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金融:金融行業的智能化轉型
- 金天等
- 3720字
- 2022-05-09 17:50:14
第三節 科技塑造數字金融新生態
科技作為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手段,逐漸改變著金融業態,甚至在某種程度和某些領域,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當前,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為代表的前沿技術正在加速應用,與銀行、證券、保險、支付等金融領域深度融合,共同塑造了數字金融的新生態。通過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數字科技可以更有效賦能實體經濟,創造智慧生活新未來。
一、數字科技服務金融的底層邏輯
數字科技在各應用領域突飛猛進,首先離不開其在基礎設施上厚積薄發。大數據是數字科技的重要基石,數據獲取廣度、挖掘深度直接影響著數字科技的價值貢獻。近幾年來,大數據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從來源看,機構的內部數據、不同機構間的數據、金融行業與實體經濟及社會生活各領域的數據逐步打通,形成了更完整的數據集市與多樣數據標簽,保證了數據的全面性和真實性。從算法看,有監督與半監督、無監督的機器學習算法、模型正在走向結合應用。通過將結構化數據與文本、圖像、音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結合,將金融強維數據與用戶行為、社交關系等多維數據結合,可以更好地探查用戶特征與個性化需求。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lock Chain)、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及大數據(Big Data)合稱為“ABCD”核心技術。其中,人工智能意在通過語言和圖像識別、神經網絡等模擬、延展人類智能,促使機器人及科技產品以人的方式做出反應;在金融領域,可以用于識別用戶身份、預測用戶行為、在多個渠道替代真人參與。區塊鏈是基于分布式記賬的數據應用模式,可以在金融領域降低交易成本、管控信用風險、提高信息認證與支付結算效率。云計算是一種開放式的網絡運算服務,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整合信息系統、消除數據孤島、部署快速上線、處理突發需求;基于云計算等的金融云服務可以向金融機構輸出大數據分析能力,助力精準獲客、有效風控。
物聯網是數字科技成果轉化的新熱點之一。借助各類傳感器、感應器、監控器、計算器及實時定位系統,可以實現對各類物品及其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識別與管理。受益于5G時代的擴容、加速,萬物互聯日益成為現實,其在連接硬件設備與軟件服務的同時,也創造了人人交互、人物交互及物物交互的新場景。在制造、物流、城市管理領域,物聯網可用于遠程操控及無人操控,推動降本增效;在金融領域,銀行網點等傳統的物理渠道將被重新定義、規劃,原先模式沉重的抵質押物、融資租賃標的物的監測、管理等也將更趨輕型化[4]。
二、數字科技賦能金融實踐
數字科技服務金融領域,可以首先應用于提升獲客能力。
第一,可以精準圈定目標人群。譬如,我們可以從公共服務、生活繳費數據,企業經營和代發、繳稅數據,房車產、地理位置、高端和境外消費數據,以及歷史資金往來和社交關系數據中挖掘潛在用戶;通過數據模型推薦,可以獲得營銷線索,將非用戶轉化為新用戶,將睡眠用戶轉化為活躍用戶,將低資產用戶轉化為高資產用戶,將單一產品用戶轉化為交叉銷售的高黏性用戶。
第二,可以快速捕捉獲客商機。譬如,用戶出現工資入賬、生意回款、售房變現等行為,說明可能其產生了財富管理的需求,這時可以尾隨營銷信息;用戶頻繁瀏覽出國內容,說明其可能具有跨境支付和結售匯等需求,這時可以進行差異化展示與主動觸達;用戶親朋普遍申購某基金,說明其可能已有一定認知,這時可以重點推薦;用戶撥打客服電話透露需求,這時可以根據地理定位,聯動網點跟進。
第三,可以切實提升獲客轉化率。譬如,我們可以基于流量漏斗分析,優化觸達頻率、產品權益、營銷話術等要素設計,減少節點漏損;對已漏損的用戶,可以基于行為分析,啟動二次回撈;對信貸業務拒絕用戶,可以細分拒絕原因,將實質風險可控的用戶分流至其他產品線,避免流量浪費;對主動交互用戶,可以借助語音和文本識別,發現不良情緒,避免體驗下降、造成流失。
數字科技同樣有助于金融機構做好風險控制。
第一,可以降低偽冒、欺詐風險。通過采集人體生理、行為特征數據,應用人臉、虹膜、指紋、聲紋、筆跡、步態識別及OCR[5]等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在簡化身份認證、優化用戶體驗的同時,把申請人同照片、視頻或其他人區分開,把有效證件同偽造證件區分開,避免異常登錄;通過識別黑產設備、可疑號段、高危地域,可以把正常用戶同其他用戶區分開,避免虛假申請、網絡攻擊。
