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拆穿數據胡扯作者名: (美)卡爾·伯格斯特龍 杰文·韋斯特本章字數: 3640字更新時間: 2022-04-18 11:13:22
謊言傳千里,真相難出門
也許胡扯研究中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意大利軟件工程師阿爾貝托·布蘭多利尼2014年提出的布蘭多利尼原理:
“駁斥胡扯所需的精力要比制造胡扯所需的精力大一個數量級。”
制造胡扯的工作量遠小于清除胡扯的工作量,而且難度低,成本小。早在布蘭多利尼提出這條原則的幾年前,意大利人烏列爾·法內利就在博客中提到這個問題,原文大意是“一個白癡可以制造出你無法駁斥的胡扯”。陰謀論者、電臺名人亞歷克斯·瓊斯算不上邪惡的天才,但他照樣讓他的那些無稽之談(比如他認為桑迪胡克慘案是騙局的言論和他的“比薩門”事件報道)做到世人皆知。他可能是一個邪惡的白癡,甚至是一個誤入歧途的白癡。
在醫學領域內,關于疫苗會導致孤獨癥(又稱自閉癥)的惡毒謊言證明了布蘭多利尼原理的正確性。20多年的科學研究沒有提供證據表明疫苗會導致孤獨癥;事實上,有壓倒性的證據表明這是一個謊言。但是關于疫苗的錯誤信息仍然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1998年英國醫生安德魯·韋克菲爾德及其同事在《柳葉刀》上發表的一項極其糟糕的研究。在那篇文章以及隨后的多次新聞發布會上,韋克菲爾德的研究團隊指出,一種經常與炎癥性腸病同時發生的孤獨癥相關綜合征可能與麻疹—腮腺炎—風疹三聯疫苗(MMR疫苗)有關。
韋克菲爾德的論文在那時就激起了“反疫苗”運動,引發了人們對疫苗經久不衰的恐懼,并促使麻疹在世界各地死灰復燃。但是,這項研究遭到了人們的懷疑,而且懷疑程度之甚在科學史上沒有幾項研究可以與之相比。人們投入了數以百萬計的美元和無數的研究時間,反復核查它的可靠性。毫無疑問,它徹底地喪失了信譽。
隨著反對MMR疫苗導致孤獨癥假說的證據越積越多,以及韋克菲爾德的利益沖突暴露出來,他的大多數聯合作者對他們的研究逐漸失去了信心。2004年,其中10人正式撤回了1998年論文中的“闡釋”部分。韋克菲爾德沒有簽署撤回聲明。2010年,《柳葉刀》徹底撤回了這篇論文。
同年,韋克菲爾德被英國綜合醫學委員會裁定嚴重瀆職。他因在1998年論文上的違規行為、讓病人接受不必要的侵入性醫療程序(包括結腸鏡檢查和腰椎穿刺),以及沒有披露經濟利益沖突而受到警告。在舉行聽證會后,韋克菲爾德在英國的行醫執照被吊銷。2011年,《英國醫學雜志》主編菲奧娜·戈德李正式宣布韋克菲爾德最初的研究是一項騙局,并聲稱其中肯定存在欺騙意圖,單獨用能力不足這一條理由并不能解釋這篇論文的諸多問題。
這些違反道德的行為并不是推翻韋克菲爾德提出的孤獨癥與疫苗相關性的最強有力的證據。盡管韋克菲爾德的證據可能不足以證明他的結論,他對數據的處理可能很草率,他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可能非常惡劣,這篇研究論文總體而言可能確實是一個充斥著利益沖突和捏造結果的“精心設計的騙局”,但理論上韋克菲爾德的說法仍有可能是正確的。事實上,他確實錯了。我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我們認真地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研究。證明孤獨癥和疫苗之間沒有聯系的并不是韋克菲爾德論文的那些缺點,而是隨后的大量科學證據。
需要澄清的是,研究孤獨癥和疫苗接種之間是否存在聯系,并沒有什么不妥之處。問題是,最初的研究就算往好了說也是不負責任的,而當其可怕的結論被徹底否定后,反疫苗者編造了一個制藥公司大陰謀的故事來掩蓋真相。最終,韋克菲爾德執導了一部名為《疫苗黑幕》的紀錄片,并在其中聲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掩蓋了疫苗的安全問題。這部影片得到了媒體的大量關注,并重新引發了對疫苗的恐慌。盡管所有的研究結果都與韋克菲爾德的假說相悖,也有大量的證據證明他的假說不成立,但韋克菲爾德在部分公眾中仍然保持著可信度,而且仍然有人毫無根據地擔心疫苗和孤獨癥之間存在某種聯系。
< ◇ >
20年后,韋克菲爾德的騙局給公眾健康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疫苗接種率在韋克菲爾德的論文發表后不久就降到了最低點,盡管現在已經開始上升,但仍低于20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這是非常危險的。2018年前6個月,歐洲報告了4.1萬例麻疹病例,創了紀錄。在曾經幾乎徹底消滅了麻疹的美國,現在每年都會大規模地暴發麻疹疫情。其他疾病,比如流行性腮腺炎和百日咳,正在卷土重來。特別是在富裕的沿海城市,有許多美國人懷疑疫苗的安全性。最近的趨勢表明,父母們開始嘗試延遲接種疫苗。這一做法沒有科學依據,并且會讓兒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容易受到兒童疾病的侵擾。免疫系統受損的兒童尤其危險,他們中的許多人無法接種疫苗,因此他們的安全依賴于“群體免疫”,即周圍人群接種疫苗后產生的免疫力。
