共同互惠。

開發:日支滿共同開發、關稅、交易、航空、交通、通信、氣象、測量等資源。

特殊便利:華北蒙疆及其他地域資源(尤其是埋藏資源)之開發與利用之特別便利。

商業:日本予以援助。

農業:日本援助及改良。

財政經濟:日本予以援助。

關稅便利:中國給予關稅、海關制度、日支滿間之通商、東北物資需給之便利。

交通:日本援助交通、通信、氣象及測量。

航空鐵道:中國提供華北之鐵道(包括隴海線),日支間及中國沿海之海運,華北與揚子江下游之通信等之便利。

上海:日支協力建設新上海。

(五)賠償

賠償事變以來日本臣民在華所受權利利益之損失。

(六)華北政務委員會

地域:由長城線以南之河北、山西、山東省及舊黃河以北之河南省地域。

行政:華北政務委員會繼承既成事實,處理日滿之地方事務。

1.權限

共同防衛:日本軍駐屯,日支防共治安,日支軍事協力。

經濟提攜:埋藏資源之開發利用,日滿蒙疆及華北間物資需給,日支滿間通貨及匯兌,航空鐵道通信海運之協力,日本顧問,聯銀制度。

2.與中央政府間之關系

中央政府:關稅、鹽稅及統稅為中央稅。

海關郵政及航空。

特任官之人事權。

對第三國之外交交涉。

華北政委會:在某種程度內有起債權,關稅、鹽稅、統稅收入之剩余部分官有財產照現狀,但逐漸調整之隴海路之管理與營運。除特任官以外之官吏人事權與日滿間地方政府之交涉。

(七)維新政府

地域:長江下游地帶。

行政:不設置政務委員會,設置“日支經濟協議機關”。

權限:建設新上海,日軍駐屯、航空、海運、長江水運及通信之協力事項。

(八)蒙古聯合自治政府

地域:蒙疆,指內長城線(包括在內)以北之地區。

行政:承認蒙古聯合自治政府為“高度防共自治”之既成事實,及其具有國防、經濟上為日支滿三國強度結合地帶之特殊性。

權限:除外交(對日滿交涉除外)以外之行政、立法、司法與軍事,及對外蒙交涉。出席中央政治會議之代表無權議論第三項諒解范圍以外之事件。

(九)廈門

承認廈門為特別行政區域。

(十)華南沿海特定之島嶼

地域:海南島、潿洲島、西沙島、東沙島及以上諸島附近之各島。

行政:在海南設置中央政府直轄之地方行政組織(連軍事處理機關)。

權限:基于日本在該島之特殊地位,處理駐屯軍、軍事及治安協力、國防特定資源之開發與利用、航空通信及海運。

(十一)撤兵

防共駐軍:華北、蒙疆以外地區之軍隊。

時程:視情勢盡量從速撤退。

治安駐軍:現駐華北及長江下游之軍隊。

時程:繼續駐屯至治安確立為止。

細讀這些條件,真是琳瑯滿目、包羅萬象。中國的主權、領土、港灣河流、礦藏、銀行、交通、軍警、武器……日本人將天上的、地下的、看得見的、看不見的、中國人手中有的和心中想的全部掌控,無所不包、無所不要、無所不管。其猖狂野心,聞之令人發指。

該條約于1939年12月30日簽訂。

1940年1月上旬,最初引導汪精衛與日本牽線謀和的高宗武和陶希圣,從上海秘密到香港去看陳公博,陳問:你們怎么來了?兩人支支吾吾。接著,高、陶就把汪精衛與日本勾結的《日支新關系調整綱要》即《日汪密約》及其附件在《大公報》上公布。

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賣國條約,把中國分為蒙疆、華北、華中、華南幾個地區,海南島直接劃歸日本海軍管轄,全成為日本的勢力范圍,中國就是日本的殖民地。這就把汪精衛的曲線救國,其實就是赤裸裸地投降賣國嘴臉昭示天下。

高、陶為什么要這樣干呢?用陶希圣自己的話說:“好比喝毒酒。我喝了一口,發覺是毒酒,不喝了。汪喝了一口,發覺是毒酒,索性喝下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资县| 安新县| 班玛县| 玉山县| 四会市| 安丘市| 吉林市| 鄂伦春自治旗| 德钦县| 庆阳市| 丘北县| 新宁县| 土默特左旗| 库尔勒市| 渝北区| 土默特右旗| 温泉县| 龙南县| 阳泉市| 陕西省| 闵行区| 门源| 茶陵县| 手游| 固始县| 察雅县| 乌拉特后旗| 秭归县| 达孜县| 焦作市| 天峻县| 论坛| 磴口县| 台安县| 上栗县| 连平县| 新田县| 右玉县| 龙泉市| 瑞金市| 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