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在戰火中與哲學結緣
- 為了可愛的中國:知識分子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 方鴻琴編著
- 1436字
- 2022-05-07 14:56:19
對于自己從青年學子到志愿軍戰士這段經歷,汝信曾深情執筆,寫下了自己的回憶:“上海解放后,很快就安定下來了,我們的部隊是志愿軍九兵團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隸屬華東野戰軍,主要任務就是要南下去解放臺灣。先遣隊已經到福建了,結果朝鮮戰爭爆發,部隊馬上就掉頭北上。第九兵團先到山東待命,預防美國軍在山東登陸。我們是1950年10月底接到入朝參戰命令的,主要任務是牽制東線的美第十軍并保障我西線參戰部隊的側翼安全。因要北上,部隊需要在火車站臨時停車換冬裝。部隊的冬裝都堆在火車站,在去天津的途中,有幾個小站,因為臨時停車大家下車抓緊時間換冬裝,任務緊急,有的部隊人數多,來不及換,再說也沒有那么多冬裝,所以有的戰友穿著單衣就到朝鮮戰場了。我所在司令部人數少,還好大家都換了冬裝。朝鮮戰爭開始時很多人凍傷了。因為臨時北上參戰,時間太倉促,戰士們無論是軍備上還是思想上都沒任何準備。長津湖地區是朝鮮北部最為苦寒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林木茂密,道路狹小,人煙稀少,夜間最低溫度接近-40℃,當年又是50年不遇的嚴冬。雖然第九兵團是華東野戰軍的王牌軍,身經百戰,但都是華東地區的南方人,不適應東北的極寒天氣,沒有在高寒地區作戰的經驗。11月,抵達朝鮮戰場后,為達成戰役的突然性,戰友們忍受著酷寒、饑餓和疲勞在覆蓋著厚厚積雪的山脈和樹林中連續行軍。”
在冰天雪地里,汝信跟隨第九兵團參加了第二次戰役,后又南下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從長津湖一直前進到“三八線”,其中長津湖戰役值得大書特書。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3個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第十軍,在朝鮮長津湖地區進行了直接較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志愿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大捷,一舉扭轉了戰場態勢,成為朝鮮戰爭的拐點,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1]
結束了抗美援朝的“運動戰”,“陣地戰”開始了。組織上考慮到汝信在上海的時候曾在民運部做過群眾工作,而且英文過關,因此抽調他到司令部做英文翻譯,負責做美國戰俘的思想工作。在司令部工作這段時間,汝信能擠出一點時間學習。在艱苦的行軍和敵機轟炸中,汝信幾乎把隨身用品都丟掉了,成了徹底的“無產者”。在戰役結束轉移到后方時,汝信意外發現,出發前輕裝留下的物品中還保存著一本俄文的《車爾尼雪夫斯基選集》,那是他出國前經過沈陽時在國際書店買的,原是為提高俄語水平而購買的。汝信當時學俄語時間不長,要讀懂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著作,其困難可想而知。在防空洞微弱的燭光下,他逐字逐句地啃,翻來覆去地琢磨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句子,有時簡直是去猜。通過這樣的“硬啃生吞”,不僅逐漸增加了汝信對這位“俄國的普羅米修斯”的理解和崇敬之情,而且使他對西方哲學和美學產生了興趣。雖然不完全贊同這位俄國革命先行者的觀點,但汝信和熟人聊天時,總是把他尊稱為“車先生”。車爾尼雪夫斯基成為汝信的第一位哲學與美學老師。
“現在回憶起來,在朝鮮戰場上度過的幾年實在是我學習生活中最美好的時光。”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汝信依然興致勃勃,仿佛又回到了從前,“從軍六年,特別是在朝鮮的四年半,是我經歷的又一次‘大學’,使我親身體驗到什么是戰爭,懂得了什么是革命英雄主義,什么是人民的苦難和犧牲,確實終身受益。”
注釋
[1]徐慶君:《冰血長津湖:“氣多”戰勝“鋼多”》,《解放軍報》2019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