綜上所述,這個假說經受了科學文獻中最嚴格的徹底質疑,并且對公眾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但是它不會消失。為什么揭穿疫苗和孤獨癥有關的謠言如此困難?這就是布蘭多利尼原理在起作用。研究人員要拆穿韋克菲爾德的觀點,就必須投入比他當初提出這些論點時多得多的時間。
這個錯誤觀點有許多特點,使得它比許多錯誤信念更持久。孤獨癥對父母來說非常可怕,而且我們還不知道是什么引起的。就像那些最成功的都市傳說一樣,韋克菲爾德論文的描述部分既簡單又扣人心弦:“一根針扎入孩子脆弱的身體,然后注入一種異物。在幾天甚至幾周內,孩子看起來都很好,然后就會突然發生嚴重的、通常不可逆轉的行為退化。”這個故事觸及了我們最深層的恐懼——對衛生和污染的恐懼,以及對我們孩子健康和安全的擔憂。這個故事迎合了我們對追根溯源的渴望,也迎合了我們看到兩個事件連續發生時就認為其中存在因果關系的特點。它還暗示我們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實現自我保護。成功駁倒這樣一個觀點,無異于贏得一場艱苦的戰斗。
胡扯不僅容易制造,也很容易傳播。諷刺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在1710年寫道:“謊言傳千里,真相難出門。”這句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我們最喜歡的是富蘭克林·D. 羅斯福的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說的那個版本:“真相還沒來得及穿好褲子,謊言就已經跑過半個地球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倒霉的真相一邊費勁地把褲子從腳踝那兒拉起來,一邊跌跌撞撞地沿著走廊跑過來,絕望地追趕早已跑得無影無蹤的謊言。
結合布蘭多利尼原理、法內利原理和斯威夫特的觀點,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三條:(1)制造胡扯的工作量比清除胡扯的工作量小;(2)制造胡扯對智慧的要求比清除胡扯的要求低;(3)胡扯的傳播速度比清除工作的速度快。當然,它們只是一些箴言,聽起來很有道理,給人一種“真理”的感覺,但實際上可能只是制造出了更多的胡扯。為了測量胡扯的傳播速度,我們需要一個環境來搜集、存儲和打包胡扯,以便進行大規模分析。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平臺提供了這樣的環境。在這些平臺上發送的許多消息都是眾口相傳的謠言。謠言和胡扯并不完全一樣,但它們都是有意欺騙的產物。
追溯謠言的傳播路徑主要是看哪些人分享了什么內容、是以什么樣的先后次序分享的。只要有足夠的系統訪問權,所有的信息都很容易查到。有關危機的推文尤其重要。危機事件通常會吸引大量的注意力,這既是招致錯誤信息的激勵因素,也是需要駁斥錯誤信息的重要原因。
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賽恐怖襲擊就是一個類似的危機事件。襲擊發生后不久,推特上就出現了一則悲慘的故事,稱一名8歲女孩在這次爆炸中喪生。這個小女孩是桑迪胡克小學的學生,她參加馬拉松比賽是為了紀念幾個月前在可怕的槍擊案中遇難的同學。她從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中幸存下來,卻死于波士頓馬拉松賽爆炸案,這一可怕又具有諷刺意味的命運促使她的故事像野火一樣在推特上迅速傳播開來。照片上的小姑娘身著熒光粉色襯衫,掛著1035號的號碼牌,馬尾辮在身后飄動。看到照片后,成千上萬悲傷憐憫的讀者紛紛回應。
但也有一些讀者提出了質疑。一些人指出,波士頓馬拉松比賽不允許孩子參加比賽。其他人從她身上的號碼牌認出她參加的是另一場比賽——喬·卡塞拉5公里賽。謠言追蹤網站Snopes和其他事實核查組織很快就揭穿了這個謠言。那個女孩并沒有死于爆炸案,她甚至沒有參加那次比賽。推特用戶試圖糾正這一記錄,有2 000多條推文駁斥了這一謠言。但這些努力都是徒勞的,超過92 000人分享了這個女孩的虛假故事。一些主要新聞機構也報道了這件事。盡管人們多次試圖糾正,但謠言仍在繼續傳播。布蘭多利尼又一次說對了。
臉書的研究人員也在他們的平臺上觀察到了類似的現象。研究人員在追蹤Snopes網站調查的謠言后發現,即使在謠言被Snopes網站揭穿之后,虛假傳言的傳播范圍也比真實傳言的傳播范圍大。散布虛假傳言的帖子在謠言被揭穿之后大多被刪除,但刪除的速度不夠快,不足以阻止虛假信息的傳播。
另外一些研究人員研究了導致謠言大量涌現的原因。他們將陰謀論帖子與其他帖子進行了比較,發現陰謀論的影響范圍要大得多。這個特點導致更正錯誤信息的難度特別大。喬納森·斯威夫特對胡扯的直覺得到了充分證實。相比于那些散布胡扯的人,清理胡扯的人面臨著更加不利的局面。
說真話的人還面臨一個不利條件:我們獲取和分享信息的方式正在迅速改變。75年來,報紙換成了新聞推送,電視新聞換成了臉書信息,爐邊聊天換成了凌晨4點發推特,這些變化為令人分心的事情、錯誤信息、胡扯和假新聞的迅速傳播提供了便利。在下一章中,我們將討論這是如何發生的,以及為什么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