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都護歌1
云陽上征去2,兩岸饒商賈。吳牛喘月時3,拖船一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4。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萬人鑿盤石5,無由達江滸6。君看石芒碭7,掩淚悲千古。
1 《丁都護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四十五錄入清商曲辭之吳聲歌曲。《古今樂錄》:“《丁督護歌》者,彭城內史徐逵為魯軌所殺,宋高祖使督護丁旿收殯之。逵妻,高祖長女也。呼旿至閣下,自問斂送之事。每問輒嘆息曰‘丁督護’!其聲哀切,后人因其聲廣其曲焉。”都護:當為“督護”,武官名。《資治通鑒》卷九九胡三省注:“魏晉之間,凡居節鎮者,其部將有督護。”《宋書·樂志》“都護”皆作“督護”,丁旿之官為府內直督護,作“督護”是。
2 云陽:今江蘇丹陽縣。上征:逆水北上。
3 吳牛喘月:《世說新語·言語》:“滿奮……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劉孝標注:“今之水牛,惟生江淮間,故謂之吳牛也。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
4 壺漿:茶水,酒漿。以壺盛,故云壺漿。
5 盤石:同“磐石”,極為堅硬而致密的石頭。
6 江滸:江邊。《詩·大雅·綿》:“率西水滸。”毛傳:“水涯曰滸。”
7 芒碭:大而多貌。又王琦注引《漢書》:“高祖隱于芒、碭山澤間。”應劭注:“芒,屬沛國。碭,屬梁國。二縣之界有山澤之固。”則以芒、碭為山名。
此詩意旨,眾說紛紜,以王琦之說較近理:“考之地志,芒碭諸山,實產文石。意者是時官司取石于此山,僦舟搬運,適當天旱水涸,牽挽而行,期令峻急,役者勞苦,太白憫之而作此詩。”詩言自身由云陽出發,溯流而上,見兩岸商賈甚多,蓋為南方經濟發達之處。然正以此故,拖船者亦多,當此吳地最熱季節,更覺其人之苦楚。河水濁而不可飲,所攜之一壺濁酒,亦因天旱塵多,半成泥土,不堪入口矣!此時纖歌一發,仿佛將纖夫的生活苦難全部傾吐出來,也引起詩人的無限同情與共鳴!蓋詩人與纖夫所處雖異,然同感生活之壓迫的苦痛是相通的。當此之時,太白想起古樂府抒發哀愁的《丁督護歌》,覺雖然古今事異,但其苦情相同。即以“丁都護歌”為題,并直認此刻所聞之纖歌為《丁都護歌》,故有“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此時纖夫所服之役,其中多有官司之役,則太白此詩所暗藏斥責之意,更覺深刻。
此詩實太白見拖船者之苦勞,代為作纖歌,即古人所說“勞者歌其事”之意也,風格最接近傳統的風謠。太白推重《國風》,其所作《古風五十九首》,即以“古風”為題。此詩也是繼承風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