第二,可以降低信用風險。通過爬取全網申請行為,可以更好地判定多頭和過度授信;通過分析用戶收入、現金流和在不同平臺的投資情況,可以更好地衡量其資金實力、還款能力;通過分析用戶消費金額、頻次、品類偏好及行為記錄,可以更好地確認交易的真實性,以及是否有不良癖好或其他影響還款的因素;通過識別用戶家庭成員和關系人,可以更好地阻斷社交網絡中的風險傳導。
第三,可以降低操作、合規風險。通過證照、資金流水、其他征信資料等的在線采集、遠程傳輸和實時識別,可以降低金融機構溝通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和手工錄入過程中的操作風險;通過追蹤客戶經理地理位置、行為軌跡、工作流程,可以全面監控盡調過程,增強調研實效;通過引入心率、腦電波及微表情測謊技術,可以做好風險事前攔截與事后追責,打擊內外勾結。
第四,可以優化風險資產處置。通過監測用戶貸后行為、預警異常交易,可以及早發現風險,搶先處置抵質押物,減少貸款損失;通過用戶現金流與歷史行為分析,可以區分被動逾期與主動逾期,確定不同催收策略;通過引入智能外呼機器人,可以增加催收頻次,提升清收效果;通過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改進ABS[6]中的現金流管理,提高資產出售效率。
數字科技還能推動產業鏈整合,有助于發展普惠金融并服務實體經濟。在上下游企業間,通過掌握各主體的供貨情況,可以優化全產業鏈存貨管理與倉儲、物流調配;通過掌握各主體的資金狀況,可以改進營運資金管理,精準推薦投融資、現金管理與公司理財服務;通過搭建信用評價、轉移的系統平臺,可以實現核心企業授信的分解和流通,幫助中小微企業破解融資難題。對單個企業,通過預測在產業鏈內的收入實現、潛在風險,可以確定信貸規模、時點和合理定價水平,幫助較輕資產的企業獲得滴灌融資;通過票據在線識別和貼現系統,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快速到賬;通過構建基于機器學習的財務分析系統,可以幫助財務做好支付繳費、賬戶管理、風險監測及員工服務。
三、數字科技助力構建金融新生態
作為金融機構最大財富和開展業務的重要基礎,數據價值將進一步凸顯。金融機構擁有廣大的存量用戶基礎和傳統渠道優勢,很多此前難以采集、存儲和充分挖掘的用戶聲紋、影像、瀏覽痕跡、行為軌跡、關系圖譜等數據,將在數據傳輸效率指數級提升過程中,逐步具備結構化處理的技術能力與應用價值。數字科技公司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在分布式架構、加密脫敏處理等技術支撐下,進一步打通底層數據,使數據分析在業務決策中發揮更大作用。
進入萬物互聯時代,數字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也將得到擴展、重塑。用戶將不再需要到訪線下渠道進行面簽、辦理業務,這促使銀行網點真正轉型為復雜產品銷售中心、數字科技體驗中心。用戶不再需要掃碼,而轉為依托可穿戴設備甚至生物識別的無感支付,使支付行為可以隨時隨地出現在公共生活的各個觸點,并與垂直場景深度融合。金融產品和服務將以接口形式深入外部生態,在保證用戶旅程連續、體驗良好的同時,帶動流量擴容與轉化效率躍升。
伴隨數字科技公司加大賦能,許多強金融屬性業務將加快線上化和數字化。目前,資管、企業融資及相當一部分小微金融業務仍主要依賴傳統金融機構的線下渠道,在產品設計、風險定價、敏捷交易、策略研究等若干方面存在薄弱環節。通過完善基礎設施、輸出大數據風控等技術服務,數字科技公司可以以線上開放平臺為載體,提供貫穿資金端和資產端的數字化、一體化解決方案,保證不同渠道、資質、資金需求的用戶都能匹配到適宜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同時,這也有助于生態內各家機構基于各自資源稟賦,實現優勢互補、融合共生。
數字科技的進步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監管環境與法律規范體系。我們建議,應在數據規范、行業監管及監管科技三個方面重點著力。
第一,要讓數據真正發揮好數字時代的“石油”作用,需要站在促進數字科技社會發展的立場上。此外,要明確數據權屬,劃定數據的流轉、共享、傳輸、保存等一系列規則,實現個人隱私與商業機密的有效保護。
第二,行業監管要遵從原有監管模式,更要重視行業數字化轉型新要求。具體到金融領域,一方面要堅持初心,堅守監管的原則底線;另一方面,面對數字科技時代復雜多變、富有較強前沿性和技術性的金融問題,要選擇更加靈活的監管方式。譬如,明確新型數字科技機構是一類新主體,有針對性地制定包容監管規則;又如,將從事部分金融業務的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創新平臺定性為金融機構或“類金融”機構,實施牌照許可和準入監管,同時參照金融機構的估值來認定其在資本市場上的價值。
第三,監管科技是數字科技不斷滲透行業的監管利器。面對日益復雜的商業實踐,監管科技成為平衡監管有效性與成本收益問題的必然選擇,并伴隨行業實踐和監管需求不斷迭代。此外,數字科技時代的監管環境和法律體系需要社會共治,而非相互博弈。監管部門、被監管企業及其他社會主體需要更多地互動和探討,更早、更快、更好地實現創新推動與風險防范,助力行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