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城南1
去年戰,桑干源2;今年戰,蔥河道3。洗兵條支海上波4,放馬天山雪中草5。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匈奴以殺戮為耕作6,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秦家筑城備胡處7,漢家還有烽火燃8。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野戰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9。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士卒涂草莽10, 將軍空爾為。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11。
1 《戰城南》:漢代鼓吹鐃歌十八曲之一。《戰城南》古辭:“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2 桑干:河名,流經今山西、河北一帶,在永定河上游。唐代此地常與奚、契丹發生戰事,如《舊唐書·王忠嗣傳》:“天寶元年北伐,與奚奴皆戰于桑干河,三敗之。”
3 蔥河:即蔥嶺河,在今新疆西南部。《新唐書·高仙芝傳》:“天寶六載,詔仙芝以步騎一萬出討(吐蕃),……乃自安西過撥換城,入握瑟德,經疏勒,登蔥嶺,涉播密川,遂頓特勒滿川,行凡百日。”詹锳《李白詩文系年》認為指此。
4 洗兵:戰罷洗其兵器。條支:漢西域國名,臨西海,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兩河之間。
5 天山:唐時稱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吐魯番盆地一帶)以北一帶山脈為天山。《元和郡縣志》卷四:“(天山)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鐵,匈奴謂之天山,過之皆下馬拜。”
6 “匈奴”句:王褒《四子講德論》:“匈奴,百蠻之最強者也。其耒耜則弓矢鞍馬,播種則捍弦掌拊,收秋則奔狐馳兔,獲刈則顛倒殪仆。”王琦以為太白之語出于此,而鍛煉更加精彩。
7 秦家筑城:《史記·蒙恬列傳》:“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
8 烽火:古時邊防示警的煙火。《后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前書音義》:“邊方備緊急,作高土臺,臺上作桔皋,桔皋頭有兜鈴,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舉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煙,曰燧。晝則燔燧,夜乃舉烽。”
9 “野戰”二句:《戰城南》古辭:“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
10 “士卒”句: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肝腦涂中原,膏液潤野草。”
11 “乃知”二句:《六韜·兵略》:“圣人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此篇與李華《吊古戰場文》同意,謂匈奴以殺戮為耕戰,中國與之角力,徒傷國力民命,唯當修文德以來遠人也。唐代文人,大抵持此主張,以唐國力強而戰事亦多也。至宋代,修文德似勝于唐,然積弱已甚,唯防御是事,此種思想反不能發生矣!準確理解唐人之意,他們并非簡單地否定與外族作戰,而是反對窮兵黷武,尤其痛恨視民命如草芥的行為。
太白樂府,立意多從古辭生發,間為摹狀之句,如此詩“去年戰,桑干源;今年戰,蔥河道”四句,句法從“戰城南,死郭北”化出,“野戰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從“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化出,而句式排宕,自與古辭不同,皆非刻板模擬。真如李廣將程不識軍,陣勢變化莫測。夫擬古之可貴,在于能自抒其情,自出己意,在不知不覺間,變化古人經典之作為自己的創造。明清詩家多不能屆此境,徒于句格、意象作逼真模擬,如學習舞蹈,分寸不知走樣。以此為模擬之法,縱能織得古錦斑斕,終非文章創作之道。而淺見每矜為學古不傳之秘,不知太白、子美之學古,原不出于此道。